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情商课笔记整理批注上节课讲的是:关爱心和包容心,在关爱的世界里人人平等。
“我”也是人人之一。
“我”关怀别人的动机?关怀心:真正的关怀的动机是在内心深处,出于良知、快乐的驱动。
关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关怀是生命当中让你感到非常快乐的事情,俗语“助人为快乐之本”,在关怀别人的时候,问问自己的动机是什么?是内心深处的出于良知的一种快乐的驱动?还是无所谓,没有任何意义地做?如果是后者,那就是浪费时间,是一种最不智慧的选择;同时,如果你关怀别人只是为了营造善的氛围,那么这种自我牺牲背后一定有回报性的要求,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它已经背离了良知的渠道,走向反面。
“我”爱自己吗?关怀他人的前提是料理好自己,爱人如己,你是否真正的爱你自己,自爱和自私不是一回事,自爱是对自我的一种保重,对自我性格发展的一种认可,天助自助者。
关怀是一种付出,只有富足的人才可能付出;关爱不一定只是行为上的助人为乐,助人不一定为乐;关怀他人时是不期待感恩的,施予关怀是因为我们抱有这样的信念:助人为快乐之本,关怀是内心深处的富足。
接受他人的帮助时要有感恩心,别人不帮你是正常的,帮你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自我奉献,要铭记。
“我”曾经该做而没做的事?包容心:包容他人之前,也要包容自己,原谅自己曾经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
包容自己的命运、生活,对抗不幸、挫折、苦难就会出现不自由,对抗本身对自己产生了一种束缚,对抗时的力量的实施不是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统摄对方,只有和解才能真正达到自由。
直面困境却不能改变命运时,恭顺的领受这命运,这是与生命的和解,是一种高贵的顺从的姿态,大气的姿态。
原谅自己的错误了吗?是在和不幸对抗还是和命运和解?今日课题:孤独心独处时,是孤独还是寂寞?孤独不等于寂寞,自成世界的独处,自成体系的完整的状态,孤独者表现出圆融的高贵。
真正的禅者一定是圆融的:印度河边得冥者,道教里的羽化者都是圆融的,同时都是孤独的,孤独是一种完整的状态,没有缺失的遗憾。
寂寞是迫于无奈的虚无,仿佛斗室当中的困兽一样踱来踱去,百无聊赖,焦灼,透露出无所适从、无法自处的可怜。
孤独是由思想带来的挥之不去的气质:因为他的周围笼罩着思想,他给人娴静、淡定。
对环境没有刻意的要求:可独处或身处闹市,孤独是自己的心境,因为他们能够做到“和敬清寂”——日本茶道(茶道是茶的真理)的精神,也是孤独者的精神无论环境如何,他可以与环境相和谐;无论身处怎样的人群,他能表现出一份恰到好处的尊敬,不影响自己的清静、冷寂,“我”的社交动机是什么?寂寞是对虚无所引起的一种恐惧,寂寞是一种病,而它的药方是人群、是喧闹,或者是社交——其实,社交是非常廉价的(有价值但不高),因为社交的动机:实用目的(利益关系和将来的实用关系——搭建人脉——功利的目的,每个人在其中只是一个节点,是利用他人或被他人利用的工具,)或者是一群寂寞者的相互取暖,肤浅短暂的交流不可能对彼此有深刻的了解,不可能理解彼此的价值,也很难成为真正的朋友。
寂寞者的累加不可能减消寂寞,寂寞者的群体是跳不出寂寞的——一件无意义的事重复无数遍依然是无意义的。
人需要孤独,独处的时候,精神的自由会给你一个真正的自我。
试想:你的绝大部分时间不属于你,被其他东西占用,外在世界占用了我们的五官,所以,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人才能成为完整的人,构成自己完整而独特的风景。
人与人适当的距离是需要的,距离会产生思念,眼睛只是五官之一,距离可以发动各种其余的感官来感受我们认为重要的人,感受他的气息,他对你的影响,思念他的存在。
正如“小别胜新婚”,出国之后对母亲的想念、离开国家后对祖国的好如数家珍。
距离让我们产生孤独,拥挤让人与人之间丧失敬意,我们常常处于拥挤的环境中, 拥挤带来的喧闹剥夺了我们的闲情、宁静,人与人之间在相互干扰,人不断的需要与别人讲话,所以很少跟自己讲话,重复出现的东西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远离喧嚣是因为对人对人群产生了疲劳,要知道人只有在宁静的状态中,才会以闲情去欣赏生活之美,所以我们急需孤独,只有当自己不需迫于无奈与别人对话时,才会与自己对话,人与自己对话是自我反思、思考自己时产生智慧 ,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 ,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头。
人们对孤独者的误解Array很多人认为孤独者都是特别无趣的,殊不知孤独者往往是极其有趣丰富的人、孤独是孤独者选择的自我消遣方式,在孤独中始终自得其乐,仿佛有取之不尽的乐趣的人是巨大的矿藏,他们在孤独中,不断给生活提供新鲜的资源。
(穿插一个老艺术家一天孤独且充实的生活:老夫老妻的爱,像空气,不需要有语言的交流,却重要的不可替代。
)同时一个甘于孤独一定是热爱思想的人、热爱读书的人——因为这是始终让我们充满情趣、创意的源头,因为思想的宽广才能带来快乐的持久,帕斯卡尔说过,人在宇宙中只是一个小小的微粒,但是比这个微粒更小的头脑却能思考整个宇宙。
孤独使思想者与思想者的交流更加畅通,读书时你会出现“羽化”自我消失,物我两忘的快感,读书投入时,仿佛对方说的不是他自己的话,是你自己一直想说却无从表达的话——it's me。
这种交错时空的共鸣,智者一生的思考你一瞬间畅然的饮下,你尘封在角落的疑惑顿时豁然;孤独者也喜欢冥想,在冥想的过程中与自然对话,与思想、灵魂的交流,灵魂不是囚禁在我们肉体的皮囊之中,灵魂是弥漫的,当我们快乐的时候,能看到一棵小草的快乐,当我们轻盈的时候,能看到一朵云彩的轻盈,让自己的灵魂能够弥漫的更远,能够过得更自如;孤独者的有趣是真实的有趣,任何迎合和模仿,任何的乔装打扮的根源只会是乏味,大城市里往往就充斥着虚假的繁荣和快乐,和感情上的矫揉造作,在闲聊、恭维、取乐的过程中既看不到思想也看不到灵魂,这一切都是假的。
你必须知道,真实是最高的高贵,“美没有领域,美只有真假之分”,“以真为美”(周晓燕),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中老者的皱纹不是展示丑的,恰恰相反,那是一种真实的美。
真是善和美的前提。
冥想与祷告是自己和自己对话,和一团虚空对话,在黑暗中自己反观自身,你看到了很多曾经被忽略的东西,对性格的发展非常有益。
“我”的朋友“无用”?很多人认为孤独者是没有朋友的人。
错!只有孤独的自我意识,反观自身的人,才可能有弥足珍贵的朋友。
首先,纠正人们对朋友这个词的滥用。
朋友不是酒友、玩伴、寂寞时的慰藉者、精神的避护所,不是为了任何功利原因搭建起来的人脉;扎堆的往往不是朋友,是寂寞的部落;朋友不是对你的任何观点和态度都持有赞同、迎合态度的人、显示出自己的软弱的妥协,不是盲目的拥护者。
朋友很多时候对你很严厉、甚至近乎苛刻,因为他不忍心看你继续堕落;朋友很少是一见如故的,就像情侣一见钟情也是很少的;朋友不是你可以不假思索、一股脑来输出烦恼、抱怨的人,否则你就是自私的,是在利用你的朋友,不是无原则的相互扶持、分担 ,要替对方思考,而不是作为语言垃圾箱、情感垃圾桶 ,自己觉得烦恼、痛苦的事为什么要加诸到对方身上?抱怨是一种毒气,是债务的推卸。
朋友应该是无用的——无功利之用复旦的精神“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功利之用、“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抱佛脚”。
交朋友不是为了利用、庇护、或是一个安全的宣泄渠道,不是为了索取。
朋友是为了奉献有爱要付出, 为什么要爱他?因为这个人让你感受到了精神上从未有过的默契感。
朋友如空气、如水,“并不时常想起,但却无处不在”,朋友带给我们的“同在感”。
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危机时,往往不会找朋友帮忙,而是找一些利益界限比较明晰的人帮忙,友情跟爱情一样,如此晶莹通透、纯洁美丽,不忍心因为个人的原因,在不必要的情况下,让朋友承担起一些功利之用、给他带来麻烦。
交朋友是因为爱他。
爱他,就不要给他制造麻烦,就不要让他为自己多操心。
真的爱父母,最关键的就是不要让他们太操心,因为他们为我们做的已经太多了;朋友是如此重要,不会让他承担功利之用,无需任何感官的刺激。
君子之交淡如水。
朋友不是日用品,朋友是奢侈品:一旦拥有,就觉得心满意足。
所以,请不要对朋友有任何实用性的要求,当我出现危机的时候,你不需要为我做任何事,你只要陪着我,此时或许只是相互握手,但已足够。
精神上的默契感和同在感已经足矣。
有你在,我就不孤独。
真正的朋友从来都是违背工具理性的;从来都是违背任何世俗的、功利的、实用的目的的。
所以工具主义者是不会有真正的朋友的。
只有先放弃“有用”这样的想法,才可能会有朋友。
朋友的前提是真诚,即跟朋友在一起时,我可以做我自己。
在平等的原则下,我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说话。
甚至可以不需言语,安静思考。
他在我面前可以做他自己,我认可他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我不强加任何原则。
衡量友谊最好的标准就是:跟朋友在一起时,内心是满足,比满足更高的是安宁。
没有任何需要去做的行为、没有任何不得不要说的话、没有为了打破冷场而非要投入的热情,朋友带来的绝非热闹的人气,朋友真正做到的是让我们更好的领会独处的快乐,远大于一个人独处的快乐。
因为一个人独处时会恍惚、不安、怀疑,跟朋友在一起时,绝对的安全、宽松、安宁、契合。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语言是最低档次的,当只有通过说话才能沟通时,你们两个的关系很远,说话的声音越大,你们的关系越远。
关系亲密、你知我知时,一个眼神、一次握手足矣。
跟真正的朋友在一起时,无需语言、无需刻意的矫饰、无需动作。
因为朋友是健康而安宁的空气:在一起时,安静但不冷清,基于长年累月的信任和相互的理解,形成一种宽松的氛围。
朋友间要有“理解的同情”“同情的理解”同情:感同身受的情感。
似佛教中的慈悲心:同体大悲。
当你没有时间而拒绝我的时候,我不会以之为然,因为我知道如果我是你,我也必然这么做,我知道你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朋友之间,就像跟空气一样,相互共存着,却不会有干扰、不会尴尬、不会拘束。
人与人之间很费力的事是解释。
朋友间,无需解释。
你有真正的朋友吗?如:真正的告别应该有更多的纪念、怀想、回味的空间,而不是喧嚣、醉酒——言语的暴力、行为的暴力。
真正的朋友之间的相聚、精神上的分享一定是二人世界的。
两个人之间要找到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已经不容易了,要找到三个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就更难了。
两个人交谈可以很自然,无须刻意。
三个人交谈时,其中必有一人会游离在话题之外,此时其他两个人出于友好会需要把他揽进这个话题,刻意说他会感兴趣的话。
真诚无需刻意、无需矫饰,哪怕这种刻意具有善意,交谈最好的状态是:当我跟你交谈时,我的眼里、我的世界里,只有你。
友情之美乃是人的灵魂之美,而灵魂之美必经时间的磨练,必经生活的考验。
不要轻易地称对方为朋友:我们很多时候了解的不够深,不知道对方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是什么,不知道对方生活中最重要的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什么,不知道对方的品性、个性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