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录井
钻前准备
1、收集区域和邻井资料,掌握地质设计内容,预告构造、 地层、取资料要求、地质因素有关的故障等,做到人人心中
有数。 2、钻前基本数据(补心高度、钻井罐容积、表套数据等) 的收集。 3、物质准备(设备、工具、器材、药品和记录表等)。 4、钻具管理(丈量、入井钻具结构、记录、日常管理等)
1、概念:钻头钻进单位进尺所需的纯钻进时间。小于1分钟按1分钟计算。 单位:min/m,保留整数。 连续测量、每米一点或特殊情况按需要加密。
二、碎屑岩岩心描述
由碎屑颗粒+胶结物组成的岩石。 1、定名原则:颜色+含油级别+岩性(三级定名) (1)按岩性成份含量定名 含量≥50%, 定岩石的基本名,以“××岩”表示; 25%≤含量<50%, 以“××质”表示,写在基本名称之前; 10%≤含量<25%, 以“含×× 表示,写在最前面; 含量<10%, 不参加定名,应描述; 含量均<50%, 则采用复合定名原则,即把25%≤含量<50%的成 份联合起来 定岩石的基本名称。 (2)按颗粒大小分类
6、岩心出筒及油气水观察
(1)取心钻头出转盘面立即盖住井口; (2)丈量底空(从取心钻头面到取心筒底部无岩心的空间长度); (3)用专用工具依次取出岩心,先下后上,从左到右依次放入岩心盒内。 (4)取心钻头一出井口,立即观察记录从钻头内流出来的钻井液油 气显 示情况和特征。 (5)边出筒边观察岩心表面油气外渗情况;含油岩心,擦净表面, 及时 描述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含油岩心,采用无色玻璃纸包装封蜡;其他岩 心用水清洗。 (6)含气试验。将储集岩岩心浸入清水中,观察记录岩心柱面冒气泡大 小、产状(串珠状、断续状)、声响程度、持续时间、冒气 位置个数及与缝 洞关系,有无H2S味,冒油花油膜面积等,并用红蓝铅笔圈出其部位,用 针管抽吸法或排水法收集气样。 (7)记录岩心破碎、磨损情况。
(3)均一碎屑岩定名 主要粒径颗粒成份大于75%为均一碎屑岩,按主要粒径大小定 名,如粗砾岩、粗砂岩。 (4)不均一碎屑岩定名 ① 按主次粒径颗粒成份定名。细粒为主,粗粒次之,用“状”表示, 如粗砾状细砂 岩,粗砂状细砂岩等。粗粒为主,细粒次之,以“质”表示,如 细砾质粗砾岩、粉 砂质粗砂岩等。主次粒级数量相差较大,次级用“含”表示, 如含砾粉砂岩、含砂 砾岩等。 ② 特殊矿物、特殊成份或特殊沉积结构, 其数量大于15%或面积大于20%者参加定 名。如鲕状灰岩、含黄铁矿细砂岩、碳质中砂岩、凝灰质细砂岩等。 碳质中砂岩、 凝灰质细砂岩等。 (5)填隙物 杂基(粘土矿物、白垩土)及胶结物(灰质、云质、膏 质、铁质、硅质)的合称。 含量25%~50%者,参与定名,用“质”表示。如:泥质粉砂岩、高岭土质细砂岩、 泥质细砾岩等;白垩土质细粉砂岩、灰质中砂岩、膏质粉砂岩、硅质中砂岩、铁质 细砂岩等。 (6)有薄片鉴定的碎屑岩定名应参照鉴定报告。如含云细粒次长石岩屑砂岩、细砂 质中粒岩屑砂岩、含砾粗粒火山碎屑砂岩等,其结构应与薄片定名吻合。
2、要求:井深以钻具计算为准,单位为米(m),保留两位小数。
3、钻具管理:准确丈量钻具做到五清楚(钻具组合、钻具总长、 方入、 井深和下接单根)、两对口(钻井、录井)、一复查(全面复查钻具),
单根允许误差 0.01m ,严把倒换关确保井深准确无误。
4、井深校正:以钻具长度为基准及时校正仪器显示和记录的井深, 每 单根应校对井深,每次起下钻前后,应实测方入校对井深,录井深度 误 差应小于0.2m ,不能有累计误差。
7、应用:尽管钻时有多解性,但因为它得到及时,仍为一项重要参考资料。
可以辅助识别岩性; 卡取心层位;地层对比; 划分储集层;裂缝性储层;帮助 钻井工程计算纯钻进时间、选择钻头、帮助判断钻头使用情况。
一、取心基础工作 1、取心原则 (1)区域探井、预探井钻探目的层及新发现的油气显示。 (2)落实地层岩性、储集层物性、局部层段含油性、生油指标、接触 界 面、断层、油水过渡带、完钻层位等情况。 (3)邻井岩性、电性关系不明,影响测井解释精度的层位。 (4)区域上变化较大或特征不清楚的标志层。 (5)特殊地质任务要求。 2、录取数据 取心时间、层位、次数、井段、进尺、心长、收获率、含油气岩心各级别、 长度及累计长度。 3、取心前的工作准备 (1)加强地层对比,卡准标志层,落实取心层位。 (2)准备取心、出心、整理及观察岩心所需的器材和分析试验用品、 试 剂。 (3)了解取心工具的性能,丈量取心工具的长度。
直接录井:能直接观察来自地下地层的岩石和油气显示的录井, 如岩 心、岩屑等。 间接录井:用间接方法了解地下地层的岩石性质、油气显示的录井, 如钻时、钻井液性能等。 记录的录井资料包含两部分: 一是录井队自己采集的资料;自动采集数据:利用综合录井仪、 气测 录井仪、地质采集仪等记录的井深、钻时、气体等资料, 气测录井仪、 地质采集仪等记录的井深、钻时、气体等资料,人工或 半自动采集数 据:地层、岩性、含油、荧光等资料。 半自动采集数据:地层、岩性、 含油、荧光等资料。 二是收集其他施工单位提供的资料。如钻井、测井、试油等资料。
地质录井
华北油田井控技术培训中心 陈信明
一、地质录井概述 二、钻时录井 三、钻井取心录井 四、岩屑录井 五、井壁取心录井 六、常规荧光录井 七、特殊情况下资料录取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地 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地质学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 石油工作者工作岗位针对地下,工作对象是油层。要求实事 求是,努力按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认识油气的分布规律,科学地 开发油气田。 地质录井是指在整个钻井过程中,随钻记录地质资料的过程。 是通过钻井的方法,按顺序收集记录所钻经地层的岩性、物性、 结构、构造和含油气水情况等资料的工作。 在区域勘探、预探、详探、开发每个阶段所钻的各类井,均 需录取地质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综合对比获得所需资 料数据。
4、钻井取心井深控制:
(1)决定取心起钻前、取心下钻到底取心钻进前、取心钻进结束割 心前,应在钻头接触井底,钻压为2~3t的相同条件下丈量方入。 (2)下钻前应核实取心钻具组合长度。
5、注意事项:
(1)取心钻进过程中,应正常录井,钻时记录应适当加密。 (2)取心钻进过程中,不能随意上提下放钻具,应杜绝长时间磨心。 (3)合理选择割心位置,取心进尺小于取心内筒长度0.50m以上。 (4)取心起钻过程中,防止岩心脱卡掉入井内。 (5)起钻全过程应注意井下情况,观察记录井口、槽池液面及其油 气显示情况,出现溢流或灌不进钻井液等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5、钻时曲线:用普通厘米方格纸,纵座标代表井深 M,一般情况下的比例尺1:
500 ;横座标钻时数值,比例层按实际图幅大小选定。 为便于解释,在曲线旁边用符号或文字对应相应深度标注接单根、起下钻、取芯、
钻头类型、尺寸、钻压和更换钻头位置等。
6、钻时录井的影响因素: 钻头的新旧程度;钻井液性能;钻井参数及操作水平;钻井方式;井深等
2、颜色 描述干燥岩心新鲜面颜色。 ( 1 ) 单色 : 颜色均一 , 单一色调 , 色调的差别 用 “深”、“浅”表示,灰色色细砂岩。
( 2 ) 复合色 : 两种颜色组成 , 次要颜色在前,主要 颜色在后,如灰白色粉砂岩。 ( 3 ) 杂色 : 由三种或三种以上颜色组成,所占比例 相近,如杂色细砾岩。 (4)纵向上的颜色变化及色斑、色带的排列、分布情况。 (5)颗粒较粗的岩石,写明矿物成分及胶结物原生、次生颜色。
7、岩心丈量 (1)岩心清洗后,应对好岩心自然断块的断面茬口,破碎的岩心按岩心 直径大小堆好,严重破碎的岩心装袋,按岩心顺序合理摆放,恢复岩心顺 序。 (2)用红色铅笔和直尺在排好顺序的岩心上划出方向线,自上而下。在 每个自然断块上编排岩心号、标出指向岩心底部的箭头。 (3)用钢卷尺沿方向线一次丈量岩心总长(精确到0.01m),岩心总长 超过本次取心进尺或取心收获率低于取心质量标准时,及时分析原因。 (4)每半米标记号,在方向线上半米、整米记号处用快干白漆涂成 直径 1cm的实心园,漆干后用绘图墨汁在实心圆中标明半米、整米数值。在该 筒岩心的底端注明单筒岩心长度。 8、岩心收获率 实取岩芯长度与取芯进尺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岩芯收获率=(岩芯长度÷取芯进尺)×100%
10、岩心描述分段原则
(1)一般岩性厚度≥0.1m,颜色、岩性、结构、构造、含有物、油气水 产状等有变化的均应分段;小于0.1m的层作条带或薄夹层描述, 不再分 段。 (2)0.05m≤厚度<0.1m的特殊层,如油气层、化石层及标志层或标准层 均应分段;厚度小于0.05m的冲刷、下陷切割构造和岩性、颜色突变面、 两筒岩心衔接面及磨光面上下岩性有变化均应分段。 (3)含油气岩心描述应结合岩心出筒及整理过程中油气显示观察记录, 综合叙述其含油气特征,准确定级。 含油级别从三个方面进行确定: A)含油产状:在岩芯纵、横向上的分布,用斑点状、斑块状、条带状、 不均匀状、沿微细层理面均匀充满等语言描述。 B)含油饱满程度:含油饱满(染手)、含油较饱满(捻碎可染手)、含 油不饱满 C)含油面积:沿因芯轴面劈开含油部分所占整个的百分数。
有薄片资料的,碎屑成份按照鉴定报告,由多到少依次用百分数表示。
4、结构
(1)粒径 包括一般粒径颗粒的主次或百分含量及最大、最小颗粒粒径。 (2)颗粒形状 卵圆、扁圆、扁长、圆柱形等。 (3)磨圆度 圆状:棱角已全部磨蚀。次圆状:棱角圆滑,已相当磨 蚀。次棱角状:棱角较明显,有磨蚀现象。棱角状:棱角尖锐或有轻微磨 蚀痕迹。 (4)表面特征 裂纹、麻点、霜面、脑纹、风刺痕等。 (5)分选情况 分选好:均一粒径颗粒含量大于等于70%。 分选中等: 均一粒径颗粒含量50%~70%。 分选差:均一粒径颗粒含量小于50%. (6)有薄片资料的按鉴定报告描述颗粒大小、形状、表面特征、接触关 系( 胶结类型)及分选等结构特征。 反映母岩类型、风化程度、搬运介质、距离、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等。
(6)含油气岩石,应区分原油浸染的颜色和本色,能看到的岩石本色应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