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磁是什么》说课稿

《磁是什么》说课稿

29《磁是什么》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课标要求
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
二级主题:电和磁
三级主题:通过实验认识磁场。

知道地磁场。

了解磁性及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磁是什么》是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从指南者到磁浮列车》第一节内容,本课题安排了“认识磁现象”、“磁场”、“磁感线”和“地磁场”四个方面,按照“现象→规律→应用”的程序来编排的,内容与生活、生产、科技联系紧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本节是初中物理磁学的开篇,在单元教学中具有基础地位,为后续学习电流的磁场、电磁感应以及高中阶段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等作准备;其中转换法、模型法在磁学研究中将被广泛采用,所以,本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水平
(参考范文1)
2、学生知识经验
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学过磁现象的初步知识,生活中对磁应用并不陌生;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对一些常见的研究方法(如转换法、模型法等)比较熟悉,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对磁场、磁感线等抽象物理知识,是学生没有涉及的,需要本节课的探究学习。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磁在生活、生产和科技中有重要的应用。

⑵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场有强弱以及磁场方向的规定。

⑶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知道地球是个天然的磁体。

过程与方法:
⑴经历磁性强弱、磁场的探究,学会用转换法研究物理问题。

⑵通过观察磁体周围铁屑的排列情况,抽象出磁感线,学会用模型法研究物理问题。

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古代磁文明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对磁场的教学,渗透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及确定依据:认识磁场并学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这是学习磁学的基础。

难点及突破策略: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从形状、方向、疏密等特征认识磁感线。

二、说教学方法
教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

本课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辅以教师启发引导、多媒体的直观显示。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按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采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交流、合作、讨论;转换法;模型法;类比法;反馈练习等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资源
(参考范文1)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司南
设疑: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司南来辨别方向,它是现代指南针的始祖。

那么,司南为什么能辨别方向呢?(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引起认知冲动。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磁现象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磁现象的几个名词:磁性、磁体、磁极
(由于小学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对这几个概念比较熟悉,这里用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复习巩固。

)演示:把条形磁铁的一极接触(或靠近)大铁钉,再让大铁钉接触铁屑,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得出磁化的概念。

演示:同名磁极排斥,异名磁极吸引
设疑:磁极间能发生相互作用的原因是什么呢?
2.磁本质
游戏一:让小磁针动起来
学生可能采用的方式:用手拨、用嘴吹、用磁体去靠近。

启发:用手拨是(看得见的)手使小磁针动,且手与小磁针接触。

用嘴吹是(可感知的)空气使小磁针动,且空气与小磁针接触。

结论:磁体与磁针间一定存在着某种物质。

(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磁体周围存在某种物质,降低了思维的难度。


教师指出:磁体周围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叫磁场。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磁场是客观存在的。

设疑:那我们如何去研究磁场呢?磁场有方向吗?所有磁体周围的磁场一样吗?
启发:磁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磁场的特性,即对放入磁场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来研究它。

(转换法: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来研究的方法。

)游戏二:让小磁针排队
(1)让几只小磁针在条形磁体周围“排队”
设疑:小磁针静止时指向不同,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不同地方小磁针的受力方向不同。

结论:磁场具有方向性。

(结论的得出需要根据实验证据,通过逻辑思维来完成,借此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2)让无数的“小磁针”在磁体周围排队
设计思路:放很多小磁针(不方便,很难做到)→撒铁屑(磁化后的每一粒铁屑相当于一个小磁针)
学生活动:研究磁体的磁场
按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同名磁极、异名磁极把全班分四大组,若干小组进行研究。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提醒学生注意:铁屑要均匀撒在玻璃板上,并轻敲玻璃板,让铁屑在磁场力的作用下重新分布。

交流探究成果,开展小组互评: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的铁屑分布,其他小组点评,形成共识。

结论:不同的磁体,磁场分布不同。

(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领悟磁现象发生的原因。


3.磁模型
设疑:用铁屑分布显示了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这种表示方法不方便。

怎样能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呢?
启发:类比用光线表示光,人们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

(模型法: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内在特性的一种简化描述。


有关磁感线的一些规定:
⑴磁体外部,磁感线总是从N极发出,回到S极。

⑵磁感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方向(也是小磁针在该点静止时的N极指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为了加深学生对切线方向的理解,可以做一形象的比喻:把磁感线当作跑道,运动员跑步时脸的朝向即为切线方向。


⑶磁感线的疏密程度可以表示磁场的强弱,越密的地方磁场越强。

⑷磁感线是立体的,不会交叉。

(突出为什么要引入磁感线,加深磁感线描述磁场方向、强弱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


4.磁应用
投影:指南针、磁卡、磁盘、磁浮列车、磁选机。

说明:在生活、生产、科技中,磁应用非常普遍。

思考:信鸽靠什么从千里之外回家的?
介绍地磁场。

(通过磁应用,让学生体会磁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科技进步的影响,落实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本环节的“探究学习”让学生经历了与科学家类似的研究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领悟方法,发展能力,体验乐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三)当堂检测,拓展提高
(参考范文1)
(四)课堂小结,感知内化
(参考范文1)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1.书面作业:
必做:题目选自于教材的课后作业。

选做:试分析宇宙空间的高速带电粒子流一般不会到达地球表面的原因。

(目的考查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衔接下一节内容)
2.实践作业: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请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其中的原因。

上述作业的设计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五、说板书设计(参考范文1)
六、说评价分析(参考范文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