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疾病概论练习题

疾病概论练习题

第二章疾病概论一、选择题A型题1.疾病的概念是指A.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躯体上、精神上及社会上的不良状态B.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C.在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D.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的异常生命活动E.生命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体内各种功能活动进行性下降的过程2.关于疾病原因的概念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B.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因素C.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外因素D.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E.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特定因素3.下列对疾病条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条件是左右疾病对机体的影响因素B.条件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C.条件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体内外因素D.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E.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4.死亡的概念是指A.心跳停止B.呼吸停止C.各种反射消失D.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E.体内所有细胞解体死亡5.下列哪项是诊断脑死亡的首要指标A.瞳孔散大或固定B.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C.自主呼吸停止D.脑干神经反射消失E.不可逆性深昏迷6.疾病发生中体液机制主要指A.病因引起的体液性因子活化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B.病因引起的体液质和量的变化所致调节紊乱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C.病因引起细胞因子活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D.TNFα数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E.IL质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B型题A.先天性因素B.遗传性因素C.免疫因素D.生物性因素E.必需物质缺乏或过多1.缺氧发生的原因属于2.荨麻疹发生的原因属于3.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原因属于4.Down's syndrome 发生的原因属于A.风疹B.红斑性狼疮C.艾滋病D.支气管哮喘E.血友病5.属自身免疫性疾病是6.属免疫缺陷性疾病是7.属遗传性疾病是A.酶缺陷的疾病B.血浆蛋白和细胞蛋白缺陷的疾病C.受体病D.膜转运障碍所致的疾病E.辅酶Ⅱ不能再生所致的疾病8.胱氨酸尿症9.I型糖原沉积病10.重症肌无力11.镰刀细胞性贫血X型题1.健康是指A.没有疾病和病痛B.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C.强壮的体魄D.合理的膳食结构2.体液性因子作用于靶细胞的方式可通过A.内分泌B.外分泌C.旁分泌D.自分泌3.生物性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有以下特点A.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B.与机体相互作用后引起疾病C.引起疾病的潜伏期较短D.在疾病过程中始终起作用4.下面哪些不是化学性因素的致病特点A.对机体组织器官没有选择性B.在整个中毒过程中都起作用C.致病作用与毒物本身的性质、剂量有关D.潜伏期较短5.下列哪种疾病不属于遗传性疾病A.先天性心脏病B.Down's SyndromeC.Turner's SyndromeD.法乐四联征6.下列哪几个是疾病发病学的重要规律A.疾病中损伤与抗损伤作用B.疾病的因果交替C.疾病过程中原因和条件的关系D.疾病过程中的局部与整体关系7.诊断脑死亡的标准有A.瞳孔散大或固定B.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C.自主呼吸停止D.不可逆性深昏迷二、名词解释1. disease2. precipitating factor3. gene disease4. molecular disease5. rehabilitation6. death7. brain death三、填空题1.疾病是指因机体___________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体液性因子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种方式作用于靶细胞。

4.健康不仅是没有_________,而且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处于完好状态。

5.目前世界各国都把____________作为临床脑死亡的首要指标。

四、问答题1.生物性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具有哪些特点?2.举例说明疾病中损伤和抗损伤相应的表现和在疾病发展中的意义?3.试述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神经体液机制?4.简述脑死亡的诊断标准?【参考答案】1、选择题A型题1. C2. E3. B4. D5. C6. BB型题1.E2. C3.A4.B5.B6.C7.E8.D9.A 10.C 11.BX型题1.AB2.ACD3.AB4.A5.AD6.ABD7.ABCD二、名词解释1.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诱因: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诱因也是疾病发生的一种条件。

3.基因病:主要是指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其表达调控障碍引起的疾病,如果由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基因病称单基因病,如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其表型性状的疾病称多基因病。

4.分子病:是指由于DNA遗传性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5.分成完全康复与不完全康复两种。

完全康复主要是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6.死亡:目前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但是并不意味各器官组织同时均死亡。

7.脑死亡:目前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一旦出现脑死亡,就意味着人的实质性死亡。

因此脑死亡成了近年来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填空题1.自稳调节2.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和整体3.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4.疾病和病痛,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5.自主呼吸停止四、问答题1.病原体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

例如甲型肝炎病毒,可从消化道入血,经门静脉到肝,在肝细胞内寄生和繁殖。

病原体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疾病。

只有机体对病原体具有感受性时它们才能发挥致病作用。

例如,鸡瘟病毒对人无致病作用,因为人对它无感受性。

病原体作用于机体后,既改变了机体,也改变了病原体。

例如致病微生物常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有些致病微生物自身也可发生变异,产生抗药性,改变其遗传性。

2.以烧伤为例,高温引起的皮肤、组织坏死,大量渗出引起的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等变化均属损伤性变化,但是与此同时体内有出现一系列变化,如白细胞增加、微动脉收缩、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等抗损伤反应。

如果损伤较轻,则通过各种抗损伤反应和恰当的治疗,机体即可恢复健康;反之,如损伤较重,抗损伤的各种措施无法抗衡损伤反应,又无恰当而及时的治疗,则病情恶化。

由此可见,损伤与抗损伤的反应的斗争以及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常常影响疾病的发展方向和转归。

应当强调在损伤与抗损伤之间无严格的界限,他们间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烧伤早期,小动脉、微动脉的痉挛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但收缩时间过久,就会加重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甚至造成组织、细胞的坏死和器官功能障碍。

在不同的疾病中损伤和抗损伤的斗争是不相同的,这就构成了各种疾病的不同特征。

在临床疾病的防治中,应尽量支持和加强抗损伤反应而减轻和消除损伤反应,损伤反应和抗损伤反应间可以相互转化,如一旦抗损伤反应转化为损伤性反应时,则应全力消除或减轻它,以使病情稳定或好转。

3.疾病发生发展中体液机制与神经机制常常同时发生,共同参与,故常称其为神经体液机制,例如,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部分人群受精神或心理的刺激可引起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主要是下丘脑)的功能紊乱,使调节血压的血管运动中枢的反应性增强,此时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导致小动脉紧张性收缩;同时,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刺激肾上腺髓质兴奋而释放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并且因肾小动脉收缩,促使肾素释放,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压升高,这就是高血压发病中的一种神经体液机制。

4.目前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一旦出现脑死亡,就意味着人的实质性死亡。

因此脑死亡成了近年来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志。

脑死亡应该符合以下标准:(1)自主呼吸停止,需要不停地进行人工呼吸。

由于脑干是心跳呼吸的中枢,脑干死亡以心跳呼吸停止为标准,但是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仪器设备的迅速发展,呼吸心跳都可以用人工维持,但心肌因有自发的收缩能力,所以在脑干死亡后的一段时间里还有微弱的心跳,而呼吸必须用人工维持,因此世界各国都把自主呼吸停止作为临床脑死亡的首要指标。

(2)不可逆性深昏迷。

无自主性肌肉活动;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但此时脊髓反射仍可存在。

(3)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均消失)。

(4)瞳孔散大或固定。

(5)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6)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血管造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