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业设计的美学问题

工业设计的美学问题

工业设计的美学问题探讨
□何丽贞
【摘要】在这个充满视觉诱惑的世界里,审美变得越来越重要。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多样化的需求必将引发新的审美观念。

本文主要从设计美学上解释美,分析了美的内涵,同时通过比较东西方美学差异,提出新时代的美学新观点。

【关键词】审美观念;美学内涵;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方审美差异
【作者简介】何丽贞,女,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一、引言
首先,美可以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从哲学意义上说,美是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畅、振奋或使人感到和谐、圆满、轻松、快慰、满足或让人产生爱(或类似爱)的情感、欣赏享受感、心旷神怡感或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

这是一种广义的理解,那么具体到设计中,什么样的设计才是美的呢?北大教授叶朗先生在他的《现代美学体系》中说到:“从审美的角度研究和探讨人类行为,日用器物以及生产生活环境,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就是审美设计学的课题。

”他认为设计的美学内涵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第二,设计是一种审美活动;第三,设计是无处不在的审美形式;第四,设计是对观念的满足。

二、设计美学内涵的四个方面
(一)关于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

叶朗先生提出了设计的目的性,就是为了解决人类生活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不管是什么朝代,人类的生存总是要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空间距离的问题,人需要从一个地方到达另外一个地方,很遥远的距离,如何实现呢?从早期的骑马,到马车,到汽车,到飞机,甚至到火箭飞船,这就是人们为了解决行走这个问题而设计出的不断进化的各种方案。

(二)设计是一种审美活动。

上述第一阶段方案的提出后,接着才可以谈到设计的第二阶段,即解决方案的审美问题。

工业设计是以大工业生产为背景的技术设计和艺术设计两者的自觉结合。

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实现的设计,不但要考虑其应实现的功能,而且应该考虑实用产品的审美形式,以期待在消费者方便使用产品的同时带来美的感觉与体验,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

前苏联美学家奥夫相尼柯夫在他的《简明美学辞典》中谈道:“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包括这种活动的产品),它的目的是要形成和调整对象-空间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使其职能方面和审美的方面达到统一。


(三)设计是无处不在的审美形式。

设计最终的是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给使用者的,它利用工业技术手段按照功用规律和审美的规律创造出来。

在现代社会,从简单的锅碗瓢盆、家用电器、交通工具到整个城市的外观都是设计的物化形式。

鲍列夫在《美学》中指出:“设计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实用艺术无限扩展其范围?在工业的基础上发展的结果,是美学渗透到技术,艺术家深入到生产中去的结果。

”由此可见,设计是包含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艺术文化等诸多文化层面的综合审美形式。

(四)设计是对观念的满足。

现代人类学方法论强调一切以人为中心,设计所关注的问题也已经从以往的解决物与物之间关系问题出发的工程技术设计转到了探讨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工业设计问题,设计对象的满足,实质上是对人类需求观念的满足。

比如交通工具是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厨房工具是餐饮与烹制的观念;娱乐工具是消费和心理放松的观念,诸如此类。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设计”这个观点本身包含了“审美”的观念。

三、中西方美学观念的差异性
西方人则强调“主客二分”,主张“美”和艺术的本体,都是脱离于人的客观自在之物。

中西特定的审美方式的差异直接受益于各自的哲学理念。

中国传统思想受儒、道、释三大主要哲学体系的熏染,且以孔孟之道的儒家为主体和正统,从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仁义为本,中庸、平和,轻宗教重人生,轻冲突重和谐,轻理性重直觉的文化特性。

而西方文化与希腊的哲学、希伯来的宗教和罗马法典有关。

西方哲学以希腊哲学为基础,不断弘扬发展,由理念论到理性说,再由超理性到人的哲学等不断深化演进,呈现出激进性、个体性、开放。

四、中国传统美学观的发展历程
中国从原始社会发展至“郁郁乎文哉”的西周文明,古人已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极其辉煌的美的作品,但关于何者为美,美的功能和美的创造等美学问题的论述的出现还是有待于人类理性精神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至西周末年,特别是春秋时代,一些早期的思想家在论述自然、政治、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开始涉及美,审美和艺术等问题。

自此,中国美学开始掀开了它的第一篇章。

与审美现象不同,审美理论是以认识、阐述等形式直接展示时人的美的观念,审美趣尚和审美意识的,是一个时代审美文化的集中体现。

作为萌芽,西周的审美理论还远非纯粹的美学形态,时人关于美学问题的论述,也还不是以著作形式出现,而是见于史书记载。

《国语·郑语》记述了西周末年郑恒公与史伯讨论周王朝命运的一次对话,史伯认为周王朝确实到了崩溃
·
651
·
从设计美学角度探寻中国本土设计
□徐徽
【摘要】本文从现代设计美学基本要素出发,将这些要素划分为“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进而又对中国“后奥运时代”
的本土设计应该如何去做,提出了三点要素。

总之,设计应既富有现代感,又要有民族性,既展示世界设计发展的轨迹,又要延续民族的文脉。

【关键词】本土设计;民族性;时代特征
【作者单位】徐徽,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设计之美不同于单纯注重精神享受的艺术之美,也不同于未经雕饰的自然美,它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它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实用功能基础之上的,是为了满足特定需要而创造的,所以,它的美是有目的性的。

设计的美与丑,也不仅仅是外表看上去是美还是丑,更多的是指因设计而引起的人与物关系是否和谐,功能与形式是否和谐,“设计的主观性与客观约束性统一与否;以及在这个多种、庞杂、交融的世界大系中,因设计而引起的诸多要素统一协调与否。

”所以说,美的设计不仅仅是指形态美。

一、设计美学的要素
那么,究竟怎么样的设计才能称之为美的设计?这其中的标准是一成不变的吗?其实从设计美学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每个时代阶段人们的审美倾向也是不一样的。

在设计的萌芽时期,也就是从人类的起源到金属时代的初期,“实用性”是这一时期的主导倾向;接着在手工业时期,工业革命之前,在一定技术因素的制约下,手工劳动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古典主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工业革命之后,新旧文明发生冲突,虽然技术的发展为设计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但是古典美学规范仍是这个时期的主导原则。

从1919年包豪斯成立到1972年为止,人们的技术水平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发展,技术美学也在这一时期诞生了。

可是伴随着技术的滥用,我们生活的世界也出现了种种的问题,能源危机、
的边缘,因为周幽王“去和而求同”的看法。

于是谈到了“和”与“同”,并且涉及了美感与“和”、“同”的关系:“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不同的事物配伍而生,即是“和”,相同事物加在一起,只是“同”;天地万物无不因“和”而生出万千变化,单一的“同”徒增数量,最终只能导致枯竭和死亡。

给人带来愉悦享受的美味,乐声,纹饰也是如此,调和酸甜苦辣各种味道才会产生美味佳肴,奏出高低,长短不同的声音才能产生美妙的音乐,着上赤橙黑白丰富的色彩才能绘出五彩的图案;相反,只有一种声音难以入耳,只有一种颜色难以成纹饰,只有一种味道难以成口福。

上述这些关于“美”的论述,时间不同,人物各异,话题不一,但却呈现出特定时期、特定文化所造就的许多共性。

首先,除了个别还带有远古“神人以和”的回声外,这些论述已基本山摆脱巫术文化的影子,与造就“羊人之美”的“美”字的殷商时代不同,这个时候的“美”已不再是因为与神秘意味联系,带给人想象性满足而成其为美的,美就是蕴含在自然万物与人的生理,心理相应相感相适的多样统一之中的。

其次,这些关于美的论述,都集中在一个“和”之上,以“和”为美成为了中国美学起始阶段便牢不可破的普遍信念。

再次,这些关于“五味”、“五色”、“五声”之“和”以及“疾徐”、“高下”等之中的论述,还涉及美感和艺术的特殊功能。

其时关于美得定义还不够统一,有些是感知形式之美,有些则基本上等同于“善”了,就审美目的而言,这时的论者一再的强调和谐之美,主张控制有节,反对享乐过度,以善为美,也是其中重要的命题。

中和之美和美善关系正是中国美学始终关注的两大命题,它们在这美学理念的滥觞阶段就提出来了,或者应该说,正因为它们是这起始阶段的主要命题,才决定了中国美学未来的取向。

五、结语
设计美学体系是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变化的,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主要就是体现21世纪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就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而出现文化的大综合。

而所谓文化的大综合,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大综合,另一个方面是不同时代文化学术精神的大综合。

作为未来的设计师,我们研究设计美学的主要任务在于构建个人独立的“设计美学思想体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美学体系构建方面有质的飞跃,为将来的设计生涯奠定坚实的美学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苏]奥夫相尼柯夫.简明美学词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1
3.[苏]鲍列夫.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
751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