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传》心得体会
黄家宁
曾国藩(1811-1871),字伯涵,号涤生。
咸丰二年(1852)在家守孝,奉命命招募团勇,编练湘军。
两年后,湘军已有陆军十五营、水师十营,共一万七千余人。
此后湘军出省作战,成为太平军的劲敌。
曾国潘领受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头衔,奉命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是近代军阀的鼻祖。
近日读了《曾国藩传》,被曾国藩的坚韧、顽强、耐心、战斗、合作、分工、策略、沟通、危机意识、适应能力等折服。
得几点体会。
一:卧薪尝胆
曾国藩不会为了所谓的尊严,在自己弱小时攻击比自己强大的东西。
解读:若过早地将自己的底牌亮出去,往往容易在以后的交战中招致失败。
羽翼未丰时,更不可四处张扬。
《易经》乾卦中的“潜龙在渊”亦告诉世人,君子要待时而动,要善于保存自己,切勿轻举妄动。
案例:初创湘军时,朝廷屡次下旨征调,但曾国藩
都婉拒。
二:自知之明
解读:自知之明,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是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的意思。
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地对待他人,从而立足于社会,建功立业。
故古人提倡:人贵有自知之明。
案例:曾国藩在攻下江宁之后,没有造反,反而裁军。
三:知己知彼
解读:知己知彼,出自《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是指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泛指如果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的话,根本就不用担心会失败。
案例:文人曾国藩能取得与太平天国较量的最终胜利。
四:愈挫愈勇
解读: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案例:曾国藩在一生中遭遇过什么样的挫折,他靠
什么愈挫愈勇?
曾国藩的一生,其实充满了挫折。
参加7次科举才中进士;当官后差点被皇帝砍了脑袋;太平天国时,每次亲自率军都吞下败仗。
他甚至投江自杀了好几次。
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让这么多后人佩服呢?
因为,曾国藩即使遇到了无数的挫折失败,但每次最后还是选择了屡败屡战。
追根溯源,曾国藩愈挫愈勇的品格,源自于其父亲曾麟书的身教。
这启示后人:即使是最坏的环境,你都有机会使之变好。
五:授之以渔
解读:《老子》里有这样一句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意思是说,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捕鱼的方法。
更深层的理解是,要传授谋生手段给别人,更要传授做人和处世的道理。
案例:曾氏家族后来长盛不衰,每一代都有杰出的人才出现,曾国藩是如何治家和教育儿女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者,没有不希望儿女过得比自己好的,也都想给儿女们留下些什么。
有的留钱,有的留权,有的留名。
曾国藩是一个十分有远见的人,他认为做父母的,要想让儿女真正有出息,就不应该给儿女留下太多的金钱物质。
他说:
儿子如果有出息,那么不靠我的宦囊,也能自己挣饭吃;儿子如果没有出息,那么多积一钱,他就会多造一孽,以后淫佚作恶,一定会大大玷污我家的名声。
所以我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也决不肯留银钱给后人。
他在给弟弟们的信中说:做官的人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们自己明白不能依靠长辈,一天不勤劳就会有饥寒之患,这样子弟们就会渐渐勤劳,知道要想办法自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