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语言

谈语言

谈语言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

……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你觉得哪些词语使用不当?找出来。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般用来形容情人之间的思念,此处不当。

日新月异用来形容世界变化,不可形容成绩。

永垂不朽只能形容已经牺牲的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呢?(停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二、简要介绍作者。

资料如下:王力先生是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十四岁的时候,仅念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

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二十六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

二十七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从此开始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

从那时起直到1 986年去世的五十多年间,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里还是在人妖颠倒的“十年浩劫”中,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险恶,先生的学术研究从未停止过。

1954年,王力教授从广州中山大学奉调北京大学。

他先后写作了《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史》《同源字典》《诗词格律》《诗律余论》《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等大量著作和论文。

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20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当之无愧的一代学术大师。

三、初读课文听课文录音讲解生字内容研读教师: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对学生有可能提出的说法逐一进行辩驳。

)学生:“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

”(2)“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号虑大众化:”(3)“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4)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教师:“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

把这话作为论点的困难在于:第一,所指不明,究竟这里的规范化和大众化指什么?第二,文章谈论的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大众化”指的其实是“不能脱离口语”,只是因为上下句都谈到了读者,才说成“大众化”。

第三,作为论点,这里的“考虑”显然是多余的,因为上文说到“不能忘了”,这里才用“考虑”与之呼应。

有人可能会认为论点是“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

这种认识的困难还在于,直接表达论点的句子应当较为简约,比如说成“口语的加工,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

能不能认为文章的论点是“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这样也不行。

因为“书面语口语化”的说法不通,所谓“化”是向某个方面某种性质转变的意思,但口语在前,书面语在后,怎么能把后来的转变为原有的呢?“书面语规范化”的说法也不通,因为并不是先有了一种不规范的书面语再使之规范,作者的意思是对口语进行加工,进行规范化。

章规范化”会使人误认为是文章形式本身的规范化。

这是不是说文章的论点只有一种表述形式呢?那倒不是,比如本文的论点就可以表述为“书面语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

其实,“经过加工的口语”,就是“口语的规范化”。

教师: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而是自然地蕴含在谈话之中,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

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2、整体把握课文教师:现在请大家快速的浏览课文,看一看课文讲了几部分的内容。

学生:(浏览课文,勾画,同组交流)学生: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

教师:每一部分分别讲了那些内容?学生:第一部分(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第一层(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第二层(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第三层(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第三部分(6~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第一层(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第二层(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第三层(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第四层(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第五层(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2、重点语段赏析教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首先给我们讲了语言的性质,语言的性质是什么呢?学生:语言的性质是工具性。

教师:语言的工具性体现在那些方面呢?学生:体现在“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

”这句话集中体现了语言在人类表达思想感情、进行写作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语言是人们生活中这么重要的工具,那么对人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了,因此我们就必须要掌握好这一工具,文中是怎样来阐明这一重要性的呢?学生:作者讲到如果你爱好写作,又想在写作上有所建树,那就必须掌握好这一工具。

教师:文中那一个词强调了这一重要性?学生:“不能不”这个词强调了这一重要性。

教师:“不能不”这个词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它用了双重否定来表示肯定的意思,主要是强调语言这个工具的重要性。

教师:既然语言这个工具这样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好好的利用它,爱护它。

作者在讲爱护这个工具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使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教师:在文中找出这个句子。

说说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他接连运用了三个比喻来强调语言这个工具的重要性。

教师:从论证方法上讲,这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学生: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师: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给我们讲了要掌握好语言这个人类表达思想感情、进行写作的工具的重要性。

既然语言那么的重要,是不是人们都引起了重视,已经使用得很好了呢?学生:人们不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还有随便滥用的情况。

教师:何以见得?学生:文中例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

就拿第二自然段来说吧,作者讲到,许多人写文章,总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结果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教师:这“许多人”是指那些人?学生:是指“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

教师:两个“从……到……”说明什么?学生:说明滥用语言的人数多,范围广,从而对人们的影响大。

教师:在讲他们对语言的修饰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学生: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主要是为了突出他们弄巧成拙的结局,突出他们适得其反的结果。

教师:造成他们“总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的根源是什么呢?学生:是他们的的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因此虽然装饰得很“华丽”表达得很“文雅”写得很“美妙”,但是却使语句不准确、鲜明、生动。

教师:这三句话能否交换秩序?为什么?学生:因为这三句话一方面是按照有小到大的顺序来排列的即由语言到语句到问文章的顺序,二是分别和下文的三个例子一一照应,所以不能交换顺序。

教师:这就给我们提出了第一个分论点。

我请一个同学来概括这一个分论点。

学生:就是文章不能脱离了口语,不能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

教师: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作者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在文章中找出来。

学生:(浏览课文,勾画,同组交流)教师:哪一组来交流一下。

学生: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

第一个例子是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

教师:这个报道具体的不恰当体现在那里。

学生:体现在这个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

”作者说这个句子很费解又不准确。

教师:这个句子确实很费解又不准确,你能说明其中的原因吗?学生:“冒着刺骨的寒风”是可以这样讲的,“迈着冻僵的双脚”是令人费解的,既然脚都冻僵了,还怎么迈?“迈”是雄赳赳、大踏步的前进,这很明显与实际不符合,并且“沸腾的大海”这个说法明显不对,他本意是想夸张地表现大海的波涛汹涌,没想到却弄巧成拙了。

教师:这个例子是从语言(词语)的运用来讲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呢?学生:他们是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所以才这样“故做姿态”。

教师:这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学生:这一自然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师:第二个例子又是什么呢?学生:第二个例子是乱引用“七月流火”这句诗。

教师:在文中勾画出这个句子,全班一起读一下。

学生:“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

教师:这个句子中引用的错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是他想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

教师:这样就“文雅”一点了吗?学生:不但没有,而且还会被人大笑一番。

因为“七月流火”是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此句出自《诗经》,它并不指天气炎热。

作者用来指天气炎热就不对了。

这是没有弄清楚词语的含义,想附庸风雅却反而弄巧成拙,被人贻笑大方。

教师:这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学生: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师:为了论证想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结果呢?却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时举了谁的例子?学生:举了朱自清的例子来证明。

朱自清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也不容易,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更受读者欢迎。

教师:同一个人的作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吗,:因为他晚年的作品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这样更接近口语,尽量少的去美化修饰。

教师:本段使用什么修辞手法?找出这一句并说说在文章中的作用?学生: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即“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

”用设问构成前后的对比,突出他晚年作品的易于被人们所接受。

教师: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学生: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把朱自清早年的作品和他晚年的作品进行对比,从而突出朴素、自然、平易近人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

(指板书说:文章不能脱离了口语,不能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教师:既然文章不能脱离了口语,不能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那么是不是口语和书面语就没有区别了呢?学生:口语和书面语是有区别的,而且口语在一定的情况下经过加工可以上升为书面语。

教师:那么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学生: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而口语是没有组织的语言。

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到那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

因为这些口语没有经过语言的组织。

教师:作者为了强调这个区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学生: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以引起读者的思考,明白口语和书面语是有区别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