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蒹葭》教学实录(名师教你如何上好公开课)

《蒹葭》教学实录(名师教你如何上好公开课)

《蒹葭》教学实录(名师教你如何上好公开课)(课前播放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

)师:有这样几句诗,大家可能听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你们知道这些诗句出自哪一本书吗?生(齐):《诗经》。

师:没错,出自《诗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

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也出自《诗经》。

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呢?生1: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师:对这本诗集我们还有哪些了解?(屏显《诗经》简介。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出自《诗经·秦风》。

这说明它来自于哪里?生(齐):民间。

师:对,来自于民间。

也就是说它是一首民歌,是最有生活气息和生命力的。

下面,我们就来听读一遍这首诗歌。

听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读音、感情,还要注意它结构上的规律,并看看我国古代的民歌都有些什么特点。

(师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诵读,学生聆听。

)师:老师发现你在听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非常陶醉。

对这首诗你一定很有感觉吧,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这首诗开头所写的景物很美。

师:噢,景物之美。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可以从诗的结构或是韵律方面谈谈。

生2:这首诗有三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押韵。

师:押的什么韵?举个例子。

生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押“ang”韵。

师:还有其他的韵吗?生3:还有“i”。

师:能把韵脚找出来吗?生3:“苍”“霜”“方”“央”押的是“ang”韵;“凄”“晞”“跻”“涘”“已”押的是“i”韵。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所有的韵脚都被你找出来了。

它是押韵的,景也很美,还有吗?你还发现了什么?生4:结构很整齐。

每个段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和事。

师:你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结构很整齐,它一共有多少章?如果是现代诗,我们就会说它有多少节,古代就称为章。

也就说,这三章诗的结构是非常一致的,而且又押韵。

所以,读起来会给我们什么感觉?生(众):琅琅上口。

师:这就体现了《诗经》民歌的特色了。

现在,请大家美美地自由朗读这首诗。

(屏显。

)四言句式;“二二”拍;押韵;运用叠词;重章叠韵。

(生自由诵读。

)师:下面,老师要请一位能代表咱们班朗读水平的男同学朗读一遍,看看能否读出韵味。

老师为什么要找男同学来朗读呢?生1:因为这首诗是男的写给女的。

(生推荐语文科代表朗读。

)师:老师感觉到你的深情款款了,不过情意还可以更浓一些。

咱们更充分地了解这首诗之后,相信情意会更浓厚。

(屏显。

)一苍苍为霜一方长央二凄凄未晞之湄跻坻三采采未已之涘右沚师:这首诗每一章的内容相差不大,很容易就能背下来。

刚才,咱们听了一遍,又读了两遍;现在,大家看着这些关键词,跟着老师试背诗歌。

(师背,生看着屏幕跟着背。

)师:有哪位同学根据提示来尝试一下?(一生背。

)师:不简单呀,这么短的时间就能把诗背下来!老师相信你对这首诗一定有特别的理解。

要想长久地记着它,还要对诗歌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请大家借助课下注解理解加点字词的含义。

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请教周围的同学。

(屏显。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

)生1:老师,屏幕上有一个字写错了。

“蒹葭萋萋”的“萋”应该是草字头的“萋”,而不是两点水的“凄”。

师:你非常细心。

你看到的是教辅书上用的草字头的“萋”,老师用的是苏教版上用的两点水的“凄”。

老师是这么看的,在古代这两个字应该是通用的。

难懂的字词我们也掌握了。

你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每章的内容吗?老师先说第一章,同学们说第二和第三章。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呀,就在河的那一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追寻她,她好像站在水中的沙洲上。

生1: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还没有干。

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呀,她就站在河那边。

逆流而上去寻访,道路崎岖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寻访,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高地上。

生2:芦苇茫茫连成片,清晨露水还未干。

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呀,她就站在河那边。

逆流而上去寻访,道路崎岖又回旋。

顺流而下去寻访,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陆地上。

师:不错,老师觉得两位同学这两章内容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

对每章的内容我们都理解了。

对于整首诗歌内容,能用简洁的话来概括吗?生3:这首诗写一个人因为思念他的意中人到长满芦苇的河边去找她。

师:找到了吗?生3:没有,很可惜。

师:这首爱情诗,叙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苦苦寻找意中人而不得的怅惘情思。

诗歌写的是秋季,依据是什么?生(齐):“白露为霜。

”师:有一句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诗中不但是写秋天,还是深秋。

在多情人的眼中,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生1:凄美的。

师:怎么说?生1:因为秋天是很美的,作为热恋者,思念自己的意中人,自然是美的,但是他苦求心上人而不得,自然是凄美的。

(众师发出赞赏声。

)生2:在多情人的眼中,它是一个多情的季节。

(笑声,掌声。

)师:怎么多情了?生2:因为秋天是金黄色的……师:多情人肯定是善感的,看到了累累的硕果,所以这是一个浪漫的季节。

对吗?你很有创意。

生3:在多情人的眼中,它是春天。

因为,爱情来了对于他来说就是春天来了。

因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象征着所有美好的事情都开始了,对于多情人来说,他心里的那个人应该是非常美丽的,每天想念她……师:你很能体会追求者的心里所想。

在多情人的眼中,秋天是凄美的,也是充满爱情,充满春天的气息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细腻的感受。

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生1:蒹葭、白露、伊人、水。

师:一下说了四个,有补充吗?生2:还隐藏着一个,诗人自己。

师:有可能。

生3:还有水中的沙洲。

生4:还有险阻的道路。

师: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特点呢?比如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而发白,在秋风摇曳中添加凄凉。

生1:有苍茫的感觉。

因为芦苇是成片成片的,上面有白露,远远望去,就像冬天的雪地一样。

师:很有想象力。

生2:芦苇经了霜,霜很晶莹,美丽动人。

生3:我还是说芦苇,它是纯洁的,因为白色是象征着纯洁的,代表着追求者对他心上人真挚的情感。

师:你的思考深入,非常棒。

还有其他的景物要说吗?比如,秋水是怎样的?生4:清澈的。

师:你能说出含有秋水的成语吗?生5:望穿秋水。

师:没错,说出了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的特点。

生6:道路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的。

师:还有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等等。

这些景物都有各自的特点。

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呢?生1:我觉得是朦胧的,芦苇被白露覆盖了一层,又清冷,又显得比较朦胧,把追求者对伊人的思念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师:追求者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追寻伊人。

我们可以把脑海中的画面通过文字呈现出来吗?请大家用两分钟的时间,选用屏幕上的几个词语,写一段话。

(屏显。

)蒹葭秋风白露秋霜秋水晨雾河畔道路水中沙洲。

(播放《在水一方》二胡曲。

)生2:蒹葭长满了由白露凝成的霜花,在秋风中摇曳,我望穿秋水。

晨雾白茫茫的一片,我站在河畔的道路旁,向远处眺望,不禁思念起江水那一边的心上人。

生3:这凉意的秋风拂动着那晨雾,拂动着那经了秋霜的泛白的芦苇,也拂动着我那深深痴迷的心。

那在重重迷雾中的心上人呀,你揪着我的心,我要乘着这清凉的秋风,不懈地去寻找你。

(掌声。

)师:这么短的时间,你已经领略了这首诗最美的意境。

现在,让我们大家带着这样的体会,一起美美地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

(师生配乐齐诵。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