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名词解释大全之财产清查报表
财产清查就是根据账簿记录,对企业的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债权债务、票据等的盘点或核对,查明各项财产的实存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全部清查是指对全部财产进行盘点和核对。
局部清查是指根据需要对企业的一部分财产进行的清查。
定期清查定期清查是指根据预先计划安排的时间对财产所进行的清查。
这种清查一般在财产管理制度中予以规定,通常在年末、季末或月末结账前进行。
不定期清查不定期清查是指根据需要所进行的临时清查。
内部清查内部清查是指由本企业的有关人员对本企业的财产所进行的清查。
这种清查也称为自查。
外部清查外部清查是指由企业外部的有关部门或人员根据国家法律或制度的规定对企业所进行的财产清查。
永续盘存制又称账面盘存制,是指通过设置各种财产明细账,逐笔地登记其收入数和发出数,并能随时结出账面余额的一种盘存制度。
实地盘存制是指平时只根据会计凭证在账簿中登记各种财产的增加数,不登记减少数,在期末时通过盘点实物,来确定各种财产的数量,并据以计算出各项财产的减少数的一种盘存制度。
先进先出法是以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加权平均法是以本月全部收货数量加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全部收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从而确定存货的发出和库存成本。
后进先出法对成本流转的假设与先进先出法正好相反,它是以后收进的存货先发出为假定条件,对发出存货按最近收进的单价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会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事业单位特定时日财务状况和特定时期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的文件。
静态会计报表是反映静态会计要素的报表,如资产负债表。
动态会计报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资金的耗费及回收状况的报表。
如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
月报表是按月编制的会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
中期报表一般是指年中(6月30日)编制的会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等。
年报表是每年(决算日为12月31日)编制一次的会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等。
单位报表是反映企业单位自身经济活动情况的会计报表。
汇总报表是将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各单位的单位会计报表汇总编制的综合性会计报表。
个别报表是反映母子公司集团中单个法人会计信息的会计报表。
合并会计报表是反映母子公司综合会计信息的会计报表。
内部会计报表是为企业管理当局控制企业经营活动、为经营预测、决策和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会计报表,它涉及企业的经营机密,一般不对外公开。
外部会计报表是指向外部的经济利益相关者提供的报表。
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等等。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是指将一个企业采用的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和记账程序相互结合的方式,也称会计核算形式。
会计核算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对会计核算活动管理机制按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的特征的概括和总结。
会计部门规章是指国家主管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如财政部及其他相关部委制定的会计法律规范。
它包括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监督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制度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工作管理制度等等。
会计机构是直接从事和组织领导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
集中核算是指企业会计部门要完成企业经济业务的明细核算、总分类核算、会计报表编制和各有关项目的考核分析等工作;其他职能部门、车间、仓库的会计组织或会计人员只负责登记原始记录和填制原始凭证。
非集中核算是指企业某些业务的凭证整理、明细核算、适应企业单位日常管理需要的内部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等分散到各个从事该项业务的车间、部门进行;而企业会计部门集中进行总分类核算和全厂的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
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
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是将电子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技术应用到会计中简称,是指为提高会计核算和会计业务处理水平,利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而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乃至对外报出会计报表的系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