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费者行为学行作业(简版)

消费者行为学行作业(简版)

消费者行为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在生活中无论个人自愿与否,都会被他人使用、利用或剥削,用以在市场中获取商业利益的人,属于(B )。

A.消费者B.被消费者C.个人消费者D.集团消费者2.个体在内外条件刺激下,对某些事物希望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被称为(B )。

A.需求B.需要C.动机D.驱力3.最近几年,绿色食品越来越为消费者所青睐,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对于绿色食品的追求属于(B )。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社交需要D.尊重需要4.关于负需要的表述正确的是(B )。

A.目标市场顾客对某种产品从来不感兴趣或漠不关心;B.消费者对某类商品或与该商品相联系某一部分感到厌恶,甚至乐于支出一定的货币进行回避;C.目标市场顾客对某些产品或服务的需要出现了下降趋势;D.某种物品或者服务的目前需要水平和时间等于预期的需要水平和时间的一种需要状况。

5.根据动机理论中的驱力理论,决定行为方向的是(C)。

A.驱力B.欲望C.习惯D.诱因6.根据动机理论中的双因素理论,商品所具备的必备条件是(A )。

A.保健因素B.激励因素C.诱因因素D.目标价值7.香烟在满足吸烟者的同时损害了吸烟者的身体健康,根据动机冲突理论对于吸烟者来讲,香烟的需要属于(A )。

A.趋避型B.双趋型C.双避型D.避趋型8.消费者以追随自己喜爱、崇拜的偶像为主要目标的购买动机是(D )。

A.从众型购买动机B.追求审美的购买动机C.追求偏好的购买动机D.模仿型购买动机9.黏液质的消费者在购物时,表现为(C )。

A.通常主动与售货员进行接触,积极提出问题并进行咨询B.容易感情冲动,经常凭个人的兴趣、偏好,以及对商品外观的好感选择商品C.通过理智分析作出购买决定,同时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D.不过分注重和强调自己的心理感受,对于购买和使用商品的满意程度不十分苛求10.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被称为(B)。

A.气质B.性格C.能力D.兴趣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共10分)1.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可以把人类的消费行为划分为(C)和(D )两大范畴。

A.物质消费B.精神消费C.生活消费D.生产消费E.文化消费2.在消费者购物活动中,存在两个基本选择要素,一是(A ),二是(C )。

A.商品B.便利C.服务D.地点E.时间3.在消费者行为学研究中,下列哪些是常用的研究方法(CDE )。

A.头脑风暴法B.时间序列法C.观察法D.模型法E.访问法4.消费行为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ABC )。

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联系性原则D.互利性原则E.功利性原则5.需要按照指向的对象可以分为(DE )。

A.自然需要B.社会需要C.生理需要D.物质需要E.精神需要6.动机的特征是(ABDE )。

A.主导性B.可转移性C.层次性D.内隐性E.冲突性7.动机的功能有(ACDE )。

A.激活功能B.加强功能C.维持功能D.调整功能E.指向功能8.气质具有的特征包括(BCE )。

A.习得性B.独特性C.稳定性D.调节性E.功能性9.心理学家艾森克提出了著名的气质类型的三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构成气质的三方面要素包括(ADE )。

A.外倾性B.宜人性C.责任心D.神经质E.精神质10.从购买行为方式角度看,可以将消费者划分为(ABCD)。

A.习惯型B.慎重型C.挑剔型D.被动型E.保守型三、判断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2分,共20分)1.本能性消费行为取决于人的心理因素,而社会性消费行为取决于由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消费者生理(心理)因素。

(×)2.动机(需要)是需要(动机)产生的基础,当人们的某种动机(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是,它会推动人们寻找满足动机的途径。

(×)3.随着社会进步、技术提高、社会文化和审美等因素的变化,对同样的需要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满足,并且遵循着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发展规律,这属于需要的引导特性(发展性)。

(×)4.某些产品或者服务的市场需要在不同季节,或一周不同日子,甚至一天不同时间上下波动很大的一种需要状况被称为超饱和需要(不规则需要)。

(×)5.对商品审美功能(情感功能)指向时,消费者要求商品蕴涵浓厚的情感色彩,能够体现个人的情绪状态,成为人际交往中情感沟通的媒介,并通过购买和使用商品获得情感上的补偿、追求和寄托。

(×)6.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是依据后天经验和经历形成的(而且是与生俱来的),一经形成不易改变。

(×)7.根据气质学说,A(B)型气质的人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定,对现实生活和工作的满足感强。

()8.抑郁质(黏液质)消费者,态度持重,交际适度,不作空泛的清谈,情感上不易激动,不易发脾气,也不易流露情感。

(×)9.性格与气质形成基础不同,性格(气质)的形成直接决定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具有自然的性质;而气质(性格)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类型特征和后天因素所引起的各种变化的“整合”。

(×)10.挑剔型的消费者,其性格特征表现为意志坚定,独立性强,不依赖他人。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消费者需要的具体指向有什么?答:(1)对商品基本功能的指向(2)对商品质量性能的指向(3)对商品安全性的指向(4)对消费便利性的指向(5)对商品审美功能的指向(6)对商品情感功能的指向(7)对商品社会象征的指向(8)对享受良好服务的指向2.什么是动机?如何理解动机的特征与功能?答: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动机的特征:(1)动机的主导性2、动机的可转移性3、动机的内隐性4、动机的冲突性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和调整功能消费者行为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二)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关于引起认知失调的因素表述正确的是(C)。

A.具有可选择性时,认知失调感就弱;不具有可选择性时,认知失调感就强;B.努力程度越大,付出的越多,认知失调感就越弱;C.人对被他选中的事物更加偏爱,对未选中的事物易于采取贬低的态度;D.充足理由与认知失调感觉之间是同向变动关系。

2.“踏脚进门技巧”的推销技术利用态度形成理论中的(B)。

A.平衡理论B.自我知觉理论C.社会判断理论D.和谐理论3.只有相等单位而没有绝对零点,根据等距离量表不仅可以知道两事物之间在某种特点上有无差别,还可以知道它们相差多少的量表是(C )。

A.类别量表B.顺序量表C.等差量表D.等比量表4.高自我监控的人行为表现为(A )。

A.对外界信息敏感B.注重商品的内部性能C.强调产品的质量D.更加适用硬销售5.完全不符合刺激本身特征的失真的或扭曲事实的知觉经验被称为(A )。

A.错觉B.意象C.表征D.想象6.在外界诸多刺激中仅仅注意到某些刺激或刺激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刺激被称为(C )。

A.持续性注意B.分配性注意C.选择性注意D.有意后注意7.“望梅止渴”的成语反映了想象的(D )。

A.接近率B.相似律C.对比律D.因果率8.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被称为(D )。

A.外部表现B.生理唤醒C.阈下反映D.主观体验9.对于复杂的购买行为消费者(A )。

A.消费者属于高度购买介入者,并且了解现有各品牌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B.消费者高度介入某项购买,但他看不出各品牌有何差异;C.消费者低度介入和品牌没有什么差异的情况下被购买;D.低度消费者介入但有着显著的品牌差异,此时可看到消费者经常转换品牌。

10.照消费者问题解决的方式,价值低、次数频的商品的购买行为属于(D)。

A.习惯型购买行为B.寻求多样性的购买行为C.有限解决问题购买行为D.常规反应行为购买行为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共10分)1.态度的构成要素包括(ABD)。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思维成分D.行为倾向E.动机成分2.态度的功能包括(ABCD)。

A.适应功能B.自我防御功能C.价值表现功能D.认识或理解功能E.能力倾向功能3.关于平衡理论表述正确的是(ADE)。

A.平衡理论的前提是在社会环境中生活着的人,是同他自身以外的各种事件、人、观念、文化等因素紧密相联的;B.当他设想自己处在不平衡状态的P-O-X三角中时,其体验是愉快的;C.当人设想自己处在平衡状态的P-O-X三角中时,其体验不愉快;D.P-O-X三角为我们提供当人处在不平衡状态时,他会选择一个关系作为他调整平衡状态的出发点;E.不同三角的平衡状态对人的影响力有所不同的。

4.根据认知学习理论,通过学习方式而逐步获得和发展态度的途径包括(CDE )。

A.感觉B.记忆C.联想D.强化E.模仿5.下列关于知觉的表述正确的是(ABDE)。

A.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意义;B.知觉的目的是解释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事物是什么;C.知觉是对感觉属性的直接反映;D.知觉是一种信息概括的过程;E.知觉包含有思维的因素。

6.知觉的基本特征包括(ABCD )。

A.知觉的相对性B.知觉的整体性C.知觉的恒常性D.知觉的理解性E.知觉的引导性7.注意的基本特征是(CD )。

A.间接性B.调节性C.集中性D.指向性E.强化性8.关于决策表述正确的是(BCE )。

A.决策必须集体做出B.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C.决策要有两个以上备方案D.决策必须经实践检验为正确E.选择后的行动方案必须付诸于实施9.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特点包括(ABCDE )。

A.目的性B.过程性C.差异性D.复杂性E.情景性10.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包括(ABCDE )。

A.需求确认B.信息收集C.方案评价D.购买决策E.购后行为三、判断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2分,共20分)1.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海德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会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2.学习理论认为,态度的形成和变化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认同、顺从(顺从、认同)和内化。

(×)3.等比量表是有相等的单位和绝对零点的量表,具有类别量表、顺序量表、区间量表的一切特性。

(√)4.投射技术通过各种(非)结构化的、直接(间接)的询问方式,激励被访者投射出他们潜藏的动机、信仰、态度或情感,了解他们对某一事端的心理状态。

(×)5.人能察觉出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极微小差别的能力被称为差别阈限(差别感受性)。

(×)6.知觉(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知。

(×)7.一定时间内时间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感知到的时间就会越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