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卫星城市

卫星城市

中国大城市目前的发展都避免不了谈到“疏散”问题,也就避免不了卫星城市的建设,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

因此,我们组就本次讨论就以卫星城市理论展开讨论。

背景:20世纪初,大城市的恶性膨胀,使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

霍华德的追谁者昂温将“田园城市”进一步发展成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并在1922年提出一种理论方案。

发展过程:从巴黎的“卧城”到沙里宁的半独立城镇,实际上在疏散大城市的人口方面并无显著效果。

所以不少人有进一步探讨大城市合理的发展方式。

进而提出大城市的人口疏散应从大城市地区的工业及人口分布的规划着手,这样,建立卫星城镇的思想开始和地区的区域规划联系在一起。

发展到第三代的卫星城实质上是独立的新城。

卫星城市: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的城镇。

完善的卫星城应具备的条件:
1.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

地势较平坦、地域开阔、
环境污染少、距离中心城区较近的地区。

而选择建设有很
高产业功能的卫星新城,则应视产业特色而决定选择对象。

2.便捷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

卫星城与母城之间必须有足够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通讯条件,使广大企业、机
构和居民的出行与联系显得十分便利。

这样,也吸引企业
及其他机构迁移入住或者投资兴业,并吸引居民的就业选
择和居住区的选择。

3卫星城自身所具有的城区设施条件。

卫星城的建设,除了产业发展之外,还应该包括学校、医院、公园、文化、体育场馆、金融、商业服务以及其他各类公共设施的建设,否则将无法使居民安居乐业,也无法吸引企业前来投资经营。

卫星城的建设不是一夜之间,所以必然在建立卫星城的过程中存在某些问题。

1:卫星城就业机会少等问题将会造成像北京那样的“卧城”。

2:卫星城市的建设如果注重为中心城市分担的职能上而
忽略了其基础建设,如一个卫星城被定义为汽车城,在其建设中,片面地做大汽车产业,而基础设施(教育、商业等)没有同步跟上,这样一来并不能实质上解决母城的压力,因为基础设施的落后将会导致和“卧城”相反的状况。

在卫星城市建设的中前期,卫星城市无法起到有效的疏散作用,中心城市还将继续膨胀,因此中心城市就需要作出调整。

柯布西耶就大城市的发展现实,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密度,向高层发展,进而增加中心区的人口密度。

来缩短居住区和工作点的距离,来缓解中心城市的交通压力。

针对还将扩大的中心城市,我们组引入有机疏散的思想,建议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可分成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

进而最大程度降低扩大区域对中心城市的压力。

一旦卫星城市完善后,将提供多种就业机会,也有较大型完整的公共文化生活服务设施,那么卫星城市将吸引较多的居民,减少对母城的依赖。

同时也抵消大城市对周围地区人口的吸引。

不仅如此,我国大陆,大城市周边的卫星城市在功能定位上,不仅有分散中心城市的功能,同时还承担着带动卫星城市周边农村地区协调发展的重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