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千秋名胜周公庙楹联赏析(2012.11.6)

千秋名胜周公庙楹联赏析(2012.11.6)

千秋名胜周公庙楹联赏析张自强张洁(千秋名胜周公庙大门前远景)千秋名胜周公庙是纪念周朝先祖周公姬旦的祠庙,始建于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方7.5公里处的凤凰山南麓。

此处依山傍水,古木参天,风景秀丽,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面与山外相接,形似座椅(古代象征王位)。

此处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秀美,是西府最早的旅游胜地。

周公庙历史悠久,因一代先圣周公姬旦而闻名。

庙内周文化古迹内容丰富,尤其以楹联最具有代表性。

在周公庙正殿――周公献殿大门两侧的柱子上悬挂着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制大礼作大乐并勘大乱大德大名垂宇宙;训多士诰多方兼膺多福多才多艺贯古今。

(周公庙中院内的汉白玉周公像)此联为清代光绪年间岐山举人冯拱宸所譔,全国箸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书法协会主席、西安交大人文学院教授钟明善先生书写。

上联对周公制礼作乐、东征平叛等功绩进行了概括。

周公制作的礼乐制度是对西周及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大贡献,这一制度中国延续统制了三千多年。

下联对周公辅佐成王治国安邦发布的两篇重要文献作了肯定。

《多士》是成王建都洛邑后,周公发布的一篇移民政策的文誥,为控制和教育殷商贵族,巩固成王的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多方》是成王平息淮夷、奄国的叛乱之后,各国诸侯来朝觐成王时,周公代成王发布的誥命,要求各诸侯国引以为戒,遵守君臣之礼,服从周王朝统治,各守其土,各负其责,不得越规行事,犯上作乱。

这幅对联高度概括了周公一生的光辉业绩,评价了周公作为忠臣良相的重要贡献和历史作用。

周公庙的主殿即周公正殿,初名周公祠,创修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经历代重修,现存建筑为明代所建,清代曾几次加以修缮。

单檐硬山式屋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檐五间系一通檁,长17米,直径0.5米,粗细一致,实属少见。

此处为古代举行祭祀的活动场所。

殿前两边的柱子上有一幅对联:自古勋劳推元圣;从来梦见有几人。

此联亦为冯拱宸先生所作,钟明善先生书写。

该联言简意赅,内容丰富,既肯定了周公的历史地位,又巧妙地引用了孔子"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历史典故。

(周公庙前院内的乐楼)周公庙内的乐楼,又称戏楼,为纪念周公制礼作乐而后建。

乐楼两侧楹柱上有一副对联:父兄王道圣功善继善述;姜召帝师皇属一心一德。

此联为清朝岐山知县徐通久所题。

上联说明周公对父亲文王的治国之道和兄长武王(文王、武王史称"两王")伐纣灭商的伟大功绩善于继承和发展。

(关中环线岐山县段"两王三公"群雕)下联叙述的是:姜太公、召公与周公(史称"三公")同为帝师皇族,都能同心同德,共同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大业。

周公庙内太公殿,位于周公殿右侧,为纪念西周开国元勋姜子牙所建。

殿前两根柱子上悬挂着陕西省著名书法家、西安美术学院院长王西京撰写的一副对联:此老天下称大老;唯公终古配周公。

此联引出一个典故:姜太公(子牙)遇知己周文王时年已七旬,《尚书、大传》中曾将姜太公称为"天下之大老"。

由于姜太公与周公一起辅佐文王、武王兴周灭商,后世人常将周公、姜太公、召公一起称为周三公。

周公庙之召公殿,位于周公殿左侧,为纪念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和外交家召公而建。

大殿门两侧有一幅对联为:爱遗甘棠留古迹;故寻周迹赴卷阿。

此联作者不详,但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召公的历史功绩和社会影响。

召公姓姬名奭,为"文王庶子"(后妃所生),武王之兄,成王之伯,官居太保,位列三公。

因其采邑(封地)在召地(今岐山县西南刘家塬及凤翔横水一带,故称召公。

又因他与周公夹辅成王,"作上公,为二伯",又称召伯。

在西周历史上,召公参政时间最长,历经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对周所建功勋卓著。

他循行南国,布文王之化,加强了周与南国诸侯的关系;辅弟武王,伐殷灭商,开拓西周疆土;作《诗经、卷阿》,劝谏成王,吸取殷商灭亡的历史教训,施行德政;晚年勤政爱民,常在采邑内一甘棠树下讲解法律条文,办理民间诉讼案件(当时任太保兼司寇,主管教化和司法),常露宿于甘棠树下。

后世人为怀念召公德政,曾在此地建亭立碑。

清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曾在西安避难的慈禧太后为祈福禳灾,拨银五千两,准奏修建召公祠,并亲笔题词、光绪帝御儩"甘棠遗爱"匾额一块。

周公庙作为纪念先周历史人物的专祠,修建了纪念姜嫄生后稷的姜嫄祠。

据说,姜嫄为炎帝部落的女性酋长,有郃氏的女儿,是黄帝曽孙帝喾的元妃。

炎帝族和黄帝族这两大氏族互为婚姻的外婚制,使姜姓妇姜嫄生下一代新人周弃,即后稷,成为周部族一代始祖,周族开始进入父系氏族。

姜嫄献殿门两侧对联为:庙貌枚枚拟閟宫;神灵赫赫绵瓜瓞。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閟宫就是高禖之宫"。

高禖就是郊禖,是上古生殖崇拜中主宰生育之神。

这幅对联引出一个典故:相传姜嫄外出向郊禖祈子,踩上神灵在地上的大姆指印身感有孕,生下后稷,周部族代代繁衍,人丁旺盛,像绵绵瓜瓞一样,到文王、武王、周公终成大业,建立了统治八百多年的周王朝因而得到后人的思念。

姜嫄因孕育周弃后稷作为"后帝"功德伟大。

为了纪念这位周族部落女始祖,也为了把姜嫄作为主宰婚姻和生育的高禖之神,在姜嫄正殿门两侧悬挂一幅对联:培斯世奇男异女;育周家圣子贤孙。

这幅对联反映了人们对姜嫄的崇敬之情。

姜嫄正殿既是祭祀姜嫄的神庙,又是传说中姜嫄在岐閟宫。

姜嫄閟宫的庙貌和祭祀盛况,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体《诗经鲁颂》中有详细记载。

从天子祭祀郊禖之神流传到民间百姓,就演化成了敬奉姜嫄等(因殿内在姜嫄塑象左右配祀太姜、太人、太姒、邑姜四代先周贤妃)送子娘娘的习俗。

后来逢节日、庙会时,年轻男女双双对对在此殿顶礼膜拜,祈祷婚姻美满,预祝生育如愿。

周公庙内为纪念周族先祖周弃,建有后稷殿。

殿前横额为:"农业始祖",两边对联为:教稼穑诚宜称后;明农功即可名官。

此联为原陕西省主管农业的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山林同志撰写,对后稷的历史功绩作了总结。

据《史记》记载,后稷为周姓部落女性酋长姜嫄踩巨人足印后怀孕而生,以为不祥,弃之于荒郊,数日后观之竟被珍禽异兽保护哺育,随抱回抚养,取名" 弃"。

长大后善农耕,教民稼,官位居 "稷"(主管农业的官),"后"为古人尊称。

因而,古人称周弃为 "后稷",尊为农神。

民间又称其为"麦王爷",认为他是主宰五谷丰歉的农神。

每逢节日、庙会,百姓虔诚敬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近年来,岐山县依托周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业,建设文化旅游名县。

2007年,建起了体现周文化的县城南大门。

(象征凤凰腾飞的岐山县城南大门)2000年,举办了第一次周文化艺术节,在县城西关建起了宽阔壮丽的周文化周原广场。

(位于县城西关的周文化周原广场)2008年,投资2100多万元,在周公庙北坡建成了凤凰山景区。

2009年4月,举办了盛况空前的第二届周文化艺术节。

(凤凰山北坡顶上的"凤鸣岐山"雕塑)周公庙北坡凤凰山景区面积达560多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凤鸣岐山"雕塑、周公陵墓、元圣殿、凤山楼、礼乐亭、思贤亭、吐哺亭、甘棠亭等。

元圣殿是凤凰山景区的第一大建筑,位于周公庙北坡凤凰山中部。

”天下归心”牌坊和元圣殿浑然一体,雄伟壮观。

"天下归心"牌坊门上方"天下归心"四字出自我国国学大师文怀("天下归心"牌坊和元圣殿)沙之手。

从"天下归心"牌坊拾阶而上,就到达了元圣殿。

元圣殿为纪念元圣周公而建。

元圣殿大门上悬挂一副对联:吐哺握发赢得天下归心;制礼作乐肇启华夏文明。

此联是陕西省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理事、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书法协会主席、陕西国画院副院长雷珍民先生撰写,对周公的功绩进行了高度概括。

这里的"天下归心"与"天下归心"牌坊都出自三国时的政治家曹操曾一首古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诗反映了曹操效仿周公的心理,要实现统一中国的雄才大略。

而"吐哺握发"则说的是:在周武王去世之后,成王年幼,周公帮助侄儿成王摄政。

为了及时处理国家大事,常常在吃饭时,有人请示汇报工作,周公便把已经吃在嘴里的饭食吐出来,处理国事;早晨刚起床,周公在洗头时,就有人请示汇报工作,遇到此种情况,就把头发先握干(古人的头发比较长),待处理完政事之后又洗头。

因而,周公的这种敬业精神,被古人形容为"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

"制礼作乐"对我国的文明史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而,周公被称为"元圣"。

(周公庙北坡凤凰山公园夜景)吐哺亭为纪念周公"一日三吐哺,一饭三握发"的敬业精神而建。

亭上有一副对联:匡扶致太平八方击壤;吐握垂高范四海归心。

此联是岐山县著名书法家、原县文化馆馆长张毓民先生撰写。

上联对周公跟随文王、辅佐武王建立周朝统一大业的功绩进行了概括,下联对周公辅助成王稳定天下的品德进行了歌颂。

礼乐亭为纪念周公"制礼作乐"而建。

亭上有一副对联:礼行四海经天纬地;乐奏八方震古辉今。

此联是中国三秦诗学会会员、省考古学会员、省书法学会会员、宝鸡市书法协会顾问、原岐山县文化局副局长、县文化馆馆长、博物图书馆馆长祁健先生撰写,对周公制礼作乐进行了高度赞扬。

甘棠亭为纪念召公的"甘棠遗爱"精神而建。

亭上有一副对联:庙祀三公思盛世;民承千古忆甘棠。

此联是中国书法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书法协会理事、岐山县委宣传部干部唐永平撰写。

对周三公的功绩进行肯定,尤其对召公的"甘棠遗爱"典故(前面已述)再次歌颂。

思贤亭为纪念周朝的先贤们而建。

亭上有一副对联:一公制礼千秋仰;万众思贤四域兴。

这是岐山县著名书法家、岐山县周原博物馆馆长赵双科先生撰写,反映了人民大众对一代先贤们的仰慕思念之情。

本文作者系中共陕西省岐山县委党校副校长、国家注册高级策划师,兼任中国管理科学院特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国经济发展调研办公室特邀调研员,现为陕西省党史学会会员、陕西省经济学会会员、陕西省楹联学会会员。

张洁同志系陕西省岐山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本文先后在《三秦楹联》、《宝鸡通讯》、《宝鸡社会科学》、《凤鸣岐山》、新华网陕西频道、陕西旅游网、陕西文化信息网刊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