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的记忆(王德风)

历史的记忆(王德风)

历史的记忆
——古诗中的抚顺城和高尔山
□王德风
美国一位著名哲学家、散文家和诗人爱默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城市是靠记忆存在的。

”我们是否可以解读为这种记忆最基本的构成是城市的容貌,这种容貌往往有别于其它城市,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城市发展的进程,虽然总体的发展脉络大致相同,但是对每座城市而言,因它所处的具体历史背景不同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样我们有理由说,就历史悠久和史学地位这一点,坐落在抚顺市顺城区的抚顺城及其建有寺庙和辽塔的高尔山,可窥见抚顺的前世今生之一斑。

当人们谈及抚顺的历史,或者说清代发迹史,就自然涉及到了这个不能被遗忘的抚顺城与高尔山了!如今青山依旧在,旧城仍留名。

今天,怀着思古之悠情,不妨从古人的诗词中寻觅它的旧影,讲述它当年的故事。

首先让我们从乾隆的《抚顺城》一诗说起吧!诗云:
洪武城抚顺,意在抚顺我。

后季政令乖,乃并失辽左。

国初开创时,首事天庞荷。

遇雨将旋师,礼王言听可。

遂致降永芳,余城悉下妥。

户民给田庐,普俾毋失所。

今经百余年,未免墉垣堕。

戊戌命重修,兹来阅巍峨。

永绛无正言,思难慎毋惰。

这是喜欢附庸风雅的皇帝乾隆于公元1783年第四次赴新宾偈永陵途经抚顺城时所作。

首句是“抚顺”命名的寓意所在。

历史上抚顺地区的称谓,各代有所不同:汉代称玄菟郡,唐代称新城州,辽、金为贵德州,明代始筑城,称“抚顺”城,即明太祖朱元璋的“抚绥边疆,顺导夷民”之意。

就是在武力征服之外,采用的怀柔政策对付边民。

这一点乾隆也看得非常明白,所以他才在诗中说“洪武城抚顺,意在抚顺我。


其次,诗中提出了两个抚顺城的概念。

“洪武城抚顺”是明代建的抚顺城,但经百余年,“未免墉垣堕”。

而诗中乾隆的“兹来阅巍峨”所见到的是他所下令重建的“抚顺城”。

明代的抚顺城建于公元1384年,城周长“二里三百七十六丈”,环城有“深一丈,阔二丈”的护城河。

只有一个城门,即“迎恩门”。

到了乾隆年代,明抚顺城已近400年,年代既久,又经战乱,抚顺城早已是满目疮痍,“败垒榛莽”,不堪入目了。

到公元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另修了清代的
抚顺城。

其位臵已不是明城的原址了。

清代抚顺城周长三里,有东、南、北三门。

南门是主门,叫“嘉会门”,北门称“广润门”,东门为便门。

嘉会门采用阁楼与敌台相结合的建筑方式。

城墙高20尺,宽12尺,青砖包砌。

墙顶每隔五尺设一垛口。

至此,抚顺城焕然一新,灰色城垣矗立于高尔山下,浑河之畔。

这便是诗中所说的“戊戌命重修,兹来阅巍峨”了!此时此刻,乾隆皇帝不能不想起先祖努尔哈赤曾在此与明军进行的第一次大战——“抚顺之战”,那是公元1618年四月,努尔哈赤率后金军攻打明抚顺城,途中天降大雨,欲回师,部将代善(后封为“礼王”)劝阻说,下雨正好可以麻痹敌人。

努尔哈赤接受了代善的建议,连夜冒雨奇袭,一举攻下抚顺城,明将李永芳投降。

此后,后金军一鼓作气,连下抚顺城周边城堡要塞五百余座,彻底击跨了明朝在抚顺地区的统治。

这一战拉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明清战争的序幕,点燃了后金军政权逐鹿中原旺盛之火。

诗中“遇雨将旋师,礼王言听可。

遂致降永芳,余城悉下妥”讲的就是这件事情。

那么乾隆之后,抚顺城和高尔山又是什么景象呢?嘉庆年间的盛京将军升寅在《登抚顺北山题壁》中写道:北门对山南门渡,山头渡口渔樵路。

登山欲上古浮图,碧登朱岩迷烟树。

他从高尔山的古寺的角度描绘了抚顺城和高尔山的景
观。

时在1816年,升寅将军曾游“北山”(即今天的高尔山)。

根据诗题与升寅当年的地位,此诗可能曾题在观音阁的某处墙壁上。

这观音阁始建于明崇祯三年,是佛之圣地。

如此看来,他是从山上俯视山下,抚顺城依山傍水,城的北门——广润门正对着高尔山,人们可以直达高尔山下;而南门——嘉会门直抵浑河渡口。

北面是上山砍柴的路,南面是打鱼撒网的浑河渡口。

南北相通成为“渔樵路”。

这就是今天南关和北关的所在。

可以想见当时高尔山葱郁的林木、古寺与浮屠也是城里居民游赏的好去处,官员或平民常常可以沿着“碧登朱岩”登到山上敬香和观景。

这里的“浮屠”便是建于辽代大安四年前的古塔,据传,此塔下面葬有辽代高僧复赓遗骸。

而山下的浑河水深浪阔,游鱼上下,浑河古渡成了两岸居民往来的唯一凭藉。

前人生活的艰辛和贴近自然的野趣,于此可见一斑。

无独有偶,道光年间翰林院庶吉士王树滋有《题抚顺店壁》一诗,其中写到“乱山环绕路迂回,一片孤城百雉开。

树影疏遮僧寺露,塔尖高过女墙来。

”这就是说从远处看抚顺城是群山环绕中的一片孤城,雄视着辽沈大地;在城中,越过高墙堞垛,可见绿树掩映中的高尔山观音阁,巍巍辽塔好像就耸立在城墙的垛口上。

虽是不同时代的两位诗人,却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抚顺城和高尔山的形势,一是在半山“古寺”中俯视,一是在城中
“客店”仰视,这就构成了抚顺城和高尔山的全景图。

这些高官墨客无意中给后人留下了清朝几代人对抚顺城和高尔山的记忆。

今天,虽然抚顺“城”不复存在了,但是古人的诗词却成了追溯古迹的档案。

日月如梭,岁月如歌。

弹指间,又是几百载匆匆而过。

时下巍然耸立的高尔山,奔腾不息的浑河水,宛若两位可敬长者,诉说着旧城住事,好像是在赞颂努尔哈示建功立业智勇双全的胆略和气概,或是感慨抚顺的沧桑巨变。

如今,抚顺顺城古城不老,新貌多娇,大道坦荡荡,高尔山多情调,展望未来,天不荒地不老,一天更比一天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