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一般分类政论运用真实形象进行论证的纪录片。

它充分发挥电影的技术优势和艺术优势,运用可视材料进行论证,显示出形象性与思辨性相辅相成的特点。

运用的素材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历史的,不受时间的限制;以《中印边界问题真相》为例,其素材来源可以是中方的、印方的、英方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因此,也不受事件本身序列的限制。

除了材料的真实性、论证的严密性、观点的鲜明性这样一些基本要求外,政论纪录片尤其注重形象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时事报导片指报导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

但报导的范围不限于一时一事,结构也比较完整。

如报导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的《历史的纪念》、报导女排比赛的《拼搏》等。

历史指再现过去时代的历史事件的纪录像片。

它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须准确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违反历史的真实,不能用演员扮演。

可以运用历史影片数据、历史照片、文物、遗迹或美术作品进行拍摄。

影片应具有文献价值。

如《辛亥风云》、《两种命运的决战》、《淮海千秋》等。

传记指纪录人物生平或某一时期经历的纪录像片。

它与一般时事报导片或历史纪录片的区别在于以特定的人物为中心,不允许用演员扮演,也不可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

如《诗人杜甫》、《伟大的孙中山》、《革命老人何香凝》、《毛泽东》、《叶剑英》等。

仅表现某一人物的某一侧面的人物肖像片、人物速写片等也属于此类。

生活指记录人们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况及状态的记录像片。

这是有别于其它纪录片的,因为内容完全是不需要演员参加演出的,而是反映了活生生的真人与真事。

人文地理片指探索一定地区的自然状况,或介绍社会风习、城乡风貌的纪录片。

如《黄山奇观》、《漫游柴达木》、《土林探奇》等。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本片制作精良,7集内容制作耗时13个月,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在网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尽管有着浓重的民间和乡土中国视角,但这些没能阻止《舌尖上的中国》被定位为一部具有国际水准并能走向国际的纪录片。

它的叙述语言,它的镜头节奏,它讲故事的方式,都明显是对过往中国纪录片的一次刷新和颠覆。

摘要:由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所想的都是关于理想与抱负,快餐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快节奏的生活并不能让那些对美食有着百般挑剔的古老中国人淡忘味觉带来的快感,食物是人们劳动的成果。

而美食却是对他们的犒劳。

《舌尖上的中国》就是迎合了观众对种种不为人知的美食的追求,深受观众亲睐。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文化;叙述结构;真善美当纪录片创作者都在为创作题材焦头烂额之际,在众多本土文化,抑或是世界文化星罗棋布的题材中不知所措时,中央电视台的编导们在拍摄题材和对象选择上发现了重大转变,他们把视角投向了古老中国的饮食上,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了不起的创举,是观众对纪录片的认识更广泛,接近了电视与他们的距离。

《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是展现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自从播出之后,引起了巨大反响。

它以美食的为主题,在记录的同时也表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一、饮食文化的美学探寻《舌尖上的中国》共分为七集,分别从“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地域对中国美食进行概括和介绍。

饮食文化系指饮食、饮食加工技艺、饮食营养保健,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经营管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与哲学体系之总和。

1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深深的影响这每一代中国人,同时也是东方饮食文化的核心,有着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

而这部纪录片没有局限于对中国各个地域的不为人知的美食一一介绍,而是站在艺术的高度,对那些美食以整体观照,从而使观众领略到中国饮食的精髓与魅力。

但是编导们并没有把视角仅仅停留在这里,而是追随到每一种美食的发展渊源,以及后人对它们的改造,探讨中国饮食的历史背景和审美追求。

中国人对饮食方面表现的极为苛刻,十分讲究“色香味形器”,《舌尖上的中国》中讲述了大江南北的美食,但是它并不是一味的向观众介绍各种菜,而是向观众呈现这些菜的历史与文化。

例如,第五集厨房的秘密,厨房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与西方的快餐文化相比,中国的厨房更讲究一直意境的追逐,人们对饮食的追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集主要是讲有关厨房的事和厨房的文化,厨房做菜的过程,同时经历了煮、蒸、炒。

而这些的由来都可以归结于一代一代中国人对美食的的不断要求,中国人对饮食器具的追求同样有着独特的方式精美的餐具可以把菜肴衬托的更加美观生动,犹如中国茶道对茶具的要求,纪录片中为我们讲述的黑陶,黑陶是扎西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遗产,而他们也深信,用黑陶烹制出的菜肴,拥有特殊的好滋味,也是他们非常热衷的一种食法。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中国是一个农业化国家,近代由于列强的侵略,改变了中国的生产方式,然而,中国是农业化大国这一局面并没有动摇,因此,田野也就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大都市的现代化建设,使人们离田野越来越遥远,成片的屋顶被人们所遗忘,贵春对田野的渴望,竟把菜园搬上了屋顶。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对饮食文化和历史的探寻,是作品充满着浓厚的人文关怀,也体现出编导对于饮食文化价值的深刻把握。

二、叙述结构的审美把握美食类纪录片与文化类纪录片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面对大量的资料和碎片,怎样去整合,使所表现的内容能够呈现出自身的文化蕴涵。

一部纪录片的成功与否,其可看性是第一标准,尤其是纪录片市场化的今天。

随着纪录片创作领域对曾经出现的漠视观众的创作倾向的反思和矫正,纪录片的故事性和人文关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所重视。

2在叙事和结构上进行了缜密的安排,是散乱的美食做到了杂而不越,这就就一个纪录片编导的能力,同时这也是这部作品质量的保证。

《舌尖上的中国》的切入点是中国的美食,通过对大江南北的美食来展示中国的饮食文化,但可否认,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整体的结构安排上,《舌尖上的中国》舍弃了中国饮食繁杂的叙事结构,而是一个一个地进行介绍的结构模式,板块式的结构模式,每个板块都有不可复制的内容,让观众一目了然,编导倾向于采用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一最为简单,最为鲜明,同时也是最为直观的结构形式,简单而动人。

从大的方面把中国的饮食分为了七个部分,每一部分用一集去表现一个侧面,总起来构成了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整体把握。

然而这些远远不能涵盖中国饮食文化的方方面面,如《自然的馈赠》中表现了食物从何而来,让观众回归自然。

《主食的故事》介绍了不同地域、不同名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以及这些人民对主食的深厚感情。

《转化的灵感》导入了通过人与微生物携手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过程。

《我们的田野》则呈现了中国美食的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永夜多样性的样貌。

《舌尖上的中国》的结构以中国饮食文化为经,以每个地域每个名族的美食为纬,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了一次完美的巡礼。

编导对整体结构的把握的同时,对每一集节奏的控制也是十分成熟,娓娓道来的解说,就像是一个潜在的叙述中,香格里拉的松茸,单珍卓玛一家人对松茸的捡拾;浙江老包对冬笋的的挖掘;圣武和茂荣从安徽感到有藕的地方采藕。

他们本身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有一个主线把他们串联在一起了,那就是这一集的主题——自然的馈赠。

三、真善美:素朴的影像与真情的诠释在当今娱乐化的背景之下,纪录片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时下的观众已经进入了视觉传播的读图时代。

为了从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中缓解压力,人们越来越依赖视觉艺术。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在能火,是源于人们对饮食的热爱,但是作为纪录片的本体而言,饮食知识一个题材,但是如何展现它的魅力,这就需要编导对整个片子的真善美有独特的把握。

著名的俄国作家曾说过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

这部纪录片没有用华丽的道具,也没有借助大量的电脑特效,都是真真实实的中国各个地域的老百姓,镜头对准那些普通的老百姓,这些人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

如第四集《时间的味道》讲述的人们对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的喜爱;第五集《厨房的秘密》讲述了一个七十二岁的居长龙,在19岁时用三年的刻苦讲刀运用到纯熟,已经步入从心所欲的年纪,对刀工的追求确丝毫没有懈怠。

《我们的田野》描写了壮族人们在收获糯稻的同时,水稻田里的鲤鱼和鸭子也是一个重要的亮点。

让观众欣赏的同时,会想起喜多的回忆。

这都是最真实的人,也是最简单朴素的人,但是这并不影响纪录片的叙事和情节性。

朴素是一种事物的本然状态,能给人最“本真”的审美体验。

美食类纪录片,以画面而载体,去诠释中国饮食文化,片中无论是自然景物的拍摄还是人物的拍摄,在画面构图上都极其讲究,片中的一些空镜头,都是试图通过各种角度去表现,对光线的要求是整部片子超乎一般的纪实性纪录片,在表现制作美食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这样可以使得观众更加具有集中力,在观看的片子的时候,甚至不愿意走开,害怕错过了美好的画面。

纪录片能做到这一点,一定程度上是突破。

《舌尖上的中国》在画面语言上表达了精巧独特外,同期声与旁白的处理也相得益彰,如《转化的灵感》中姚贵文和王翠华在镜头面前的相互调侃,《我们的田野》中孩子们抓鱼的欢声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