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作者: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来源:添加日期:10年08月27日一、研究背景21世纪是世界城市大竞争的时代,这意味着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竞争程度更为激烈,竞争范围更为广泛。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与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内容,已经从经济综合竞争力层面逐步扩大到文化竞争力的层面。

当国际化大都市的“硬实力”——经济综合竞争力具备了相当的条件时,“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则成为竞争的重要“筹码”。

这表明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已经从单一指标转向多重指标。

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实际,在城市的经济力、政治力要素指数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最具竞争意义、发展潜力、时效性的要素,往往是城市拥有的文化实力。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既是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精神投影,也是经济、政治发展的物质表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最难以把握却又必须把握的要素,在未来的城市竞争力要素中将会占很大比重,城市之间新型竞争将基于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双重博弈。

本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有文化竞争力的城市。

①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底蕴的深厚和文化发展体制的现代化。

许多发达国家在经历工业文化的长期发展之后,已经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复兴对于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西欧展开城市复兴运动,其中文化旗舰项目成为城市复兴的重要战略,这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计划包括对一些传统产业已经衰落的城市进行复兴。

因为在产业衰落的同时,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均遭到破坏。

城市复兴计划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在物质空间、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对城市进行全面改善,使城市的经济活力重生,恢复已失效的社会功能,改善生态平衡与环境质量,并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

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盛大庆典活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文化措施,使这些城市综合提升其文化、经济和城市形象。

这一举措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采取经济手段激活城市发展力的同时,国际组织及各国文化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以实现文化的长期与稳定的发展。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

会议制定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最终可以用文化概念来定义。

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发展至关重要。

文化政策是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未来世纪的文化政策必须更加适应新的飞速发展的需要”。

各国政府和地区政府也制订了相关的文化发展战略。

美国纽约市文化事务部提出“促进和保持纽约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对经济活力的贡献度”。

新加坡2000年制定了《文艺复兴城市》战略,提出新加坡的发展目标是“21世纪的文艺复兴城市,即国际文化中心城市之一”。

中国香港政府文化委员会2002年文化咨询报告提出,香港的长远目标是“在中国文化基础上,开拓国际视野,吸取外国优秀文化,将香港发展成开放多元的国际文化都会”。

2003年英国伦敦市政府公布了《伦敦:文化资本,市长文化战略草案》,提出文化战略要维护和增强伦敦作为“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的声誉,成为世界级文化城市。

2005年韩国文化观光部提出了《文化强国2010培育战略》,决定将文化产业、观光产业和休闲体育产业培育成国家增长动力,力争到2010年使上述产业产值达到225万亿韩元,吸纳就业人员383万,由此主导开创人均国民收入3万美元时代。

②国际化大城市的发展,不但对经济生产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社会经济评估领域也带来一系列新的课题。

相关国际组织曾致力于国家与地区间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状况的指标研究,进行社会、城市发展综合指数的核算,以期对社会发展状况、人文发展进度进行横向比较。

以下是国际通用的几种人文发展指数:1.社会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

它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从1990年起每年公布一次。

这项指数运用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实际人均GDP三个指标折合成为一个复合指数,对各国国民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比较。

如2003年UNDP计算人文发展指数的“极限”值分别为:·出生时的期望寿命(年):最大值85,最小值25。

·成人识字率(%)和综合总入学率(%):最大值100,最小值0。

·人均GDP(美元,购买力平价)/年:最大值40000,最小值100。

2.国家财富新标准。

世界银行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通过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生产资本和社会资本四方面的要素综合计算出人均国家财富量。

《世界竞争力年鉴》指数要素。

IMD认为国家竞争力是指一国如何创造并保持更多价值,使人民更加富足的能力。

IMD考察的因素包括四大类320个指标。

四大这项工作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设定文化统计的国家或地区标准,特别是定义、分类、架构、计算方法的标准化。

联合国在考察各国、各地区社会发展进程中,强调文化多元性与独特性。

由于城市的历史地理条件不同,即使同一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在发展中也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强调具有地区特征的社会指标因而显得必要。

本课题正是在上述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文化发展指标作为涉及经济指标体系和社会指标体系双重领域的指标,具有双重的特性。

在适当运用经济指标的基础下,如何对文化发展程度进行测量与评价是一项复杂且具有长期性的工作。

即对文化资源力(物质遗存、精神遗存、文化资本、人力资源等)、文化体制、文化管理、文化市场、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输出力等一系列文化发展指标进行测量与评价。

这项指标的形成,应该不但能够了解本地区的文化发展速度、文化结构、文化准则、文化政策的状况,而且能够估计社会变化对未来文化发展趋势的影响。

从政府制定文化政策的角度而言,城市文化发展体系应该能反映本地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发展状况和进程。

因为建立、执行、改进文化政策,政府不但需要城市文化发展现状的统计数据,更需要在此基础上经过数据处理,形成具有高度精确性、客观性和评价性的各种指数,才能使各种政策行为建立在基本稳定的参考数据基础上。

从人文发展状况的角度出发,文化指标应直接与本地区人民生活状态相关,能够直接反映文化发展中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变化。

如政府为其所定义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相关的文化生产单位通过何种渠道和哪些从业人员提供了多少财富;本地区的文化产品有什么;他们是如何生产和传播的;这些文化部门提供了多少就业机会、他们对国家的财富的贡献是多少;他们与非文化部门有何种联系;社会中人与文化产品有何关系;各部门与发达的文化生活方式的获取途径之间存在何种财政、地理、社会、教育上的障碍;居民文化生活状态因此而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些问题都是科学的、客观的指标体系通过统计数据和指数分析而力图体现出来的。

总之,上海城市文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为地方政府了解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状况、制定本地区文化发展政策、指导本地区的文化工作发展、监测文化发展环境变单位数量约10万个,营业总收入为1047亿美元。

从业人数为159万人,约占就业2000年,英国从事文化服务以及相关行业活动就业人数为187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

用于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亿英镑,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重%,。

2000年英国居民用于报纸、书籍和文具三项文化消费支出为亿元,占总消费支出的%。

文化娱乐服务高达亿英镑,占总支出的%。

其他文化娱乐亿英镑,占总消费支出的%,音频、视频、摄像为,占总消费的%。

3、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统计局以实用的具体活动为基础确定文化产业和休闲产业的定义。

2001年澳大利亚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8亿澳元,占GDP的比重为3%,比1996年提高了个百分点,其经济规模与道路交通业、住宅建设业、教育业规模相当,2001年从事文化产业工作的就业人数为26万人,占就业人数的%,居民文化娱乐活动的5、芬兰芬兰的文化产业是指艺术创作、传统的和现代的艺术品的生产,艺术展览和文化传播活动。

因此,其文化产业由艺术文化和大众媒体两部分组成。

2000年大众传播媒体行业生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

印刷出版媒体在芬兰大众媒体中占主导地位,占整个大众媒体增加值的72%,其次是电子媒体,占19%,1998年2001年日本从事娱乐、广播电视、信息服务、广告等文化行业的人数为391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1999年各类博物馆数有1045个,从业人数为万人,各类图书馆2593个,从业人数为万人,2002年日本各大媒体广告费用支出57032亿日元,占2002年,韩国文化和旅游部经费支出达13985亿韩元,占政府部门总支出的比重从1980年的%升至%,各种剧院、电影院等表演场所共1332个,博物馆、艺术馆等展览馆场所共1032个,2002年影片出口量为133部,总收入为1495万美元。

通过对以上各国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文化发展的统计口径在各个国家都是不尽相同的。

某些国家对文化产业的界定较为宽泛,如英国与韩国。

某些国家则是通过对艺术品的生产特性来界定文化产业的范围,如芬兰。

由于各国界定不同,其统计结果未经指数化处理,其横向的比较目前尚未实现。

虽然如此,从各国的文化政策上可以看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倾斜性和指导性逐步增强。

如何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竞争力、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的发展,在国际范围内的实现横向比较,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不但需要国际组织通力的调查与统计,而且需要各国政府的大力参与和推动。

(二)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现状1.文化产业总体状况自从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国文化产业逐步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增加值1998年为亿元,2001年为亿元,2002年就发展到了250亿元,比2001年增长%,2003年又增加到亿元,增长速度高达%。

在全国文化产业迅速增长的情况下,上海的发展状况更是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从近三年发展势头来看,2002年上海文化产业总产出亿元,占全国%,居全国第二位;2003年总产出达到亿元,增加值为亿元;2004年上海市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亿元,比上年增长%,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速度连续三年位居前列。

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产业资本的改革。

据2004年统计,我国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中,非公有资本所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到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

在非共有资本行业就业人数占到文化产业就业人数2/3。

非公有资本逐步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近20年,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已成为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