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思考题2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思考题2

1.简述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 过和浸淫之意。
(一)风邪 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邪 性质和致病特点:风为阳邪, 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 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二)寒邪 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邪性 质和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三)湿邪 自然界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邪性质和 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 趋下,易袭阴位。 (四) 暑邪 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称为“暑 邪”。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炎热引起阳热症;升散上犯头目,上扰心神, 腠理开泄,伤津耗气;多夹湿即湿暑夹杂症。
“气有余便是火”,指出了火邪是由于气的过盛有余而产生的。这里的 “气”,含义广泛,包括了多种致病因素,大致有以下三类:①指外感邪气作 用于机体后,体内精气与外来邪气斗争而表现出一种亢奋的病理变化。鉴于 体质及医护的不同情况,风寒暑湿燥火等邪均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产生 火的种种表现。②指情志的过度刺激,引起机体气机紊乱,造成气机郁结, 气郁久则从阳而化热,因之火热内生。③阳气过盛化火。人身之阳气在正常情
5.痰饮、瘀血分别是如何形成的?分别有何致病特点?
①痰饮多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使肺、脾、肾、肝、三焦及膀胱等
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成。②其致病特点主要 有: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易 扰乱神明;多见滑腻舌苔。
6.怎样理解“气有余便是火”?
2.如何理解“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性善行而数变”是指病位游走不定,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 定;病状变化多端,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3.火热邪气与暑邪在性质和致病特点上有何不同?
火热邪气与暑邪虽同属阳邪,皆具有耗气伤津的致病特点,但二者仍存 在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之气 所化,有明显的季节性,独见于夏季。而且暑纯属外邪,而无内暑;火热虽 旺于夏季,但无明显的季节性,火热为病有内外之分,一般多以温热为外感 病因,火则多指内生,内生常因体内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形成。②暑在致病时, 往往兼挟湿邪为患,即暑多挟湿;火热致病常易生风动血和易致痈肿,又因 火与心相应,致病时,常见有扰动心神而出现神志异常的症状。
况下,对机体脏腑组织有温煦、生化之作用。但在病理情况下,若阳气过亢,机能亢奋, 必产生火热之象。如心火亢盛、肝胆火旺,胃火炎炽等。且阳气亢奋,必耗阴液,阴液 大伤,阴虚阳亢,则又引起虚热内生。总之,以上的病理之火均由“气”的有余而致。 故称之谓“气有余便是火”。
(五) 燥邪 凡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燥性干涩,易伤 津液,主要病症有皮肤干涩,甚则皲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毛发不荣, 小便短少,大便秘结。燥邪易伤肺阴,主要病症有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痰 中带血。 (六)火邪 凡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热邪“。火邪性质:火 热为阳邪,其性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邪易致疮痈。
4.寒邪和湿邪在致病特点上有何异同?
①相同点:寒邪和湿邪同属阴邪,侵袭人体后.都具有损伤阳气的特点。 ②不同点为:A.寒邪致病直接损伤机体阳气。寒为阴盛表现,能使机体的温 湿邪伤阳,多因阻遏脏腑经络的气机升降,尤易困阻脾胃,损伤 脾阳,脾运失职,水湿内停,出现胸脘痞闷、腹部胀满、大便溏泄等症。B. 寒性凝滞收引而主痛。寒邪伤人,易使气血凝结阻滞于经脉,导致筋脉、经 络、腠理、毛窍的收缩闭塞,阳气不得布散,而出现恶寒、无汗、肢体屈伸 不利、脉紧等症。又寒凝气收,血脉拘急,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受 寒常有头身肢体关节疼痛之症;湿性重着,湿邪犯人,常见头沉如裹、周身 困重、四肢酸沉、关节重着等。C.两邪在致病中,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在形态 上不同。寒邪伤阳,使阳气的气化温煦功能减退,故分泌物和排泄物清彻寒 冷,如鼻流清涕、呕吐清水、咳吐稀痰、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湿性粘滞 秽浊,故分泌物和排泄物是秽浊不清或排泄不爽,如小便浑浊涩滞、大便粘 滞不爽、带下黄白秽臭等。又湿性趋下,易袭人体下部,出现下肢水肿、带 下、下利等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