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利用京西古道文化遗产打造门头沟国家步道的调研报告+邹兆莎

关于利用京西古道文化遗产打造门头沟国家步道的调研报告+邹兆莎

关于利用京西古道文化遗产打造门头沟国家步道的调研报告北京旅游学会旅游发展改革研究门头沟基地* 【摘要】步道被喻为连接荒野与文明的纽带,促进公众保护、利用、享受和欣赏国家自然和历史资源。

京西古道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实物遗存成为门头沟区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重要资源,门头沟国家步道立意根植京西古道,成为连接古镇、古村纽带,致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和丰富内涵的京西古道文化品牌,成为名副其实的“连接荒野与文明的纽带”。

【关键词】门头沟京西古道国家步道一、京西古道形成与分布(一)京西古道的形成京西古道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永定河,依水而居、随水迁徙,永定河流域以其天然优势为区域人类生活与生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万年来,泥河湾人、周口店人、许家窑人、东胡林人等先民们利用永定河谷的天然廊道,穿过太行之首北京西山,往来迁移,此为京西古道之起源。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的发展,人工修路成为主流,门头沟地区逐渐发展形成了一条条重要的交通干线和枢纽。

尤其是3000多年前北京建城以来,永定河流域成为其后勤基地,北京西山成为其西部天然军事屏障,京西古道与太行山东麓、居庸关、古北口大道一起,成为北京连接西部和北部游牧民族,发展农耕民族交流融合的主要通道,并陆续形成了水陆两种形态和商旅、军事、宗教等三大功能的交通道路网络,成为东连北京、西达冀晋蒙结合部的网带状文化线路。

(二)京西古道的分布京西古道以两种形态三大功能网状分布于整个门头沟区域内,两种形态即水路和陆路,三大功能及军事、宗教、商旅。

永定河一年四季“全天候”运行及深入到更广阔的空间,由河滩向两岸、两侧平原沟谷及山坡、隘口不断延伸出纵横交错的人行小道,并不断修筑而成大道。

由物流人行、宗教寺庙及其庙会进香、行军作战及守关戍边等,逐渐分化出了商旅、军用、进香为主的功能道路,构成了由数条主干、多条支干形成的交通道路体系,纵横交错、遍布京西,呈网带状发布。

总之京西古道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规格各异、遗存丰富,是开展探幽寻古,户外休闲运动,发展特色、高端旅游的重要资源。

*北京旅游学会旅游发展改革研究门头沟基地设在门头沟区旅游发展委员会。

图 1 京西古道分布示意图(三)京西古道的确认随着时代发展,京西古道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许多平原地区、沟峪古道变成了现代化道路。

经对门头沟区全域内京西古道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勘察,从步道的保存状态、生态敏感性及使用难度三个维度分析步道开发条件,建立GIS数据平台,最终确认40段总长669.7公里五大步道群古道,其中现存古道长度为273.1km,占总长度40.8%。

图 2 门头沟国家步道系统线路图二、建设门头沟国家步道的意义(一)门头沟国家步道概念门头沟国家步道是立意根植门头沟区珍稀的京西古道遗产,以国际成熟的国家步道系统理念,以文化线路遗产京西古道群为脉络,依据地形走向、旅游资源分布设置徒步步道,穿越并连接古村、古镇、古寺、生态景区,形成覆盖全区,传承保护,为游客提供公共通行、文化体验、生态教育、户外活动、景观欣赏的步行廊道,实现以步道“传承保护文化遗产、永续利用生态资源、促进发展旅游产业以及活络乡村经济”的“步道运动”,并以步道实现“串珍珠计划”,通过步道“以线带点,以线带面”驱动门头沟区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全面发展。

(二)建设门头沟国家步道系统的必要性1.带动门头沟区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优化。

十二五时期是门头沟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长期以来,资源型产业是门头沟区重要支柱产业,随着煤炭、石灰、石材三行业企业于2011年底全部关停,导致当前主导产业缺位,亟待结合优势资源培养新的产业内容。

区委2011年明确提出将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作为地区主导产业,以全域景区化理念,将门头沟区打造成为首都国际高端山地旅游文化度假区。

但目前门头沟区旅游文化休闲产业正处于培育阶段,门头沟国家步道系统的建设将向世人展示门头沟区独特的自然风光、京西古村落、京西古道文化、历史文化古迹、现代产业园,经过媒体和外游客的传播,引起社会关注,吸引游客和客商来门头沟区观光、旅游、投资。

通过系列相关论坛、洽谈、推介、招商、博览等活动,搭建起门头沟的推介、招商和投资平台,带动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抢抓市场先机,构建先发优势,扩大门头沟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紧抓潜力市场,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及游客户外活动的需求与日俱增,户外运动成为最时尚、最健康的群众体育休闲活动,而步道成为深入林间,提供游憩体验、舒缓压力、保存原乡文化、活络山村经济、提供自然学习的场所,徒步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驴友”约有1500~2000万人,户外用品零售总额2011年约为160亿元,人均消费500~700元,户外及特种旅游网站注册会员约500~1000万人。

(2)顺势而为,抢抓市场发展先机北京市于2013年出台的《北京市市级绿道建设规划》,初步确定市级绿道“三环三翼六廊”的总体布局,包括环城公园绿道、郊野休闲环绿道、森林公园环绿道、沿主要的水系和主干道路建设绿色慢行系统,计划未来3到5年,全市将完成1000公里市级绿道建设。

其中将率先实施175公里绿道建设,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通州、顺义、昌平等区县,其次延庆2013年推出7条登山国家步道,顺义向市场推出125公里五彩浅山步道,密云沿潮白河京密路复线建观休闲绿道,房山于2013年编制了《房山区绿道总体规划方案》,昌平区也将规划建设国家步道项目。

可预见未来几年内,步道旅游项目将是成为全市旅游重点发展类项目。

因此门头沟区需顺势而为,抢抓市场先机,依托门头沟区京西古在全市独特的资源,致力于将门头沟国家步道打造成为中国首个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国家步道系统,引领全市以步道传承保护文化遗产、永续利用生态资源、促进发展旅游产业及活络乡村经济,扩大门头沟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3.保护京西文化线路古道遗产,防水土流失,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岁月的磨砺,京西古道大多淹没在社会发展的脚步中,难寻其踪迹,部分因修建在门头沟境内群山峻岭间的京西古道而完整地保留下来,但沿线上杂草丛生,路段已经消失损毁,水土流失严重,存在安全隐患,需要架设护栏、边坡防护等安全设施,周边山体、田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京西古村落、历史文化古迹、现代产业园的各种地区级步道严重缺乏,无法形成紧密的网络关系。

门头沟国家步道建设将现状线路进行改造,保护仅有的京西文化古道遗产,防止水土流失、确保区域内珍贵的文物遗产资源得到有效、永续、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三、以京西古道为主线,构筑门头沟国家步道系统(一)门头沟国家步道现状情况随着时代发展,古道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平原地区、沟峪内的古道变成了现代化的道路。

现有的5大集群共有669.7km,其中现存古道长度为273.1km,占总长度40.8%。

西古商旅道位于浅山区段坡度相对平缓,随着向深山区深入,高坡度路段的比例逐渐上升,京西古商旅道及妙峰山香道由于地势较高,较多的线路为越岭道或沿山脊道,保存较为完好。

百花山灵山多处登山道被改建为道路方便通行,但海拔高处依然有相当比例步道保存较好。

永定河通道大部分路段坡度较小,相对平缓,被现代化道路影响严重。

沿长城通道由于地势平坦,未通车段坡度陡峭,通车段较为平缓。

目前的京西古道沿线上杂草丛生,部分路段已经消失损毁,存在安全隐患,需要架设护栏、边坡防护等安全设施,标示标牌设施、照明设施、服务设施(如厕所、铺装等)严重缺乏,未形成一体紧密的网络路游体系。

(二)门头沟国家步道发展思路在主体五大步道群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补充、专家建议,以及网络信息搜集等途径通过上述分析,结合调研及专家访谈,增设地区级连接步道,从而构建全联通的完整的门头沟国家步道体系,门头沟全区步道共有六大系统,包括三大国家级步道系统、两大系统及若干系统。

以上三大国家步道构成段落、两大区域级重要段落,兼具历史、自然与综合三种类型。

利用古道遗存路段,仿古修复损毁路段,辅之以国、市、区、乡、村五级公路,构成多维交通步道系统,能够有效地串连起区域内山水、古村、古寺、古长城等景区景点,初步实现全域景区化目标,为北京提供一个大面积的户外运动、休闲健身及旅游场所。

(三)门头沟国家步道遴选在门头沟步道系统梳理基础上,为引导未来10年门头沟步道开发方向,筛选出具有良好开发条件与潜力的步道完善建设,从步道等级、保存状况、资源条件、开发潜力等方面筛选出22条步道,作为门头沟国家步道建设的重点,对每一段步道,规划从步道基本信息及沿线资源梳理入手,深度解析每段步道的自然及人文特色,进而提出步道主题定位及核心特色体验,并依据步道建设项目策划与邻近村落开发方向形成富有个性特征的体验线路。

(四)门头沟国家步道建设思路1.保护、修复和完善步道基础设施门头沟国家步道建设内容包括道路设施、标示标牌设施、照明设施及服务设施等。

道路设施包括人工道路清理平整、新修步行道、安全护栏、边坡治理、绿化工程、矿渣清理等。

针对步道本体及沿线的历史遗迹,进行整体性的考虑,确保古道在历史文化上的完整性,根据不同情境的古道采取相应保护或修复策略,工法选用主要分为软底和硬底两种工法,自然度较高的应尽可能使用软底工法,增加排水性,常见的有土、草地、木屑、枯树叶、木材、碎石等材料;使用频繁的路段则可适当的使用硬底工法,增加强度,后续维护成本低,可运用在游客使用度较高的步道段,常见的有石材、混凝土、透水砖、沥青煤渣等环保材料。

低洼潮湿或穿越水流地带选用耐潮湿的石材及环保材料作为踏石或采用栈道,设置扶手,采用自然、防滑材料。

边坡治理已安全防护为主,搭建挡土墙,优选石块材料,采取乾砌方式处理,搭配较佳的固土植物,增加挡土墙的稳定及景观效果。

标示标牌设施包含意象、指示、公告等管理性牌识,协助引导游客活动及活动管理;也包含导览及解说性牌识,通过标牌将步道内的重要资源介绍给游客,增加活动体验深度。

标示标牌运用图文并茂的内容,让游客可以轻松而直接的理解想传达的概念,达到牌识设置的目的。

此外,警告牌识应采用国际通用的色彩及图示,提供无障碍的信息。

其他相关服务设施建设包括步道景观亭、观景台、休憩座椅、停车场、垃圾收集设施等附属设施。

2.串联景区景点,与周边社区互动双赢国家步道的遴选设置,注重步道沿线旅游景区景点的数量与质量,引进社会资本,与周边景区景点、古镇古村互动双赢,共同发展,形成以提供的住宿、餐饮、商业、娱乐甚至气候条件等吃住行游娱购旅游一体化发展产业链。

根据对京西古道旁100处主要临近村落所属的类型进行考察,总体确认了6大类型旅游发展村落,如综合服务型的斋堂镇,积极引进发展高星级山地酒店、餐厅、户外运动商业形态、休闲商业等;以三家店、琉璃渠等为代表的文化古村落,适合发展古民居住宿接待、主题餐饮、民俗体验等;涧沟、韭园等田园休闲村落适合发展乡村住宿接待、乡村集市、农事体验等;黄草梁、百花山等适合发展原生态酒店露营基地等业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