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气词“吗”的用法及其教学策略

语气词“吗”的用法及其教学策略

语气词“吗”的用法及其教学策略
作者:毛丽
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6期
和西方语言相比,语气词是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汉语独特魅力的体现。

语气词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口语里使用非常普遍,在日常交际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听外国人讲中文,虽然也能明白对方要表达的意思,却总觉得洋腔怪调、不够地道,除了声调、语法等因素的干扰外,其原因之一也在于很多汉语学习者不会正确使用语气词。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留学生们对语气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对准确使用语气词的渴望流露于表。

这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对外汉语语气词教学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对语气词的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各个阶段的学习难点和重点也不一样。

因此,笔者认为,语气词教学应当分阶段、有针对性、有区分性地来进行。

在教学方法方面,尝试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围绕特定的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遵循在“做中学”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表达、沟通、讨论、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

本文将以“吗”为例,阐释语气词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

疑问语气词“吗”的用法
“吗”是疑问句最常用的语气词,主要用于疑问句中的是非问。

什么是是非问呢?把陈述句的语调转换成疑问语调,或者再加上疑问语气词“吗”,就变成了是非问。

是非问可以用表示肯定(如:好)或否定(如:不是)的词语来回答。

例如:
等会儿去逛街(吗)? ; ; ;他(真的)是上海人(吗)?
这一类的句子往往可以加入“的确”、“真的”之类的副词。

但在日常口语里,为加强语气,人们说话时经常会“无疑而问”,即反问,例如:
小丽不是和小芳关系很好吗?
你知道我是个排球迷,有排球比赛我能错过吗?
在这样的反问句里,“吗”常与“不是、还不、还、没、能(不)、岂、不就是、难道、莫非”等词语连用。

在对外汉语教材中,“不是……吗”,这一反问语气非常强烈的搭配使用很普遍,几乎随处可见。

还有一类问句经常在陈述句后,附上一个是非问或正反问,张斌称之为“附加问[]”。

这类问句目的在于征求对方意见,或是希望对方予以证实。

例如:
张老师,听说在中国,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是吗?
北方人过春节时,常常吃饺子,对吗?
这就等于把车“送”给小偷,不是吗?
总结上文,“吗”是典型的疑问语气词,主要用于是非问句,有时采用反问和附加问的方式出现。

此处不再赘述。

语气词“吗(嘛)”的语气意义
“嘛”是“吗”的变体,但“嘛”用于陈述句、祈使句,能表达丰富的语气意义,如:不满或责备、撒娇或任性、轻松或淡然、赞许、劝慰或鼓励、总结或说明等。

例如:
你在做什么嘛,这点事情都办不好。

不去就不去,在这儿拖拖拉拉的干什么嘛!
我不要呆在家里,我就想出去玩嘛!
原来中国菜做起来也不太难嘛。

不就一顿饭嘛,我来请就是了。

保罗的筷子用得挺不错嘛。

你就硬着头皮试一试嘛,没准儿一吃就上瘾呢。

年轻人嘛,谁不是这样过来的?时间长了自然会有经验。

那是,有压力才有动力嘛。

“吗”和“嘛”二者的区别很明显,“嘛”不表示疑问语气,只能用于陈述句或祈使句,语调是平直的;“吗”常用于疑问句句末,语调是上扬的。

“嘛”可以做句中语气词,而“吗”则不能。

以上是对语气词“吗”的用法和语法意义的简单总结,现在我们来谈谈“吗”在实际课堂上的教学。

我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带着任务主动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一边归纳总结学习、一边完成练习的方式理解语气词的用法规律。

“吗”用于是非问的教学
一、读下面的句子,两人一组讨论一下这些句子怎么回答。

1.请问,你们两位都是日本人吗?
2.我们可以从这条路去动物园吗?
3.他们都工作吗?
4.我们有厨房吗?
5.你吃过中式早餐吗?
6.那里买东西方便吗?
7.男士的洗手间也在这一层吗?
8.请问您找到喜欢的衣服了吗?
9.在中国,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是吗?
10.北方人过春节时,常常吃饺子,对吗?
(学生先读,然后讨论。

如果学生单看汉语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请学生两人一组,尝试用英语一人问一人答。

用英语回答时会得到答案:Yes/No,规律就比较明显了。


二、请问上面的句子有什么共同之处?(请学生回答后再展示)
1.都用“吗”提问;
2.都可以用Yes/No回答;
※附加问题:上面句子里用英语回答的Yes/No在汉语里该怎么说?(请学生说)
答案:是/不是;可以/不可以;好/不好;对/不对;有/没有;
吃过/没吃过;方便/不方便;在/不在;找到/没找到。

三、小结:请总结一下“吗”的用法。

(让学生总结后补充)
1.用于问问题;
2.这些问题可以用“是/不是;可以/不可以;好/不好;对/不对;有/没有;吃过/没吃过;方便/不方便;在/不在;找到/没找到”等回答。

“吗”在反问句式里的教学
一、读下面的句子,找出两组中相类似的两个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1.你不是很想认识赵文华老师吗?
2.有排球比赛我能不看吗?
3.那个女孩子不就是长得漂亮点儿吗?
4.这么晚了,小王还没回家吗?
5.那件事我跟他说了的,难道他忘了吗?
A.你还在做作业吗?
B.他不是刚回家吗?怎么又不在了。

C.爸爸叫我走,我能不走吗?
D.北京的冬天难道不冷吗?
E.他不就是唱歌好听点吗?有什么了不起的。

二、请总结一下“吗”在反问句里常用的搭配。

(不是……吗;能(不)……吗;不就是……吗;还……吗;难道……吗)
三、两人一组,用上面的搭配互相提问。

“嘛”和“吗”的基本区别的教学
一、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想一想“嘛”和“吗”有什么区别?
1.那是,有压力才有动力嘛。

2.你就硬着头皮试一试嘛。

3.你这样做就对了嘛,大家都高兴。

4.没关系,年轻人嘛,不学不聪明!
5.你在做什么嘛,这点事情都办不好。

6.不去就不去,在这儿拖拖拉拉的干什么嘛!
7.我不要呆在家里,我就想出去玩嘛!
8.原来中国菜做起来也不太难嘛。

9.不就一顿饭嘛,我来请就是了。

10.保罗的筷子用得挺不错嘛。

二、请总结一下“吗”和“嘛”的不同。

1.“吗”用来提问。

2.“嘛”用在陈述句里,表达的意思(语气)比较多。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虽然语气词出现最多的是在口语里,本文也是以语气词的口语课教学为出发点,但笔者认为语气词的口语教学没有理由要局限于口头练习而非笔头练习。

相反,作者认为大量的笔头练习是语气词口语教学必须走的途径,一来练习习题都是口语里经常用的句子,二来书面的练习比口头练习会给学习者留下更深的记忆,三来学生可以保存这些练习及其笔记以便复习和查阅。

再说,如此大量的例句只有通过老师的搜集和整理才能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将其拷贝下来作针对性的复习和补漏。

参考文献:
[1]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
[3]张斌,《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陈晨,《发展汉语初级汉语口语(上)》,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5]陈晨,《发展汉语初级汉语口语(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6]周小兵,《阶梯汉语——中级口语(1、2、3、4册)》,华语教学出版社,2006
[7]刘元满、任雪梅、金舒华,《高级汉语口语(1、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