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功率平衡图中T1(Pf+Pw )--ua 是一条斜率越来越大的曲线,原因是什么? 答:高速时,由于滚动阻力系数f 随车速ua 而增大,所以Pf 以更快速率增大,Pw 则是车速Ua 的三次函数2. 汽车负荷率如何定义称为负荷率,以百分数表示。
负荷率通常简称负荷。
负荷率的定义是:某段时间内的平3. 要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变速器选何档?答:变速器应选高档:(变速器档位越多,不但汽车换档平顺,而且使发动机增加了处于经济工况下运行的机会,有利于提高燃油经济性。
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接合高速档时,传动比小,发动机转速低;接合低速档时,传动比大,相应的发动机转速高。
由发动机负荷特性可知,当发动机负荷相同时,一般是转速越低燃油消耗率越小。
) 4. 何为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答:前后车轮同时抱死时前后车轮制动器制动力的关系曲线5. 确定发动机功率的常用方法有那两种?答:最高车速法和比功率法6. 等比级数确定汽车各档传动比的优点答:1)发动机工作范围都相同,加速时便于操纵;2)各挡工作所对应的发动机功率都较大,有利于汽车动力性; 3)便于和副变速器结合,构成更多挡位的变速器。
7. 何为制动效能恒定性?答:汽车制动效能恒定性,即抗热衰退性能,是指汽车告诉行驶或下长坡连续制动时制动效能保持的程度8. 发动机的转速特性指的是什么?答:当油门固定,发动机性能参数随转速变化的规律 9. 汽车动力性评价指标有哪些? 答:最高车速、加速时间、最大坡度 10.不同工况下,受到的阻力有何不同? 答:11.滚动阻力怎么产生,以何种形式作用到车轮上?答: 产生机理:由于轮胎内部摩擦产生弹性轮胎在硬支撑面上行驶时加载变形曲线和卸载曲线不重合会有能量损失,即弹性物质的迟滞损失,这种迟滞损失表现形式为一种阻力偶 表现形式:阻力偶12..我国对汽车燃油经济性常用的评价指标答:一定工况下,百公里燃油消耗量,单位为L/100KM 13.变速器各档传动比按照什么原则分配。
答:按等比级数分配传动比14.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具有固定比值的汽车在不同路面制动时,抱死顺序有何不同?答: 1)当 0φφ< 时,β线位于I 曲线下方,前轮先抱死 2)当 0φφ> 时, β线位于I 曲线上方,后轮先抱死 3)当 0φφ= 时,β线与I 曲线相交,前、后轮同时抱死;4)只要 0φφ≠,要使两轮都不抱死所得到的制动强度总是小于附着系数,即z φ< 。
15.汽车稳态转向特性有那三种类型? 答:不足转向,中性转向和过多转向 17.何为汽车的最高车速?怎么确定最高车速?答:定义:汽车在水平良好路面上汽车能达到的最好行驶车速。
方法:按我国的规定,以1.6公里长的试验路段的最后500米作为最高车速的测试区,共往返四次,取平均值。
18.不足转向的汽车,其前后车轮侧偏角有什么关系 答:后轮胎的侧偏角小于前轮胎的侧偏角 19.子午线轮胎和斜交轮胎那个滚动阻力系数有何差异? 答:子午线轮胎比斜交轮胎的滚动阻力小20%~30% 20.汽车操纵稳定性的最终评价依据是什么? 答:人的主观感觉21.从汽车的使用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汽车的经济性影响因素.答:使用:行驶车速,档位选择,挂车的应用,正确的保养与调整;结构:减少轿车总尺寸和质量,发动机,传动系,汽车外形与轮胎22.增加机械式变速器档位数,对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有何影响?答:动力性:挡位数多,增加了发动机发挥最大功率附近高功率的机会,提高了汽车的加速和爬坡能力。
燃油经济性:挡位数多,增加了发动机在低燃油消耗率转速区工作的可能性,降低了油耗。
23.车轮的气压越大,则刚度越大,迟滞损失越小,滚动阻力小,动力性越好对吗?。
答:不对24.鼓式制动器特点;盘式制动器特点答:鼓式制动器结构简单、刚性好,并且质量轻,操纵力低,有良好的防污染和防潮能力,这些都是优点,鼓式制动器的缺点也很多,比如制动性能衰减现象,散热 能力差,水衰退和热衰退严重,制动时粉尘大等。
;盘式制动器散热快、重量轻、构造简单、调整方便。
特别是高负载时耐高温性能好,制动效果稳定,而且不怕泥水侵袭 25.何为地面制动力答:地面制动力由制动力矩所引起的、地面作用在车轮上的切向力 26.何为制动器制动力。
答:制动器制动力在轮胎周缘克服制动器摩擦力矩所需的切向力 27.充气轮胎弹性车轮的“弹性迟滞损失”答:轮胎在加载变形时所消耗的能量在卸载恢复时不能完全收回,一部分能量消耗在轮胎内部摩擦损失上,产生热量,这种损失称为轮胎的迟滞损失。
28.何为汽车的后备功率、负荷率?答:发动机功率与滚动阻力和空气阻力消耗的发动机功率的差值是后备功率e f w T1()P P P η-+29.理想的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答:I 曲线:在各种附着系数的路面上制动时,要使前、后车轮同时抱死,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应满足的关系曲线 30.制动效率答:车轮将要抱死时的制动强度与被利用的附着系数之比。
31.轮胎侧偏角答:轮胎接地印迹中心的位移方向与X轴的夹角32. 何为汽车的“动力因数”答:汽车牵引性能的主要指标。
是剩余牵引力(总牵引力减空气阻力)和汽车总重之比。
此值越大,汽车的加速、爬坡和克服道路阻力的能力越大。
t wF F DG-=34. 何为“f”线组;“r”线组答:f线组后轮没有抱死、前轮抱死时,前、后轮地面制动力FXb1、FXb2间的关系曲线。
;r线组前轮没有抱死而后轮抱死时的前后地面制动力关系曲线35. 何为临界减速度答:同步附着系数所对应的制动减速度36、制动器效能答:是指汽车迅速降低车速直至停车的能力37、制动器热衰退现象答:制动器温度上升后,摩擦力矩常会有显著下降,这种现象就叫做热衰退现象40、超调量答:最大横摆角速度与稳态横摆角速度之间的百分比,表示执行指令误差的大小41、特征车速答:不足转向汽车汽车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达到最大值时的车速Uah42. 静态储备系数答:中性转向点至前轴a`和汽车质心至前轴距离a之差(a`-a)与轴距L之比值43、汽车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
答:两轴汽车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值一般为固定的常数。
通常用前制动器制动力对汽车总制动器制动力之比来表明分配比例,即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
44.后轮驱动汽车在不同工况下受到的力和力偶矩有哪些?答:45.同步附着系数的概念答:实际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线和理想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线交点处的附着系数(Fμ1、Fμ2具有固定比值的汽车,使前、后车轮同时抱死的路面附着系数称为同步附着系数) 46.直接档最大动力因数 答:47.稳定性因数。
答:K=m/L.L(a/k 2-b/k 1)48.结合汽车I 曲线和β线,解释为什么汽车空车制动失去稳定性的机率比满载制动要高?答:因为质量m 不同,空载时的汽车质量m 小于满载时的汽车质量m ,由I 线组和β线组分析,也即满载时的K 值更大,操纵稳定性更高49.简述汽车的驱动-附着条件是什么?是不是汽车的驱动力越大越好?为什么?答:汽车行驶的驱动和附着条件是附着力大于或等于驱动力;驱动力大于或等于行驶总阻力 不是 因为,车轮力矩与转速的乘积,与发动机功率成正比。
而发动机功率是有限的,如果车轮力矩大,则转速小,车速慢的。
50.什么是轮胎的侧偏现象?答:当车轮有侧向弹性时,即使FY 没有达到侧向附着极限,车轮行驶方向也将偏离车轮平面的方向。
51. “汽车开得越快,行驶时间越短,平均车速越高,就越省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52、为什么变速器各档传动比要按等比级数原则分配?但为什么实际上很多汽车各档传动比又不是严格按等比级数设计的?答:1)发动机工作范围都相同,加速时便于操纵;2)各挡工作所对应的发动机功率都较大,有利于汽车动力性;3)便于和副变速器结合,构成更多挡位的变速器。
2.考虑到各档利用率差别很大,主要用较高档位行驶 53、选择发动机功率的两种主要方法是什么?写出必要的公式1.最高车速法:3D e amax a max T 1360076140C A GfP u u η⎛⎫=+⎪⎝⎭2.比功率法: 3D amaxamax TT 3.676.14C A fgu u ηm η=+54. 汽车最大驱动力及速度计算 答:55. 极限最大爬坡度及极限最大加速度计算1max max max cos sin αα=+D fmax arcsin1α=+0i =d ()d u gD f t δ=- 56. 根据已知条件,汽车在制动下坡,减速下坡,加速上坡时,整车受力分析,地面作用在此车前后轮上的法向反力如何计算。
答:57.制动工况下前后轮的法向反力计算()1g Z F G b zh L =+ ()2g Z F G a zh =-d d =uzg t58.前后轴利用附着系数计算()b1f 1g 1X Z F zF b zh Lβφ==+ m a xgϕβϕ=-b z L h()()b2r 2g 11X Z z F F a zh Lβφ-==- m a x g (1)ϕβϕ=-+a z L h 59.前后轴制动效率计算时φφ< ff fg z b L Eh L φβφ==-0时φφ>()r r r g 1z a E h Lφβφ==-+60.同步附着系数计算0gL βbh φ-=61.根据已知条件,制动过程的最大减速度如何计算;制动距离如何计算。
bmax b ϕ=a g22a02a0bmax13.6225.92u s u a ττ''⎛⎫'=++ ⎪⎝⎭62.二自由度平顺性计算。
()()()()()222121111212t 100m zC z z K z z m zC z z K z z K z q ⎫+-+-=⎪⎬+-+-+-=⎪⎭0ω=t ω=()2221、2t 012ωωω=+ 22100122001z z ωωω⎛⎫-= ⎪⎝⎭ 22100222002z z ωω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