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之所向,境之所在

心之所向,境之所在

心之所向,境之所在
在古树拔节留下的余音中,我听见远处山的呼唤。

山脚下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山腰上古木参天,树静山幽;山顶处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我看见游人们问:“山上面可有好风景?”不禁莞尔,何必问呢?常言道:“境由心生,而随心化?”千山万水都逃不过一个心,千景万景亦在心中变幻。

若心向于流水,何不留在山脚?静听鸟鸣。

若心向古木,便会继续向上攀登,去享受山腰的树静山幽。

若你心向云天,渴望眺望,那就走向山的巅峰吧!去看看你所喜爱的天高海阔,云卷云舒。

一切不过是随心。

心之所向,境之所在。

境便是风景,,曾与友同游黄山,叹其险峻,惊其磅礴,折服于自然的鬼斧神工。

朋友叹道:“若能用专业相机拍就再好不过了,手机毕竟不专业。

”我笑了,“别想了,怎么拍都不会是你想要的。

”为何?不过是因为景在心中,而随心变化,再专业的相机又如何记录下人的心境呢?朋友所期望的,不过是让这使他震撼而愉悦的心境能被保留,被再次品味。

但若当他真的拍了照片再次品味,却又不是原来那番滋味了。

流水、古木、云海,各有其美,游人常常临景而叹,其涓涓,其挺拔,其浩渺。

风景都是美的,为何下山之人有不同的答案?均因其心境不同。

所以,游人们,又何必问呢?为何不顺应自己的心呢?下山的人又如何能影响你们的本心呢?就如蒋捷《虞美人·听雨》所书,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为何不同蒋捷一般,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游景实为游心,为何不选择像阮籍一样箕踞啸歌,酣饮自若,畅享流水之乐?像张先游桃花,而心若桃花般,犹解嫁东风呢?又或许你正属失意之时,无处发泄苦闷,只能似陆游般身在天山,心老沧州。

风景不同,心境不同,所得所悟自然不同,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随心而游,游景于心罢了。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所有的所有,都为心而存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