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


必修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必修4 必修5
合计
中国古代诗 选修 歌散文欣赏
3
30
3
18
⑴必修1~5册: 22首古诗、17篇文言,时间只用1.25学年; 前一套教材: 44首古诗、33篇古文,用3学年。
⑵比以前的古诗、古文教学有什么区别? 侧重‚欣赏‛,当然,在理解语言(文言词 语和句式)的基础上,以前者为教学重点(并非时 间安排最多)。 ‚文言词语和句式‛(必修5的‚梳理探究‛) ——必修的总结,选修的基础


2分:⑴本诗用拟人手法,诗人应用借景抒情, (1分)江上的燕子因为茅斋很低就飞来停在 上面,琴和书内都有了泥点则引来飞虫。(1 分) 1分:采用了联想、寓情于情的手法,描写了 低矮茅房、燕子、泥点、飞虫,(1分)好比 世间污浊的人和事,影响着独居草堂的诗人, 起到了耐人寻味、意境深远的作用。 0分:作者住在草堂时,看到燕子经常飞来, 并衔着泥污,表达了作者看到官场的贪污而远 离,抒发作者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
1.克服文言教学的两个难题。 ⑴“生之学”与“师之教” ‚第二外语‛; ‚字字落实‛‚串讲直译‛的尴尬、无奈。 古文久远难懂与学生投入时间不足的矛盾。 ⑵“言教”与“文教” 唯‚言‛独尊——肢解成语言碎片 以内容为主——空泛
“文”“言”相生相融(程永超) ⑴解读文言文本:因言释文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邹忌修八尺有余‛ ‚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三国 志·诸葛亮传》) ⑵阐释文言作品:因文悟言 《陈情表》“无一不委婉动人,固是至性 至情之文。而通体局势浑成,步骤安详,更极 尽结构之妙。读者须细玩其词旨,方不辜负作 者苦心,而得此文之益。‛(清代余诚)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从形与神关系,体会散文的逻辑性 和抒情性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把握小品文的生动情趣、灵活多样 的特征
⑵灵活地使用两篇知识短文: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文学史的脉络,可在教学前、教学 中、教学后,反复穿插使用。
⑶用好教材,吃透单元的组织结构
⑹适当补充高考古诗鉴赏、古文阅读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 (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题规范:①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白描、 工笔细描、拟人、动静结合、侧面烘托等;② 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③分析该手法所达 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如燕子的活泼可爱、充 满情趣、自然和谐;生活艰苦、环境恶劣等; ④指出诗中所蕴涵的诗人情感,如闲适、愉悦、 乐观(郁闷、烦恼、凄苦)等。 考生答案存在的问题是或不完整,或不具体; 其原因在于他们头脑中对这道题的答题要求、 答案内容不明确,或者对“怎样答题”的意识 不够强烈、鲜明。

4分:⑴本诗的表现手法是寓情于景(1分), 先写茅斋低小,但燕子却经常到来,再写看书 时,飞虫进来打着人(1分),把自己对茅斋 的喜爱之情寄托在燕子、飞虫等意象中,充分 体现了茅斋虽小但乐趣无穷。(2分) 3分:⑴用借景抒情(1分)的手法,先点出茅 斋低小引来燕子,(1分)体现当时作者不得 志,生活环境简单困苦。(1分)琴书体现作 者不得志,但未被打倒,还有琴书做伴,全诗 以燕子来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悲伤之情。
2.重视诵读和背诵。 ‚读‛课文,学生在课堂里大致有齐读、 默读、散读、诵读之分。 教师首先应当敢于、善于范读或领读。不 管普通话说得如何,教师都应该精心地准备, 沉浸其中,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用丰富的声 音去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创造一个 氛围,做出一个示范,直接影响、熏陶学生。 教师可以有时运用录音,然而不能依赖录音。 站在学生面前的活生生的‚人‛——老师感情 充沛的诵读,其效果不亚于演员的录音。
教师再示范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
方法指导
示范\过渡
//
学生尝试
自主赏析课后:探究·讨论
相关链接
比较、引申、参见 教师要补充适当的背景材料、评论文章给学生。
‚把握好纲,突出重点,以点带面‛
第1单元教参“教学建议”:
指导学生诵读;指导学生过语言关(积累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永恒的主题‛, 欣赏的基础); 指导学生统观全诗(综合还原); 指导学生在古诗客观内涵的制约下“见仁 见智”。 《两小儿辩日》文末:‚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⑷温习相关课文(文艺评论)
必修5:《咬文嚼字》《说‚木叶‛》
《谈中国诗》
介绍这类文章、书刊给学生课外阅读。
⑸相机补充高考有关知识
文学知识与鉴赏能力有关系吗?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
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普通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清楚地阐释了文学知识(包括 文体知识、表现手法和背景材料)与鉴赏能力的关系, 即理性知识指向‚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②教学《长恨歌》:诵读;利用页下注解初读,过 语言关;阅读文后赏析文字,进一步质疑、探究;教师 提供材料(或者网页),拓展学生视野,紧扣单元学习 重点进行必要的点拨、总结。 ③进行自主赏析:或以教师讲析、示范为主,或以 学生自学、讨论为主,四首诗教学形式变化——过语言 关是基础、前提,务必抓好诵读、背诵;忌架空分析, 忌‚贴标签‛。 ④学生课外学习‚推荐作品‛,完成古诗鉴赏(或 一词、或一句、或一联、或一首,或几首比较)的小文 章(诗评、读后感、古诗新读)。教师补充作业:与本 单元教学重点相关的高考古诗鉴赏试题。
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万世功‛的
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 胧中归去!
⑺课时安排 每单元6节,6单元36节(9周)。 教学环节: 注重感悟(诵读) 展开想象(补充、扩展、联系、对比) 深入体验(情感反应,感受人物的
喜怒哀乐)
力求领悟(理智认识,出乎其外)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 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 归船雨打篷。 [注] ① 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
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 西山:在湖北鄂州 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 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 分析。
3.唤起、保护、强化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此乃古诗文学习之根本
4.教师接受挑战:
古诗鉴赏知识、古代文论及其鉴赏能力 《诗词例话》(周振甫) 《唐诗画谱》(明·黄凤池) 《诗词读写丛话》(张中行) 《诗论》(朱光潜) 《唐诗综论》(林庚)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欣赏》(贾文昭 《名作细读》(孙绍振) 《名作重读》(钱理群)
古诗:重欣赏、鉴赏 古文:重语言疏通,内容理解
顾后——
高考:古代诗文阅读 理解 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8个) 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⑷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 ⑴筛选文中的信息 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落实措施: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的知识,给每一位
同学的答案打分,并说出理由(得分点\失分点)。每位
同学再根据小组的评议修改,使自己的答案升格。
老师的话: 让学生学会在各种训练中注重反思,寻求增分点,
这是我们提高分数的有效策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白描、工笔细 描、拟人、动静结合、侧面烘托等,给1分; 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1分; 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如燕子 的活泼可爱、充满情趣、自然和谐;生活艰苦、 环境恶劣等,2分; 指出诗中所蕴涵的诗人情感,如闲适、愉悦、 乐观;郁闷、烦恼、凄苦等,2分。 答出两种手法以上,取其答得较好的一种给分。 要点完整,可得满分;但错别字较多,有明显 语病的,扣1分。
“词”的知识(词牌、长短句、节奏、韵律等)。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衬托、对比,白 描、写意,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先抑后扬,以
小见大,借古讽今,联想、想象、象征;直接抒情、间
接抒情,等等),古诗词的修辞手法,古诗词的语言风
格,古诗词的个人风格„„这些知识、术语可以结合在
具体的古诗词阅读中,适当向学生传授,目的是帮助、 促进学生理解文本。
鉴赏评价(主要针对古诗)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⑴诗歌的形象 ①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⑵诗歌的语言(理解B级,赏析E级) ①语法角度 ②修辞角度(炼字\修辞手法\语言风格) ⑶表达技巧
⑴依托教材 明确各单元教学重点
古诗:
第1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探究诗旨(重点)
第2单元 臵身诗境,缘景明情
——把握诗境(重点)
第3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体会诗韵
古代散文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理解散文的艺术形象(重点)
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风物 人物传记类散文——人物 说理类散文——事实论据、故事 叙事类散文——事件 抒情类散文——情感
第一单元
①学习“赏析指导”,学生先自学,概括要点, 质疑问难;然后,教师答疑,结合作品讲解。 以意逆志:以读者之‚意‛去‚逆‛(解读)作 家作品之‚志‛;捕捉‚意象‛,调动自己的主观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