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洞身开挖施工方案概论

洞身开挖施工方案概论

隧道洞身开挖施工方案第一章编制说明1.1编制依据⑴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条例、规定;⑵国家和交通部有关现行设计规范、施工技术规范、施工指南、验收标准;⑶《广东省仁化(湘粤界)至博罗公路仁化至新丰段TJ13标施工招标文件与投标文件》;⑷广东省仁化(湘粤界)至博罗公路仁化至新丰段TJ13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⑸《仁新高速公路桥梁标准化管理手册》(试行稿);⑹《仁新高速公路TJ13标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⑺《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⑻《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2004);⑼本公司积累的施工经验,拥有的技术装备力量、机械设备状况、管理水平、工法及科技成果;1.2编制原则⑴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标准和设计文件,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实现工程项目的全部功能;⑵全面履行工程合同,满足建设单位要求,有效地集中施工力量,按期交付使用;⑶根据工程特点部署施工组织机构和优选先进可行的施工方案,从组织机构、施工方案、机械设备配备、工程材料供应等方面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⑷确保施工按期完成的原则。

优化资源配置,满足施工工期的要求,科学组织施工,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搞好工序衔接,实行平行作业、流水作业相配合,交叉组织施工,确保工期,均衡生产。

⑸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倡施工机械化、工厂化、整体化、标准化。

⑹保证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重视环境保护,做到文明施工。

1.3编制范围第二章工程概况2.1工程简介设计为分离式隧道,洞室净空14.75×5.0m,起讫桩号左线ZK340+815~ZK341+032,长217m;右线YK340+763~YK341+994,长231m,呈90°方向展开;进洞口设计标高左线242.34m、右线242.964m,出洞口设计标高左线247.586m、右线249.384m;隧道最大埋深约42.6m,属短隧道。

隧道进出口均采用端墙式洞门,洞门长度为22米,隧道进口偏压明洞12m,出口明洞10m(一般明洞5m,偏压明洞5m),隧道内V级围岩长度为102米,Ⅳ级围长度为120米,Ⅲ级围岩长度为226米。

图2.1-1(坪山隧道平面图)图2.1-2(坪山隧道净空断面图-有仰拱)2.2主要技术标准隧道路面按双向六车道设置,设计行车速度为100km/h,设计荷载公路1级,隧道抗震设防烈度Ⅶ度;防水等级二级,隧道建筑限界14.75m,隧道净高5.0m。

2.3工程地质情况2.3.1地形地貌坪山隧道位于中低山地貌区,区内最高标高在K340+800,高304m,最低标高在隧道进口,高163m,相对高差141m。

隧道走向与山脊走向大致相交。

隧道出口端山坡坡度较陡,自然坡度一般25°~50°;进口端山坡坡度较陡,自然坡度一般30°~60°;隧道洞身局部地段坡度较陡,一般30°~55°,植被发育、水土保持较好。

2.3.2地质构造隧道区大地构造部位处于赣闽隆起去和粤桂湘赣褶皱带的接界处,地质构造复杂,翁源向斜为隧道区主体褶皱,总体构造形迹展布方向为北北东向。

区域内褶皱主要为翁源向斜,轴向北北东向,隧道穿越翁源向斜南东翼。

翁源向斜构造形迹与区域构造一致,出露地层为石灰炭系中统壶天群(C2)灰岩。

隧道穿越地层处于单向斜构造一翼,地层产状较单一,为292°∠81°。

隧道进口段地层与山坡为逆向坡,出口段地层与山坡为顺向坡。

2.3.3主要岩性组成根据野外调查及钻探、物探资料,隧道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残坡积粉质黏土,石灰系中统壶天群(C2)灰岩,溶洞。

第①层,强风化角砾岩:较为破碎,位于洞顶段落,岩体破碎,岩体工程地质性质一般。

第②层,弱风化灰岩:该层为主要的隧道围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好。

2.4水文地质2.4.1地表水隧道区地表水系较不发育,隧道进口端和出口端沟谷均发育山间小溪沟,溪沟均与线路近于垂直,常年有流水,由分水岭向进出口两侧坡脚汇入山间小溪流,根据调查统计,隧道区地表水对隧道涌水可能造成影响不大。

地表水主要以气候降水形成为主,且径流条件较好,对隧道施工影响较小,现场需做好洞口截水沟、排水沟,确保暴雨暴雨季节的洞口周围的截流、疏排顺畅。

2.4.2地下水该隧道地下水为表层残坡积、崩坡积碎石土中的孔隙水及基岩风化带内的裂隙水、岩溶水,水量大小、受孔隙率、裂隙发育程度及季节变化影响,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下渗补给,由于洞身较短,穿越地层时代较简单,岩性差异风化不明显,因此隧道区裂隙水渗入较小。

隧道区基岩为灰岩含水层,水量较丰富,地下水对隧道施工影响一般;但由于受浅埋地段节理裂隙发育的影响,局部形成透水带,在隧道施工时可能产生涌水;地下水对隧道施工具不利影响,隧道水纹地质条件较简单。

隧道区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水质PH值7.0,侵蚀性CO23.84mg/L,总硬度277.87mg/L,矿化度159.1mg/L,水化学类型为Ca-Mg-HCO3型,属微硬弱碱性淡水,地表水、地下水对砼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2.5不良地质条件隧道进口处地势陡峭,坡顶为自然陡崖,且岩层倾向与坡向形成顺向坡,区域地质资料显示进口段坡上陡崖发育推测平移断层,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隧道施工时将降低其稳定性,影响洞口的稳定,施工时应注意采取防护措施。

2.6气象、气候及地震情况2.6.1气象、气候本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多雨、水系发育,年均气温19.6~21.8℃,年均降雨量1400~2000mm,丰水期4~8月。

2.6.2地震情况隧址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隧址区未发现新断裂构造和活动断裂;近代无中强震记录,属相对稳定地块。

2.7施工条件2.7.1沿线交通情况隧道位于翁源县龙仙镇坪山村附近,交通较为发达,与省道S341交叉,物资、设备可通过县道运往施工场地。

2.7.2自然条件、社会经济隧道洞口离村庄较远,隧道洞身开挖爆破对村里房屋无震动影响。

种植果树、菜地为主,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居民比较富庶。

当地居民以汉族为主,民风淳朴,治安状况较好。

2.8建设相关单位本工程项目参建单位见表2.8-1。

表2.8-1各参建单位表第三章施工进度计划3.1施工进度计划根据总工期要求,坪山隧道计划从出口单向进洞后进行掘进。

施工时间为2016年3月20日至2016年9月10日,历时174天。

表3.1-1施工计划安排表3.2施工人员计划根据施工进度及工程量合理安排主要管理人员及各种劳动力。

要求进场作业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培训合格,持证上岗。

表3.2-1主要管理人员一览表表3.2-1施工人员安排表3.3 主要机械设备、质量检测设备配置计划表3.3-1主要机械设备配置表表3.3-2测量仪器配置表第四章施工准备工作4.1工区驻地本隧道为短隧道,仅在出口洞口设置一处驻地,驻地设置于距ZK341+032左侧,场地较平坦,距洞口约30m,规划有搭建双层活动板房20间,房屋规格采用3.64×6m,设置生活区和办公区,同时配置厨房、淋浴间、洗衣间、卫生间等生活设施。

对生活垃圾和污水进行合理处理,保证周围环境整洁卫生。

4.2施工便道及便桥设置坪山隧道出口利用省道S341为主要进场道路,经坪山村利用TJ14标砼便道,在坪山大桥右线10号墩位置通过新建纵向便道绕行至坪山隧道出口,洞门距搅拌站6.4Km,距离项目经理部驻地约9Km。

4.3拌合站设置全线拌合站按照“三集中”要求布置,拌合站设位于K337+750右侧600m处,位于省道S341旁,配置2台HZS180型搅拌机,负责隧道二衬、仰拱砼供应。

另在出口设置一个喷射砼拌合站,采用1台HZS75搅拌机。

4.4钢筋加工场隧道内钢筋统一由2#钢筋棚进行集中加工配送,并在坪山隧道出口设置一处小型钢结构加工场,用于隧道出口的钢架加工及其他材料加工等(如钻头、钻杆加工)。

4.5材料库房洞口均设置材料库房,包含防水材料库房、周转材料库房、其他材料库房等。

防水材料库房用于防水板、土工布、排水管、打孔波纹管、止水带、止水条等存放;周转材料库房用于污水管、高压风水管、通风带、模板、脚手架、扣件等存放;其他材料库房用于各种五金材料、锚杆药卷、机械零部件等存放。

各库房设置灭火器,特别是防水材料库房进行重点防火。

4.6炸药库为确保炸药使用安全,采用民爆公司统一配送管理,现场不设火工品仓库,炸药使用经韶关市公安局批准,火工品运输,采用火工运输专用厢式卡车进行运输,运输交通便利,全过程由民爆公司负责管理。

依照国家及地方关于火工品存储、运输、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

4.7施工供风、供水及供电4.7.1施工供风坪山隧道采用单向掘进,洞口配置3台20m3电动空压机,配φ80mm供风钢管。

管道安装高度为施工道路顶面上400mm。

4.7.2施工供水隧道洞口左侧有山间河流,常年流水,经检验水质良好,符合生产用水要求。

为避免枯水期河流断水影响施工生产,计划在洞口右侧设置1口水井,通过高扬程水泵抽水至高山水池。

同时,高山水池与设计的消防水池进行永临结合,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生活用水采用就近打井取水,饮用前需抽样委外检测,检测合格方可使用,必要时设置净化处理设施。

4.7.3施工供电隧道施工施工电力干线“T”接35KV贯通线(TJ14标李洞隧道高压线),同时出口配置1台300KW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

原则上采用高压至洞口,低压进洞。

洞外变电站设置防雷击和防风装置,且设在靠近负荷集中地点和设在电源来线一侧;当变电站电源线需跨越施工地区时,其最低点距人行道和运输线路的最小高度应满足:电压400V时6m。

照明和动力线路安装在同一侧,严格按照要求分层架设。

电线悬挂高度应满足:110V以下电线离地面距离不应小于2m,400V时应大于2.5m,6~10kV时不应小于3.5m。

供电线路架设一般要求高压在上、低压在下,干线在上、支线在下,动力线在上、照明线在下。

施工期间“三管两线”应架设、安装顺直、整齐。

施工期间“三管两线”在洞内布置示意见图4.7.3-1。

图4.7.3-1“三管两线”布置示意图4.8污水排放设施洞口设置一处三级沉淀池,施工污水经三级沉淀池澄清后排放;洞内临时排水采用沟槽结合集水坑抽水排水。

4.9洞口应急物资洞口配备工字钢、小导管、水泵、消防用的水池、消防砂、灭火器、铁锹、木方等抢险物资。

第五章施工工艺、方案5.1开挖方法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早成环、勤量测”的原则,安全第一,质量为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