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概念会计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简史司会:司会官阶中大夫,是西周时期的会计长官,主要工作是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管理,并进行相应的会计监督。
司书:官阶下大夫,是西周时期管理账簿登记的会计官员。
四柱结算法:是萌芽于东汉时代的会计账簿金额结算方法。
所谓"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见在四个部分。
分别相当于现代的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和期末余额。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旧管+新收-开除=见在龙门账法:是产生于我国明末清初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把全部账目分为"进"、"缴"、"存"、"该"四个部分,以“进-缴=存-该”作为会计平衡等式,“进”相当于各类收入,“缴”相当于各种费用,“存”相当于各种资产,“该”相当于负债和资本。
龙门账法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三式簿记:在12世纪前后,形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热那亚和威尼斯三地的三种薄记,即佛罗伦萨式薄记、热那亚式簿记与威尼斯式簿记。
是借贷记账法的前身,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借贷记账法。
天地合法账:又称“四脚账法”,是产生于我国清朝中期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账簿采用垂直书写,直行分为上下两格,上格记收,称为"天",下格记付称为"地",上下两格所登记的数额必须相等,即所谓"天地相合"。
同“龙门账法”相比,它在会计科目体系、账簿体系、损益计算方法和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等方面有显著的进步。
会计的涵义与对象会计一般对象: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就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一般对象。
盈利组织: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
它拥有独立的财产,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自负盈亏,独立核算。
非盈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
一般指行政单位和非企业化的事业单位。
会计的具体对象:会计的对象可以概括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其具体内容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要素。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一系列的会计方法,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核算和监督,通过提供经济信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价值形式管理活动。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具有的功能。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对客观经济活动的表述和价值数量上的确定,为管理经济活动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
记账:是把发生的经济业务运用一定的记账方法在账簿上记录的方法。
算账:是在记账的基础上,计算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成果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收支和节余的方法。
报账:是在记账和算账的基础上,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或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状况,通过编制财务报告的方式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告的方法。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的审查。
它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
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企业经营资金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资金形态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经过储备资金形态、生产资金形态、成品资金形态,依次转化,最后由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称为资金循环。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连续不断的,经营资金的循环也是不断地重复,周而复始的资金循环称为资金周转。
会计的任务与方法会计的任务:根据会计的职能而确定的会计应该完成的工作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
它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也是发挥会计作用的前提。
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的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会计对象的特点所制约。
会计目标:是指根据会计的职能而规定的会计应该完成的工作和所要达到的目的。
会计确认:是指把某项经济活动作为一个会计要素,并加以记录和报告的过程。
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以什么尺度为标准确定它的量。
会计记录:是指各项经济业务经过确认、计量后,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所设置的账户中加以记录的过程。
会计报告:是指以会计账簿记录为主要依据,采用表格和文字的形式,将会计数据传送给信息使用者,以便于使用者进行决策。
会计的方法::是指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对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所应用的方法。
设置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
复式记账: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对应的账户,双重平衡地记录每一项经济业务的专门方法。
登记账簿:简称记账,是指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在账簿中连续地、完整地、分类地记录和循序地汇集计算经济活动过程的专门方法。
编制会计报表:是定期总括反映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等情况的专门方法。
会计假设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基本限定。
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会计服务对象所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核算和监督会计服务对象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当会计为某一个会计主体服务时,是以该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时间内按预定的方针持续经营下去为前提。
也就是说,除非有充分的相反证明,否则,将认为每一个会计主体都将无限期的持续经营下去。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当会计为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和监督时,是以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可以分期核算为前提,而不需要等到过程终止。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当会计为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时,是以采用币值稳定的货币来综合计量为前提的。
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得歪曲、伪造会计信息。
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相关,不得提供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无关的会计信息。
可比性原则:是指对相同或相似的会计业务所采用的会计方法应当相同,从而使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一贯性原则:是指对相同或相类似经济业务,在经济环境没有在的变动的条件下,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改变。
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计影响数,以及累计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当及时处理,及时提供。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谨慎性原则: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应预计可能发生的收入和过高估计资产的价值。
如某一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采取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以应收应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而不是以货币资金是否在本期收到或发出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
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
收益性支出:是指为了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如产品制造成本、期间费用和营业外支出等。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便正确的计算本期的损益和资产价值。
资本性支出:是指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形成生产经营能力,为以后各期取得收益而发生的各种资产支出。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形式。
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应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可适当简化处理方法。
会计要素、等式与账户会计要素:是对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基本分类以后所形成的若干个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静态会计要素:是用以反映企业某一时点上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制造业企业的静态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动态会计要素:是用以反映企业某一会计期间内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制造业企业的动态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会计等式会计等式:是运用数学方程的原理来描述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即各有关会计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
静态会计等式:静态会计等式是由静态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组合而成的会计等式,也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等式。
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动态会计等式:动态会计等式是由动态会计要素(即收入、费用、利润)组合而成的会计等式,它也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
即收入-费用=利润综合会计等式:综合会计等式是在综合所有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将静态会计等式和动态会计等式进行加工整理合并而成的会计等式。
即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经济业务的类型经济业务是应当办理会计手续,也能运用会计方法进行反映的经济活动。
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进行分类核算而确定的项目。
总分类科目(亦称一级科目)是对会计科目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核算的科目,它提供总括指标。
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所含内容再作详细分类的会计科目,它提供详细指标或信息。
会计账户是指具有一定格式,用来分类、连续地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
复式记账原理记账方法是指账簿记录的技术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记账方法,是指使用特定的记账符号,按照一定的规则,在账户中登记各种经济业务的技术方法。
单式记账法是一种不完整的记账方法,对于部分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
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根据复式记账原理,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的记账方法。
账户的对应关系每个会计分录至少会涉及两个账户,在一笔会计分录涉及的账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对应关系,我们把这种账户之间的数量对应关系,称作账户的对应关系。
对应账户存在数量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作对应账户。
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就是根据会计平衡公式、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检查会计记录的正确、完整性的或为达到其他会计核算目的而进行的一种会计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