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类型
9
价值分类示例
美国学者培里曾把人类生活的价值领域概括为:道德、 宗教、艺术、科学、经济、政治、法律和习俗。 舍勒尔从低级到高级可以把价值分为感觉价值、生命 价值、精神价值、宗教价值等。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价值追求依次分为: 生理、安全、情感、归属、好奇心(求知欲)和自我 实现。 这些不同的划分方式体现了对价值本质的不同理解和 不同的价值思维方式。
13
[3]客体角度的特点
潜在性或可能性——这种分类法并不能真正地确定或指明 价值,它只是确定了考察的对象――价值客体,至于这一 客体的价值是什么只有与主体联系起来,它才获得了实际 的、确定的意义。 ♫ 如“玫瑰花”对花农、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家庭主妇 分别有不同的意义。
概括性——“××的价值”的说法是“×× ”作为可能的 价值客体具有的许多可能价值的总括,而不是某种具体、 特定的价值;因此,不宜把“××的价值”作为某种具体 价值形式来使用。
35
2、手段验证目的
一方面,手段实现目的。
♫ 目的的具体化、现实化离不开手段,手段是 实现目的的现实的、客的力量;
♫ 手段不同,手段价值不同,结果也不同,目 的价值的实现程度也不同。 例如,“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 讲的 是手段(“事”) 、手段价值(“事半”)之 于目的(“功”)、目的价值(“功倍”)的 关系。 36
33
1、目的决定手段
对于人的活动而言,目的总是要通过一定的目 标,采取一定的手段转化为现实行动和效果。 两者之间具有客观的、必然的决定与被决定、 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 选择手段、使用手段是人类活动的类本质—— 马克思的“制造和使用工具”……
34
目的决定、选择手段,这是人作为有意识、自觉 的价值活动主体的特征。 自觉明确目的,敢于坚持目的,积极选择手段为 目的服务,这是价值思维的第一个特征。 坚持“目的决定手段”就是坚持价值问题的实效 原则和唯实立场。 药品好坏是“看广告”还是“看疗效”!
20
[3]主体角度划分价值类型的意义
由于价值的具体类型或形式是以主体尺度为标准 界定的,只有依主体的尺度来划分价值的类型, 才能较准确地界定和区分具体的价值形式。所以, 主体角度是价值分类最重要的、基础性、根本性 的方式。
21
主体角度有利于引导人们充分注意和理解主体 人的本质、需要、能力等内在规定的多样性、 全面性和统一性,理解人的发展的无限丰富性 和可能性。
10
价值分类的三个角度
我们从主客体关系出发,考察了价值构成的三 个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也成为我们划分价 值类型的三个重要角度——客体角度、主体角 度和内容角度。
从此出发,有利于对丰富的价值事实做出相对 概括、完整的把握。
由于价值内容不可能离开价值主客体独立存在, 所以,我们从主、客体角度进行分类:
“目的” 通过主体行动“目标”得以具体化、现 实化,并成为主体价值选择的现实定向机制。
28
关于目的价值
目的价值:满足主体活动目的本身需要所形成的 价值,叫作“目的性价值” 。
如,解决“温饱问题” 是“三步走”的第一个阶 段性目标,满足的是“生理需要”的目的价值。
29
2、手段与手段价值的含义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 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 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
——《管子·牧民》
分析:这段话中所包含的价值要素、价值类型 有和价值主客体关系
5
一、价值类型的构成
1、价值的构成要素
价值客体——什么或谁的价值
价值主体——对于谁或什么人的价值
价值内容——什么性质的,或适合主体哪一方 面尺度的价值
畴,它们的区别是相对的。
18
依主体需要的内容与层次不同划分
按需要内容将价值分类为: “物质价值” (满 足主体的衣食住行等各种物质需要)和“精神价值” (满足的主体求知、感情、意志等各种精神需要); 将价值分类为:真、善、美与自由等,这是从主 体需要内容的层次和方向进行分类的。 将人的需要内容做怎么样的归类,便可以有怎样 的、对应的价值类型。
25
二、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
目的和手段是一对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
目的和手段是人的活动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环节,
人类的一切活动及其过程中都存在着目的和手段
的关系,构成了连续不断的具体活动过程。
“手段-目的分析法”是认识实践的基本方法。
26
(一)目的和手段的价值含义
目的和手段是两种最普遍的价值。一切具体的对 象或客体,都可以按它们对主体的价值划分为
手段:达到目的所需要的条件和过程等。
手段价值:满足主体活动为达到主体活动目的而 使用手段的需要所形成的价值,又称之为“工具 性价值” 。
30
关于手段与手段价值分析
“磨刀不误砍柴功”——“刀”与“砍柴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器”与“善 事”
“手段”和“手段价值”,在工厂的“作业管理”中, 表现为“工具”与“工效”(比如泰勒的“铁铲试验”、 “动作研究”等标准化试验)的关系。“工效” 作为 “手段价值”是可以精确计算的。
23
两种表述的区别
“××价值”——是指满足主体“××” 方面 的需要所形成的价值。如“物质价值”满足的是 人的物质需要, “精神价值”满足的是人的精 神需要。
“××的价值”——该表述确定的 “价值客体 是什么”,比如“物的价值”,说明价值客体是 物而不是“精神”等。
24
本节小结
价值类型的划分和排列,在理论上并不是十分重要的。 重要的是应该看到,价值分类角度和形式的多样化,反 映了人类需要的丰富性、价值生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各种各样的价值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和演变着,彼此相 伴而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无穷无尽的人类价值生活 的网络,这是一个永远以主体尺度为标准,永远随着人 的发展而处于动态演进中的生命网络。 运用主体分析方法,掌握“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活的灵魂,才能对价值类 型做出准确的把握。
“目的”或“手段”(工具)两类。
对“目的”的价值和“手段(工具) ”的价值及 其关系的把握,是人把握对象客体以及自己活动 的过程、环节及其存在意义的基本方法。
27
1、目的与目的价值的含义
目的:是指对一定需要的满足本身(如马斯洛的 需要理论所指明的需要类型),是主体内在规定 性的具体化、现实化。
6
对话中的价值问题
与W的对话 ♫ 问你个问题,你喜欢吃醋吗? 嘿嘿!喜欢啊! ♫ 为什么 就是舌头的小偏好!嘻嘻! 与Z的对话 ♫ 问你个问题,你喜欢吃醋吗? 是佐料吗,喜欢呀! ♫ 你喜欢争风吃醋的“醋”吗? 哈哈,没有机会啊!
7
2、一个价值判断的完整表达形式
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价值判断,必须是明确 的或暗示地包含上述三个方面的要素,其完整 表述是“××的××价值”。 价值判断的完整表达形式说明价值是具体的、 多元的、多样的,价值是一个关系态。
8
二、价值的基本类型
按价值主体人的尺度(需要、能力等)划分价值类型, 可以首先对人的需要进行基本的分类。在哲学上最具 普遍性和基础性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一是目的性需要 和工具(手段)性需要的划分;二是物质需要、精神 需要和物质-精神综合需要的划分。 实践中,价值的存在形式也是复杂多样的,划分价值 类型的角度可以有很多 ;因此,人们对价值类型的表 述也各有不同。
19
依满足主体需要的性质和程度不同划分
正价值和负价值——如同一客体之于同一主体在不
同情况下的价值冲突,或者同一客体之于不同主体具有 相反的功效
真实价值和虚假价值——夏时制 高价值和低价值——金钱对富者与贫民的不同意义 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知识的力量
即时价值和长久价值——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另一方面,手段校正目的(目标)。
♫ 如果一个目的用任何手段也实现不了的话, 那就证明这个目的没有客观现实的根据,是 一个不合理的目的。
♫ 但是,随着“目的”的调整时,也需要手段 的相应变革,否则,目的无法得以实现。
3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的启示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一大二公”为社会发 展战略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确立以“让一部分 人先富起来,然后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发展 战略目标。
31
漫画:“手段”与“手段价值” 该 选 择 怎 样 的 手 段 ?
32
(二)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的辩证关系
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 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
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
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 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 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39页。]
不难看出,从主体角度划分价值类型,既有精 确的定性,又有动态的开放性、复杂的多样性。 如:同一客体可以有不同价值,不同客体也可 能对主体形成相同的或彼此可以替代的价值。
22
特别关注:两种表述,两种含义
从主、客体两种角度划分价值类型时,有两个表 达需要特别关注和厘清: ♫ “××价值”——如“物质价值” ♫ “××的价值” ——如“物的价值” 尽管两种表述最终都是指向主体的,但它们有不 同的前提和含义,然而,人们在日常言语中常常 没有自觉意识到这一点并将它们区分开来。
14
2、主体角度与价值分类
[1]主体角度的含义——即“对谁的价值”,是以 主体和主体需要的内容、性质及其被满足的情况 来标识对象的价值。
通常表达形式: “(某事物具有)××价值”。
一般说来,“××价值”是从价值主体的角度对 某种确定价值形式的表达。
15
[2]主体角度下的基本价值类型
从主体角度方面划分价值类型有多种具体的方 法——主体的形态和层次、主体需要的内容、 满足主体需要的性质和程度、主体活动的领域 和满足主体活动需要的功效,等等。 按照这些具体的方法可以将价值分出若干具体 类型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