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学笛子用什么调的好]初学笛子用什么笛子更合适

[初学笛子用什么调的好]初学笛子用什么笛子更合适

[初学笛子用什么调的好]初学笛子用什么笛子更合适【--朋友&聚会祝福语】学习笛子,基本功很重要。

但是选择一根适合自己的笛子更重要,很多刚刚接触弟子的朋友们在勋则笛子的问题上还是会有困难。

初学笛子适合用的笛子初学笛子,常用F调或G调的,因为这两种调的笛子较容易吹响,笛子的常用调有CDEFG五种调的。

在价格方面上:①笛子的价格是根据竹子生长的年龄以及制作工艺,音色来定价的;②从专业角度看,初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经济承受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笛子,价格不同,竹子的材料会有所不同,老的竹材制作的音色相应的会好一些,所以价格也会相应的贵一些,建议初学者在刚接触笛子的时候尽量选择好点的笛子,这将会在音准、音色等方面影响您的一生。

很多初学笛子的朋友不知道笛子为什么要弄成两节,或者以为两节的笛子就更高级.其实不然,一节两节和笛子质量是没有关系的.但他们各有优势:一节笛子通畅好吹,共震好,音色好,不容易坏,但不能调音.一般独奏练习用比较好.(不过快递包装麻烦比较显长)。

二节笛就是将笛子分为两段,中间接铜,起到调节筒音的作用,适合乐队和演出跟伴奏用。

大部分笛子出厂校音时筒音稍高,根据需要向外拔音低,向里插音高。

以保持和这些乐器及伴奏的音调统一,携带起来也方便。

(但因为中间加了铜套,改变了材质,音色相对差些,而且铜套没有保养好也要坏。

)我的建议:不经常合伴奏或乐队的朋友可以买一节笛,要经常合伴奏的朋友买两节笛,要合伴奏但经济宽裕的朋友可备用冬夏两套一节笛吹笛子的几个误区须知误区一:声音越大越好有些人吹笛子音量尽量的大,认为声音越响越好,卯着劲使劲吹,演奏的乐曲毫无轻重层次,更谈不上有美感了。

这就好比演唱歌曲时,扯着嗓子使劲地嚎叫,要多难听有多难听。

我认为,演奏乐曲时,轻重缓急非常重要,应该根据乐曲的需要,把握好音量层次的控制,该弱时就弱,该强时就强,轻时好似薄纸,重时如同泰山,才有可能演奏出优美的旋律来。

误区二:音上得越高越好我想给笛子制作者提点建议。

现在很多笛子吹超高音(例如筒音5的超高音1)很容易,即使初学者也很容易上。

这一点我举双手赞成。

但问题却出现了-- 吹筒音(5)、1孔(6)的高音却不容易上了,而且1孔的高音明显偏低。

高音5、6和5的颤音和历音都是经常使用的,用叉口指法很别扭,超1也很少使用。

这是否是制作笛子的一个误区?在我的印象中,过去的笛子可不是这样的。

我以前吹过一些笛子,筒音和1孔的高音都很好上,而且1孔的高音即使偏低误差也很小。

但从前的笛子超高音1好上的不多,需要演奏者有些功底和气力才能顶上去。

现在的笛子却反过来,该好上的不好上了。

是否能同时满足筒音、1孔和超1等超高音能都比较好上?我现在手头有两只比较老的笛子,其中有一只至少有40多年的历史了,这两只笛子不仅筒音和1孔的高音好上,超1也好上。

不知现在的笛子制作师是否还能做出这样的笛子来。

误区三:笛子越大越好竹笛原本就是高音乐器,它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清脆、水灵。

竹笛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笛子的大小基本固定在A调小梆笛到C调曲笛的范围内。

音高最佳的是居于中间的E调笛子,这也是为什么用E调笛子演奏的独奏曲最多的原因。

这完全符合人们的听觉习惯和手指张开的大小。

笛子太小声音过于尖锐刺耳,我在这里暂且不论。

我认为大笛子有以下缺点:1. 笛子太大声音显得沉闷,深沉不如箫,音色不如长笛,完全失去了笛子应有的本色。

2. 大笛子的指孔距离往往超出了正常人手指所及范围,无法象传统的笛子一样灵活演奏,难以吹出漂亮而快速的吐音和连音。

3. 大笛子的管子又粗又长,吹笛子费气,一口气吹下来要比吹正常笛子的时间短很多,只适合吹乐句比较短的曲子。

即使有个别比较好的大笛子独奏曲,也不过是凤毛麟角。

和正常笛子独奏曲相比,也逊色的多。

这些曲子完全可以用正常笛子来演奏,而且效果可能更好。

不知什么原因,现在吹大笛子的越来越多,好像成了一种时尚似的。

我有时录音时用大笛子和正常笛子各录一半,然后进行比较。

我的感觉是,大笛子的声音不好听!正常贴笛膜和没贴笛膜没太大区别,笛膜贴松了会发出劈材声(刺刺啦啦的杂音)。

因此,大笛子只适合练气而不适合演奏。

至于超大的笛子(例如三四米长的大竹筒子)也就适合做广告、或者上个吉尼斯纪录什么的,除此而外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

误区四:难度越大越好现在很多笛子大家的独奏音乐会都演奏一些难度很大的曲子,为的是炫技。

难度大了到无所谓,能演奏下来证明演奏者的水平高嘛。

但总不能难度虽大却难听得很,这还能叫音乐吗?我不反对吹难度大的曲子,因为攻克难关是吹笛者追求的目标之一。

如果是自己偷着练,难度越大越好,那是训练技能的方法。

而在音乐会上演奏类似练习曲之类的基本上不属于音乐范畴的东西,那就有悖于音乐的宗旨了。

音乐是让听者欣赏和享受的,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流传了几十年、几百年,是因为那些优美的旋律深得人心,让人百听不厌。

在优秀的音乐作品中,也有不少需要演奏者掌握高超的技术才能演奏的作品。

而单纯为了炫技却难听至极的作品能有生命力吗?难道现在的作曲家就不能创作出既有优美的旋律、又蕴含高超技巧的乐曲吗?这样的乐曲演奏者能充分展示技能,听者也爱听,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误区五:曲子越长越好笛子独奏曲的长度和一首歌曲的长度大致相当(3~6分钟),是符合人们生理需求和习惯的,即使超出限度,只要不过格(不超过10分钟)也是可以接受的。

就好比学生上课,一课时的长度在35~45分钟比较科学一样。

大大超出限度,就如同在宴席上只吃一道菜、从头至尾观看马拉松比赛一样,即使内容再好,也令人难以忍受。

如果帕瓦罗蒂再世,演唱一首耗时两小时的歌曲,恐怕也没几个人愿意听。

现在,笛子独奏曲发展的趋势是协奏曲越来越多,曲子越来越长,而且这些协奏曲中几乎就没有好听的。

曲子本身就难听,时间又过长,就成了"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中国不是没有好的协奏曲,如钢琴协奏曲《黄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都非常优秀。

现在为什么就创作不出好的协奏曲?而尽整些怪异、莫名其妙,哗众却不取宠的东西来。

如果照此趋势发展下去,让裹脚布的气味蔓延下去,冗长的曲子取代正常的曲子,还有人会听笛子演奏吗。

误区六:拜名师越多越好音乐界很兴拜名师,而且拜得越多、师傅名气越大越好的风气。

其实拜名师的象征意义往往大于实际意义。

很多人拜名师的目的恐怕不是单纯为了提高自身的水平,更主要的是为了进入某个圈子,或者靠名人来壮壮自己的名头罢了。

当然,也有些人是出于无奈。

记得十多年前,参加CCTV 歌手大奖赛的歌手,如果不拜担任评委的某些名师,就绝对拿不到好名次,根本就获不了奖。

因此,很多本来已经非常有名气的歌手,为了得第一,就必须拜名师;还有些唱得不怎么地的歌手,因为拜了名师就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那些本来就很优秀的歌手,拜了名师后也没见他(她)们的演唱水平有什么提高。

【注:不仅要拜名师,还要为每个评委上足财礼。

】现在,器乐大赛也兴这一套了。

有些人拜了一个又一个的名师,难道这对提高笛艺真的有那么大的帮助吗?我是个纯业余的笛子爱好者,甭说拜名师了,就连没名的师傅也从未拜过,对此路不是很熟悉。

但我认为,当一个人的笛艺达到一定水平时,应该是一通百通,聆听和观看名家的演奏就获益不浅,能够学会名家的技法。

我有一个自学美术,并且天赋极高、造诣非常深的朋友,他曾说过,他只想看看大师绘画的手法,哪怕是关键的几笔就成。

我想,学吹笛子的也差不多如此。

现在网上视频这么多,看大师吹笛子是很容易的事情,偷学技艺并非难事。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因此,没必要拜那么多名师。

初学笛子基本功练习一、外功(一)贴笛膜(音色)笛膜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音色的效果,所以吹笛之人一定要把笛膜贴好。

笛膜本身纤维纹路要顺着笛子的纹路,拉出的褶皱垂直于笛身的纹路。

(笛身的纹路是顺着笛子的),褶皱不必太多,六条左右就够。

不能粗,要细而密,褶皱更不能重叠。

笛膜有正反之分,反面要贴在膜孔上。

筒条状笛膜,外面为正;片状笛膜,光滑的一面为正。

(二)演奏姿势姿势不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保证气息的顺畅、演奏的方便。

避免出现气虚、肌肉疲劳的现象。

演奏姿势有站姿、坐姿。

无论哪种姿势,重心一定要在中线上,头正、肩平、腰直,身体可以略向左侧(反向持笛向右)。

自然放松。

三)持笛方法持笛方法直接影响笛子的成音和演奏技巧的自由发挥。

若养成了坏习惯,以后的练习一定会,遇到困难(我就因为持笛太用力,嘴唇用力顶在吹孔上,深受其害。

现在仍在努力改正中。

)正确的持笛方式是:笛身水平,与肩约成45度夹角;吹孔置于口唇中部下沿处,风门正;嘴唇与吹孔垂直,不能贴在吹孔上。

以正向持笛为例,右手大拇指在第二孔和第三孔正对面托住笛身,左手大拇指在第六孔略上方,但不要超过膜孔。

小指要顺从贴在笛身侧面。

双手自然弯曲如握物(手指可自然放松,不能绷直。

掌心像握着鸡蛋。

)持笛不能过于用力,更不能用力往上顶。

这点一定注意!小指要有独立性,大拇指和小指用力恰到好处,使笛身不至于抖动。

但不能太紧张,影响手指灵活。

(四)指指法要先掌握筒音作2、5、1三种。

要多锻炼手指的弹性、韧性、独立性。

要常做徒手操。

练习交叉指法和快速音阶,要清晰、准确、均匀,不能一味求快。

还可以通过练每个音孔的指颤音来锻炼手指,指颤音不能影响笛身和气息的稳定。

用手指弹打音孔(不吹气),要发出清脆的声音。

(五)简谱知识学习基础的简谱知识才能方便的和乐友交流,也能照教材学习。

强烈建议初学者先学习简谱基础知识二、内功(一)呼吸方法吸气:口腔鼻腔迅速打开,用"嗷字口型吸气。

感觉气到了胸部中间,即中间的几根肋骨开始扩张,就要停止吸气,如果继续吸气就会造成提肩、扩胸的不良效果。

吸气不能贪多,要根据乐句,的长短适量吸,以免对身体产生过多的负担甚至造成伤害。

呼气:吹笛时成声的质量取决于呼气的正确程度。

正确的呼气方式要使气流"充实、平稳、均匀。

呼气时要用下肋骨和脊柱下部的肌肉,要感到腹部前后有受力点,将气体有强度有一定紧张感地挤压出去。

呼气要平稳没有抖动。

认为气息不稳的振动就是腹(气)震音,这是极其错误的。

平稳不代表不变,相反,要锻炼呼气的灵活性和弹性,能适应吹奏中不同的速度和强度的要求。

呼气时不能把气一次全吹出,要留有余地以便吸气。

气息:平时要多练练气息的绵长,尽量延长一次稳定发音的时间。

吸九分,吐八分,吹完一个音再顺着音阶往上练。

但要量力而为,循序渐进。

以免伤身。

也要锻炼气息的灵活,能够吹出由弱到强逐渐变化的音。

(二)初步成声(音准、音色、饱满度、稳定)初步成声就是通过吹长音来练习的。

发音要平稳、结实、无沙音。

吹奏时有类似叹气的感觉。

吹长音时,每个音用吐音开始,保证音头的清晰。

刚开始练,每个音吹四拍,然后逐渐延长到八拍。

吹的时候还要仔细听,最好录下来跟别人的对比,要特别注意音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