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25课《诗词五首》之《饮酒》课件(共17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25课《诗词五首》之《饮酒》课件(共17张PPT)


方法技巧诗眼 心 远心远 心志高远 淡泊名利 宁静处世
返回
理解诗歌


陶渊明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 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间看见了南山。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结队的鸟儿一起回到远山的
归纳小结
饮酒 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 采菊见南山——热爱自然 飞鸟相与还——愉悦宁静
结合诗歌,请你评价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 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1、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
2、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抗。因此,有 其积极意义。 3、要改造社会,应该兼济天 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因此,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 有其消极的一面。
饮酒
陶渊明
学习目标:
1. 朗读诗歌,培养准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 研读品味,培养鉴赏古诗的能 力。 3. 反复诵读,领会作者志趣。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 ),字 ( 元亮 ),自号( 五柳先生 )。 私谥(靖节),( 东晋)时期著名的
诗人。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
怀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 真谛,我该怎样表达其中的 深奥呢?
寻诗景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寻诗景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 悠闲、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 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 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 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 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 美的境界。
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 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 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 无意,化有我为无我。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 田园生活。 真意:人的自然本性。具体指不与世 俗同流合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 愿望。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
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 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 “望”好不好?为什么?
生活的情景。著有 《陶渊明集》
名 片
· 陶 渊 明
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爱好: “好读书”“嗜酒”“著文章”《五柳先生传》
喜爱的花卉: “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理想追求: 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
代表诗作:田园诗、饮酒诗、咏怀诗
朗读诗歌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看图背诗歌
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课外阅读《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深入了解陶渊明。
3、把《饮酒》改写成一篇记叙文,用 第一人称来写。
2、生活充满了选择,而生活的态度就是一切。 8.竹根即使被埋在地下无人得见,也决然不会停止探索而力争冒出新笋。 11、人若有志,万事可为。 2.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的更多。 5、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9、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16.当你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就是你开始得到的时候。 6.在多说无益的时候,也许沉默就是最好的解释。 5.成大事不在于力量多少,而在能坚持多久。 1.你要多学点东西,你要多看会书,你要多跑些步,时间慢慢流,你想有一个更好的未来,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好好努力。 4.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去接近梦想,越挫越勇,吃尽酸甜苦辣,能够抵御寒冬,也能够拥抱春天,这样的才叫生活。 7、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5.未曾失败的人恐怕也未曾成功过— 3.最能让人感到快乐的事,莫过于经过一番努力后,所有东西正慢慢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12.让自己的内心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 8.有些梦想,纵使永远也没办法实现,纵使光是连说出来都很奢侈。但如果没有说出来温暖自己一下,就无法获得前进的动力。 8.拥有正能量的人,懂得豁达包容,不会轻易放弃,不会唉声叹气。让正能量更多陪伴你岁月的灵魂和行为,潜移默化的滋润中,你会离幸福 越来越近。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思考问题
1、悟诗情——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谛, 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 原因。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 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如果调好心灵“焦距”,就可以“大 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