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试说“提问”与“理答”的策略
海安县明道小学 景 盛
为什么选择和关注这一话题?
10年前,我认为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观念和理念 的改变,现在不是了,因为观念、理念已经发生变 化。现在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必须基于实证和基于科 学的研究。
——原教育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韦 钰
为什么选择和关注这一话题?
放,正好重合,就说明了圆柱体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 ▪ 师:还有其他发现吗? ▪ 生1:如果将圆柱体和长方体、正方体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圆柱体不像长方体和正
方体那样有棱有角。它的侧面是个弯曲的面,可以在桌子上平稳地滚动。(教师指 出圆柱体的侧面是个曲面) ▪ 生2:老师,我们将这个易拉罐的商标纸撕开、铺平后发现它是一张长方形纸。所 以我们认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是个长方形。 ▪ 生3:我们把这个圆柱形的透明胶撕开一圈后发现它的侧面是长方形。 ▪ 生4:老师,这段时间我们那里在修路,我发现压路机的前轮是个圆柱体,它在地 面滚一圈后留下的痕迹是个长方形。
自己的特征。 ▪ 生:老师,我可以将我制作的圆柱体模型拆开来研究它的特征吗? ▪ 师:如果有需要的话当然可以。 ▪ ……
提问的策略
一、引动思维,促进理解
教学片断:“平均数”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算出
甲队拍球的平均数是14个,乙队拍球的平均数是12个。 师:12表示什么? 生: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 师:你怎么认识12这个数? 生1:我拍了13个,把多的一个给其他队员了。 生2:我拍了14个,把多的2个给了拍8个的同学。 生3:我很高兴,本来我拍了8个,他们又给我增加了4个。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 生:平均了
▪ ……
圆柱体的认识
▪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学生回答略) ▪ 师:想一想,我们当初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研究它们的特征的? ▪ 生1: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的个数。 ▪ 生2:我们通过测量的方法研究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的特点。 ▪ 生3:通过比较我们还可以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特征上的区别。 ▪ 生4:以前老师还允许我们将自制的模型拆开来研究。 ▪ 师:大家刚才所说的这些观察、测量、比较、实验等方法都是我们在探索新知
时经常用到的方法,你会用这些方法去研究圆柱体的特征吗? ▪ 生:会! ▪ 师:你准备怎样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 ▪ 生:我们可以去观察圆柱体有几个面。 ▪ 生:我们还可以测量出圆柱中上下两个圆的半径或直径的长度,看看它们之间
有什么关系。 ▪ 生:我们还可以将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体进行比较,看看圆柱体有什么属于
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和我们一起去博物馆参观,你们愿意 去吗?
生:愿意! 师:那我们参观时应考虑哪些问题? 生1:不随地吐痰。 生2:守纪律,注意安全! 师:还有吗? 生:讲卫生,不乱抛水果皮和纸屑。 师:你会提有关数学问题吗? 生:参观需要多少钱门票。 生:现在博物馆免费开放,不需要门票。
……
试说“提问”与“理答”的策略
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断二:
师:今天,王老师想请四(1)班的同学帮个忙。什么忙呢? 这件事是这样的: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敬老院参观,和爷爷、 奶奶们一起去郊游,如果你是这一次活动的组织者,请你想 一想在组织这项活动之前要考虑什么?
生1:我要考虑去敬老院的路程、还有车。 师:不错,这是他的想法。 生2:怎样花钱合适。 生3:怎样花钱便宜。 生4:让爷爷、奶奶们去一个适合他们的地方。 师:让他们去一个合适的地方,怎么去呢? 生齐答:坐车。
由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与教学情境的特殊性 和复杂性,因此,教学工作不可能通过简单套用某 种现成的理论就能获得成功;恰恰相反,教学实践 不可能被完全纳入任何一个固定的理论框架,从而, 与单纯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相比,我们也就应当更 加重视切实立足于实践活动,并能通过及时的总结 与深入反思不断获得新的进展,特别是,作为一线 教师我们更应注意发展自己的“实践性智慧”,从 而也就能够由此而获得关于新的工作的重要启示。
6、7的减法
片段一 : (投影出示教材上的例题)
师:在这幅图上,小朋友一共要栽几棵树? 生:7棵。 师:已经栽好了几棵? 生:3棵。 师:那么还要栽几棵树呢? 生:4棵。 师:怎么列算式? 生:7-3=4。 师:如果求已经栽好多少棵,怎么列算式? 生:7-4=3。 ……
圆柱体的认识
课例一 : 教师首先复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然后
试说“提问”与“理答”的策略
师:你又想到什么? 生:坐车要考虑一共有多少人?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师:同学们谈得很全面,作为一项活动的组织者,要把活动考
虑全面了,这项活动才能组织得比较顺利,刚才大家谈到了, 要出去郊游首先要考虑租车的问题,如果要租车你要了解什 么信息呢? 生:每辆车有多少个座位,还有一共有多少人。 生:每辆车花多少钱。 生:看看空位有多少个,如果每辆车42个座位,空41个,这 样就不值。 ……
圆柱体的认识
课例二 : ▪ 师:通过小组合作研究,你们发现了圆柱体有哪些特征? ▪ 生: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圆柱体有三个面:上、下和四周各一个,而且上下两个相对
的圆的面积相等。(教师指出圆柱底面和侧面的意义) ▪ 师:你是怎样知道圆柱体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的? ▪ 生1:通过测量我们发现这两个底面的直径相等,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 ▪ 生2:我们将这个圆柱形易拉罐的两个底面画下来,比较后发现它们的面积相等。 ▪ 生3:我们把圆柱体模型的上下两个底面撕下来,重合后发现了它们的面积相等。 ▪ 生4:我们证明的方法比他们都要简单,把圆柱形茶叶桶的盖子拿下,往下底面一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郑毓信
为什么选择和关注这一话题?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不可能依据 某种抽象的理论去作出决策,而主要是“借 助于案例进行思维”。
——舍恩.反映的实践者[M].夏林清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试说“提问”与“理答”的策略
教学片断一: 师:寒假快到了,学校计划在寒假之前开展一项活动,邀请
提出了一个很具开放性的问题:圆柱体有什么特征 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准备的圆柱体,分小组进行 探究。
但是,学生交流的探索结果却令人感到很遗憾, 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发现的结果,仅仅停留在了对圆 柱体三个面的一些浅显的认识上。最终教师不得不 冒着“灌输的嫌疑”,依靠电脑的演示和学生模仿 式的操作来完成教学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