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现代汉语词汇教案

最新现代汉语词汇教案

第三节现代汉语词汇词汇是一切语言文字学习的基础,我们看到中外语言的学习都是从词汇开始的,比如说汉语在最初的学习阶段是要求组词,英语是要求去默写它的单词。

实际是看到了词汇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夯实了基础,才能真正掌握一门语言。

一、词的意义从词的意义的多少来划分:词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

1.单义词:顾名思义,是指只有一项词义的词。

再根据词的指向范围和对象来分,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a.专有名词:鲁迅、北京、中国等b.一般名词:人、自行车、椅子等c.人称代词、数量词:她、一、二等。

——专有名词的指示对象是唯一的,而一般名词可以指示的对象范围很广,所揭示的也只是这类事物的一般特征,这是两者的区别。

2.多义词:(1)多义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词义以上的词。

一般来讲,一个语言发展的历史越悠久,文化积淀越深厚,它所拥有的一些词的内涵,使用范围也就越广。

因此多义词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汉语中的大多数词就是多义词。

比如在我们书上80页,说到“脸”,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指人的头的前部,从前额到下巴这一块。

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就慢慢发展了“情面、面子”这样一些意义出来了。

(关于“打”,打仗、打架、打气、打水、打酱油、打官司)要识别这些多义词的具体含义,需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

(2)多义词各义项的联系按照一般的规律来讲,多义词的各种义项的产生,都是围绕着一个最基本、最主要的意义为核心来进行的。

大体来讲是首先有基本意义,然后才产生转义。

①本义:a.多义词的基本意义是指:一个词最主要、最常见的意义。

——我们一般学习某一种语言最容易掌握的,也是一个词的最基本意义,而且这个基本意义是不要特别的语境提示,也能清晰地辨别出来的。

例如,以书上80页,“火候”为例,它最基本的词义是:“火力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发展到最后才是用来比喻“人的修养程度的深浅”,或者是用来比喻“一个最关键的时刻”。

b.本义与原义的辨析:“原义”:是指原初本义。

——大多数的情况下,一个多义词的最本的意义,往往是它的原初意义;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可能会偏离它最初的原初意义。

以“兵”为例:原义:兵器、武器。

——通俗来讲就是古代的长矛、大刀。

基本义:士兵②转义:是指从本义发展而来的意义。

它们的形成方式有两种:通过本义的引申,以本义做比喻的方式形成。

a.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推广、扩大产生的词义。

比如:“冷场”本义指:戏曲演出时,因演员空缺,或者忘记台词造成的一种没有话说的尴尬局面。

到了现代以后,表演戏曲的场合少了,领导开会的场合增加了。

因此“这种没话说的的尴尬局面”就引申为一种“开会时没人发言的沉默场面”。

b.比喻义:通过使用本义的某些形象特征来打比方而形成的意义。

——一个词的本义本身往往指一些确切的、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这些事物也往往有它们自己的某些方面的特征和特点,因此,比喻义就是用本义的某些方面的特征和特点,去形象的描述另外的一些事物,在使自身形象生动的同时,也使另外这些事物也具有了形象生动的特点。

比如“包袱”:本义指:用布包裹一团东西,压在自己背上。

——有些时候东西很重,是一个负担,压在身上很不舒服,妨碍人走路,这就是包裹的一个特点和特征。

这一点与阻碍人向前发展的一些因素很有相似性。

所以发展到后来就用来形容人的一些“思想和行动方面的负担”。

(3)多义词与同音词同音词:指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

——从字的形体构成来看,可分为两类:a.书写形式相同的,叫同形同音词。

如:制服(名词:穿在身上的职业服装)——制服(动词:制服敌人)b.书写形式不同或部分不同的,叫异形同音词。

如:寓言(指某个故事所揭示出来的意义)——预言(指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性言语)——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区别在于:多义词虽然有很多种意义,但是各个意义之间大致还是有一点相同或者类似的地方;但同音词,根据它的定义就知道,它们相互之间是很少有联系的。

(二)同义词与反义词1.同义词:(1)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一组词。

比如“可惜”与“惋惜”,都表示同情、遗憾的感情,基本意义相同,所以是同义词。

——同义词,虽然表面看来,它们的意义大体是一致的,但是它们还是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和使用的环境,所以具体使用的时候,要根据当时的上下文的语境来。

而且对同义词的考察也大多是要你辨析它们之间的细小的差别。

(2)同义词的类型从构成的语素(构成词的最小的单位)来看,同义词可分为以下三类:①语素相同,顺序不同:如:士兵(侧重于表示一群人)——兵士(多指单个的个体)②语素部分相同:如:守卫(侧重于保卫)——守护(侧重于关心、照顾)③语素完全不同:如:错误(使用范围广)——缺点(落实到具体的个体,多指人)(3)同义词的作用①准确细腻地传情达意。

②丰富构词手段2.反义词(1)反义词:是指意思相对或者相反的词。

——要注意的是:在汉语中,虽然反义词的意义相反,但是词性是相同的,形容词一定要与形容词相对,动词与动词相对,名词与名词相对。

第二个,并不是每一个词都有反义词。

(2)反义词类型根据意义的对照,反义词可分为: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①绝对反义词:在性质上完全相互排斥,没有中间的状态。

否定了一方,必然肯定了另一方。

比如:战争——和平;男——女。

(有个脑筋急转弯的题目:世界上有多少间厕所)②相对反义词:有中间状态,否定一方,并不一定否定另一方。

如:先进——落后。

在这中间有一种,既不先进也不落后的中间状态存在。

(3)多义词的反义关系多义词的各个义项由于意义的侧重点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反义词。

如:86页的“淡”。

①菜淡(说明盐不够)——咸②味淡(说明味道比较清淡)——浓③颜色淡(说明颜色比较浅)——深④淡季(说明商店里的买东西的人不够多,人气不够旺盛)——旺季(4)反义词作用①有助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深入展现事物特点。

87页②构成概括性、鲜明生动的词、成语。

如:进退两难——进退,两字反映了人所处于的一种困难、尴尬、没有出路,没有解决方法的状态。

不相上下——反应了两人之间的差距不同。

二、熟语熟语:指那些人们经常使用的、有固定搭配的词组。

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

(一)成语1.成语:是指人们长期沿用、具有书面色彩、多为四字格式的一种固定词组。

2.特点(1)结构上的定型性成语结构上的定型性:是指——一,四个字的构成形式,顺序不能改变;二,其中的字不能用其他字代替。

成语的四个字的结构一般可分为二二两端,就是这个成语可以从中间分作两半。

基本的结构关系有以下几种——89页①联合式如:众叛亲离——众叛和亲离都是讲一件事,就是这些亲友都离开了某个人。

②偏正式如:世外桃源——主要讲的重点还是桃花源这个地方。

③支配式:④陈述式:如:叶公好龙——只是讲述了叶公好龙,然后被真的龙吓到了这个故事。

⑤补充式如:退避三舍——古代“一舍”是三十里,把军队往后撤退多元呢,后面就是补充具体的里程,九十里。

⑥连动式如:打草惊蛇——首先有打草这个动作,然后蛇才会被惊吓到。

后一个动作和前一个动作时相关联的。

⑦兼语式(2)表意上的整体性a.是指大部分成语的意义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组合,而是统一地整体表达。

如:“凤毛麟角”,从字面义来解释是“凤凰的毛,麒麟的角”,就是两个动物的身上的某个物件,而且相互间没有任何联系。

——但是,我们只有从整体来理解,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是很稀少,可遇而不可强求,古人把这两个东西放到一块,其实是想说明这两个东西的珍贵。

因此这个时候才能得到“凤毛麟角”的实际含义,是用来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才和食物”。

b.表意的几种类型:90页①形容义:以描写事物的情状来表情达意。

②引申义:在原义的基础上推广、扩大而来。

③比喻义:以打比方的方式表达意义。

④直言义:成语意义与字面意义一致。

——前面三种意义与字面意义都有一定的区别。

3.成语的掌握(1)利用文化背景知识通俗来讲,汉语中的成语,大部分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然后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比如说一些熟悉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愚公移山。

看完这个故事后,故事里面大致的含义,也就可以基本把握住。

(2)利用成语间的同义、反义、近义的关系。

比如意义相同、相近的成语:外强中干/色厉内荏——说的都是,外表看起来很强大,实际很虚弱。

阮囊羞涩/一贫如洗——说的都是非常穷困,穷得叮叮响。

(3)借助固定格式有些成语有固定的框架、格式,如:91页天罗地网、天南地北、天经地义、天昏地暗——天X地X4.正确使用成语对于一个词汇的掌握,包括词义、字形、语音三方面,对成语的正确掌握也包括这方面。

(1)词义方面——不望文生义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实际意义,如:把“不刊之论”理解为贬义的“不能刊登的文章”——实际含义是“一个字也不能懂的无懈可击的言论,是一个褒义词。

(2)字形方面——不写错成语这其实是关于一个错别字的问题,在实际的写的过程中多注意就行了。

(3)语音方面——不读错成语如:深恶痛绝——“恶”应读“wù”而不是“è”乳臭未干——“臭”应读“xiù”而不是“chòu”(二)谚语1.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社会规律,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从而形成的一种固定语句。

——谚语与成语都有深刻的寓意,但谚语更适合口头表达,成语则是书面语;谚语的的字数没有固定的限制,而成语基本是四个字的固定结构。

2.谚语特点。

(1)鲜明的经验性由定义,我们知道:谚语往往是人们生产、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因此,谚语中必然要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自然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还有文化心理等。

所以,谚语往往反映出一个特定地域里面,居民的各种相关的情况。

通过谚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历史故事或事件,比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还有生产经验:“谷雨前后,点瓜种豆”。

等等。

(2)特定的思想性很多谚语往往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具有发人深思的哲理性。

比如长辈一说到要你珍惜时光,好好念书的时候,就会说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句。

——但是,由于谚语产生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文化背景,所以谚语本身也免不了有它的局限和糟粕。

比如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一句就完全否定了人本身的努力和奋斗,使人安于现状,其实是一种不好的倾向。

这一点,是我们在学习和接受谚语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的。

所以说古人留下的东西,也不可以不加思考的全盘相信。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来看待。

(3)通俗生动的艺术审美性谚语是一种口头表达的语言,口头表达具有灵活、生动、自然、表现力的特征。

所以,谚语的语言也非常的形象生动,比如:“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还有一些,比较幽默风趣,比如:“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耗子的就是好猫”(——这就是著名的“猫论”,邓小平曾在深圳说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