组织行为学学习感悟
组织行为学是现代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个体心理与行为,个体心理包括个人行为的发展过程、态度、个性、价值观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确定、人格特征的形成等,个体行为则是指处于组织环境中的个人的所作所为。
群体心理与行为,包括群体心理的特征、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冲入与沟通以及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领导心理与行为,主要包括领导功能、权威与影响力、领导者素质与领导者选拔、领导行为等问题;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设计、组织决策、组织文化以及组织变革与发展等问题。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行为激励、探索人的行为规律、提高激励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已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管理效能的目的。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以及组织效率的影响,以期形成良好的组织气氛,促进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探索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的原则和模式,促进组织不断完善和发展。
通过这一个月的学习,我对组织行为学又有了以下几点体验与认识:
一、感觉与知觉
(一)人的知觉差异与管理
知觉: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
在认知科学中也可看作一组程序,它包括获取感官信息、理解信息、筛取信息、组织信息。
感觉与知觉的共同点: 都是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当前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产生的主观映象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
区别: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则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之上产生的。
(二)知觉的特征
1、知觉的整体性
把由许多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征。
知识经验越丰富,越能识别出事物的关键性特征,从而精确地把握知觉对象。
2、知觉的恒常性
在不同的角度、距离、明暗度的情况之下,观察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物体特征环境影响有所改变,但我们对物体特征所获得的知觉经验,却倾向于保持其原样不变。
3、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进行直觉时从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对象,从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的背景。
(三)社会知觉
1.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于1947年首先提出。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2、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人的知觉
(2)人际知觉
(3)自我知觉
(4)角色知觉
(四)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1、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1)、兴趣和爱好。
(2)、需要和动机。
(3)、知识和经验。
(4)、个性特征。
2、知觉对象的特征
(1)、接近律。
在时间、空间上接近的对象有被知觉为同类的倾向。
(2)、相似律。
具有相似性的对象易被知觉为一组。
(3)、闭锁律。
人们能够把分散而有一定联系的知觉对象的反映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4)、连续律。
在空间、时间上有连续性的对象,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知觉的情境因素
知觉的情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的效果。
人的感受性在环境作用下发生的变化,表现为下列现象。
(1)、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2)、对比。
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敏感化。
在某些因素影响下,感受性暂时提高的现象称为敏感化。
(4)、感受性降低。
感受性降低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
知觉的相互作用、人的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不良嗜好的作用以及某些药物的刺激等都会引起感受性降低。
(五)、在知觉与判断中可能的错误与对象
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个印象。
它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知觉。
2、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
3、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4、定型效应(定势效应)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生产强烈影响的效应。
(六)、影响人际知觉的主要因素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交往障碍。
这种障碍不仅包括交往过程中因利益冲突引发的矛盾、对立,信息交流通道上的失真或编码、译码上的错误,而且包括因人的知识、经验、态度、人格、情感等的不同所导致的对同一信息的看法和理解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人际知觉偏差。
1、知觉的主体方面,影响个体对别人认知的主要因素是其动机、经验和情感。
一个人是否具有同别人交往、认识别人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的强弱,对于他认识别人具有重要影响。
人们自己当时的情感、情绪状态,对于他对别人的表情的识别有明显影响。
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情绪、情感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的面孔表现的是同自己体验的一样的情绪、情感。
换句话说,人们倾向于用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解释判断他人的面部表情。
事实表明,不仅一个人对他人个性特征的认识影响他对此人的好恶感,而且反过来,一个人对他人的好恶感,也影响他对此人的个性特征的认识。
斯密斯等人的研究指出,人们对他怀有好感的人所具有的同自己相似的性格特点容易认识,比较敏感。
2、知觉的客体方面,影响人际知觉的主要因素是作为知觉对象的人是否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他的“自我暴露”的程度如何。
一个人对于自己思想、感情的表现,除去实际行动之外,只有言语和表情。
“言语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感情于万一”;而表情包括面部表情、
声调表情和体态表情在内,虽然表现方式细致微妙,但却不是每一挤眉、每一咂嘴、每一动作、每一变化都有明白确切的含义的。
3、知觉的情境方面,在人际知觉中,除去知觉的主体、客体之外,知觉的情境也具有重要作用。
人们的行为是由情境所要求、所规定的。
出席生日晚会的人,必须面带笑容,举杯祝贺;参加追悼会的人必须愁容满面,而且要在一定位置采取一定姿势站立。
既然行为是由情境决定的,那么,人们根据情境判断人的行为,或者认识一个人、判断一个人的时候,依赖于他所处的环境,也就不难理解了。
制约人际知觉的因素和条件除去主体、客体以及情境方面之外,交往时间的长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深入认识一个人,总是需要时间、需要接触、需要共同活动的。
俗语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然而,在人际交往时间长短、彼此熟悉程度与相互认识、理解的准确性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的。
交往时间很长,彼此十分熟悉的人,很容易过高估计对方的个性的积极方面,而难于察觉第三者一眼就能看出的弱点,人对人恰如其分的认识与理解,并不需要很长时间和过分亲密。
二、日本、美国的管理哲学
(一)美国管理理论
美国管理理论发展到第三阶段虽然学派众多,但仔细分析,从其发展趋势看,仍有几个明显特点:
(1)强调企业的开放性,认为企业不应是孤立的,它与外界环境密切相连,息息相通。
企业必须根据客观环境来制定合适的政策和建立有效的机构。
故斯科特把这阶段的管理模式称为开放型的;
(2)重视用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和研究企业管理。
把企业看成是整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企业内部由许多分系统和子系统组成。
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配合得好,促进企业发展,配合不好,则起消极作用,妨碍企业发展;
(3)强调用权变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企业中的问题,反对静止和僵化,主张灵活、变动、随机应变;
(4)从分散走向统一的趋势。
(二)日本管理理论
日本人以中国儒学为哲学基础,同时注意吸收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并将这些外来文化与本国国情、企业特点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有别于西方又不同于中国的独具特色的日本管理哲学模式。
其特征如下:
1.“以和为贵”的经营理念,强调团体内部的和谐与共同进取精神,使企业或组织形成上下团结一致、内和外争;家族色彩浓厚的命运共同体。
2.“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重视“人”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使企业职工心甘情愿地为企业效力。
3.“以德为先”的经营理念,强调正人先正己的管理者作风。
在学习了以上知识后,我对人际知觉的相关知识有了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更加了解了日本和美国的管理知识。
这些知识让我对组织行为学有了新的理解,我也会把它运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