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开题报告
目前工程上应用较多的结构有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和钢混结构和钢结构等。其中砖木结构是由木材组成框架,用砖做维护的一种结构,砌体结构不承重;砖混结构是由砌体为主要承重的结构;框架结构是钢筋混凝土的柱梁为承重结构,用砖做维护的一种结构,砌体结构并不承重;框剪结构是钢筋混凝土柱、梁剪力墙为承重结构,用砖做维护的一种结构。钢混结构是指由型钢和混凝土结构组成的,常用于高层建筑,常用砖来做维护;钢结构是由钢柱钢梁组成的承重结构,也有的就是屋面用钢梁的,这种种结构中的砌体都是不承重。
(3)布置学生开题,周末开题答辩,完成开题报告。
考核假期毕业实习,未完者穿插在整个16周过程中。
2014.2.24~3.02
(第2周)
建筑初步设计:
(1)熟悉研究宿舍楼方案,优化建筑与结构方案;
(2)进行关于宿舍楼的调研活动(实习内容)。
1周
2014.3.03~3.30
(第3~6周)
绘制宿舍楼的建筑初步设计图:
进度计划
起讫日期
工作内容
备注
2014.1.16~1.1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3-14-1学期)
(1)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思考开题。
(2)在寒假期间关注框架结构的工程与资料。
利用假期,应基本完成毕业实习。
2014.2.17~2.23
(第1周)
(1)参加两次毕业设计的讲座,熟悉具体规划。
(2)熟悉任务书、收集阅读资料、借阅规范及图书。
框架建筑的主要优点:空间分隔灵活,自重轻,有利于抗震,节省材料;具有可以较灵活地配合建筑平面布置的优点,利于安排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结构;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易于标准化、定型化,便于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以缩短施工工期;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时,结构的整体性、刚度较好,轻钢结构住宅体系建筑设计处理好也能达到较好的抗震效果,而且可以把梁或柱浇注成各种需要的截面形状。
4、宿舍的结构设计如何与宿舍楼家具的配合。如梁高、墙上开洞等;
5、方便施工。如钢筋的设置要方便搭接,方便绑扎钢筋笼等;
6、怎么样既能满足安全的基础上,又兼顾造价的降低;
7、完成图纸以后还要看看有没有配筋率不够的,看看有没有其它强制条约的触犯。
二、课题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在顾春丽和徐贵娥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设计。
中期检查
宿舍楼的结构单元计算分析
(1)手工计算宿舍楼结构,指导教师审核;重点指导。
(2)第11周阶段性检查,方式:全面检查、答辩。
3~4周
2014.5.02~5.25
(第11~14周)
中期检查(12周)
宿舍楼的结构施工图设计
(1)计算机分析宿舍楼结构;绘制结构施工图。
(2)要加快进行计算书的编写工作。
学院
意见
通过开题( )
开题不通过( )
教学院长签名:年月日
一、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预计解决的难题
1、基本内容
工程概况:建筑面积约4000 m2;主体地上5层,无地下层;建筑层高标准层3.6 m;建筑功能为宿舍楼;建设地点连云港市。
这次课程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要求独立完成以下工作:
1、建筑设计:总平面布置图,建筑平、立、剖面图,部分大样详图。
2、结构设计:结构荷载计算,计算模型选择,内力分析计算,截面配筋计算,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绘制部分结构施工图、楼梯等结构详图并完成结构计算书。
(1)完成扩初图,按深度要求,尽量将大部分完成。
(2)参加第6周阶段性检查,比较全面的接受检查。
4周
2014.3.31~4.06
(第7周)
中期检查
结构宿舍楼的初步设计
(1)宿舍楼结构方案、结构布置,并经指导教师审核;
(2)宿舍楼构件截面初选,准备手工计算结构单元。
1周
2014.4.07~5.01
(第8~11周)
[4]任秋荣,叶龙,李向召.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J].制造业自动化, 2011, 33(5): 151-152.
[5]李青柱.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浅析[J].民营科技, 2012, 6: 175.
[6]余文晖.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6).
[7]魏毅宇.浅析土木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09(24).
1、宿舍楼的结构设计与建筑图纸是否吻合,如梁高、柱距、墙厚等需满足建筑要求;
2、宿舍楼的荷载。到底应该采用哪种荷载形式,包括所有的恒载(如:结构自重、装修面层、设备管线、保温面层等),所有的活载(如:施工荷载、雪荷载、积灰荷载、考虑屋面积水的荷载等);
3、图纸可能因为模数或者伸缩缝设置问题造成不合规定而重新绘图;
南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陈明
学号
1014012022
专业
土木工程
课题名称
连云港市职业技术学院宿舍1号设计
阅读文献
情况
国内文献10篇
开题日期
2014.02.25
国外文献2篇
开题地点
南通大学11#712
一、文献综述与调研报告
1.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目前的房屋层数越来越高,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建筑的主要形式也得到了巨大的推动,高性能材料的使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建筑工业化,向太空、沙漠、海洋发展土木工程的发展和材料及材料力学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由于材料的发展给框架结构带来了巨大的革命,框架结构的目前发展的方向,不仅要加强创新开发新型结构形式、新型建筑材料、新的技术手段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更要要做的是加强与其他专业相结合,比如计算机,材料科学的相关专业,以此来充实其结构形式,使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突出。
通过毕业设计这一过程,能够树立我们本科毕业生严谨的工作方法,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为了完成本次毕业设计,我们不仅需要理性的基本知识,更要对建筑现有感性的整体认识,这其中就包括建筑的外观设计和结构设计。还需要我们更好的了解国内外建筑设计的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更多的关注这方面的学术动态,以及我们在以后的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工作。
5.分阶段检查与答辩、修改、纠偏;汇总成果(图纸与文本),毕业答辩,完成设计。
三、研究工作条件和基础
1.项目条件:教师提供建筑方案、建筑总平面图、地质勘察资料、特殊荷载等资料。
2.设计条件:毕业设计教室、计算机中心开发机房、设计所用软件AutoCad、PKPM。
3.技能条件:学完规定知识、学校图书馆与学院资料室供补充学习、配备指导教师。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理念分为理论方法和设计手段。其中理论方法里要进行内力和截面的设计,常用竖向结构的设计方法有分层法、迭代法,常用的横向结构设计方法有D值法,反弯点法等,求水平地震作用的时候采用底部剪力法。截面设计要注意好正截面设计和斜截面设计。设计手段中要考虑好不理位置,以及荷载的布置是采用满载满布还是单跨组合形式。然后进行结合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查阅参考资料初步设计,再交指导老师审查,审查通过后,利用AutoCAD、和手工完成绘图,利用Excel、Word等完成设计说明书及其他内容的编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高校校园则是教育事业的主要载体,是实施和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场所。新型学生宿舍的规划,会做到符合学生的生活轨迹。功能合理,让居住着能在其中方便、安全、卫生、舒适的生活。宿舍内部功能齐全,包括卧室、餐厅、阅览室、小型活动厅等。在套型、功能、配套设施等方面适当超前,预留可调整、改造的余地,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四五十年可改造。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意义和价值
这次毕业设计内容主要有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设计。建筑设计主要是进行方案设计,使建筑设计达到房屋设置合理,使用方便,交通安全。结构设计首先是根据建筑技术、使用条件、场地条件和抗震设计等要求,合理进行结构选型、结构布置和基础形式等,绘制结构布置图等。
毕业设计作为大学结束时间的一个实践环节,要求我们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实现对一栋房屋的完整设计,克服其中所包含的难题,熟悉相关设计规范、手册、标准图以及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方法,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显著特点。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所在,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会很明显的体现在将来的实际工作当中,它是对我们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运用,要求我们做到知识的系统化、实际化,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技术路线
1.熟悉毕业设计任务的内容、要求,合理安排设计进程。
2.收集设计所用的规范、资料和依据,掌握各种参考资料、软件的使用方法。
3.设计流程为:绘制建筑扩初设计图→结构方案选型(多结构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结构布置→手算结构单元(由教师指定计算单元)→计算机辅助设计→施工图绘制。
4.文本流程为:建筑初步设计概述→建筑构造及装修特征→结构方案选型论述→结构计算书→特殊构件计算书→施工方案编写(限篇幅)→外文资料阅读与翻译→参考文献。
[12]Hassan A F, Sozen M A. Seismic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low-rise buildings in regions with infrequent earthquakes[J]. ACI Structural Journal, 1997, 94(1).
[8]李健.土木工程的发展[J].中外建筑,2006(1).
[9]建筑工程毕业设计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0]叶列平,马千里,缪志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方法的研究[J].工程力学, 2011 (12): 102-113.
[11]Stavridis A, Koutromanos I, Shing P B. Shake‐table tests of a three‐story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with masonry infill walls[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2012, 41(6): 108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