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构造地质学课件7
纵向构造置换示意图
2。单剪变形场中的面状构造置换
• 非共轴递进变形 • 1)顺层剪切和‘顺层’面理的发育 • 2)不均匀剪切造成的褶叠层和‘顺层’的 轴面面理 • 3)强岩层的香肠化 • 4)强岩层的片内无根褶皱
李各庄大理岩中的顺层韧性剪切带
3 。纵向和横向构造置换的比较
纵向构造置换
构造体制 形成机制 面理产状特征 与原生层理关系 收缩构造 纵弯褶皱和压扁 陡倾面理带 切层的轴面面理,在紧 闭褶皱两翼两者平行 对原生层理的改造 新生成层构造破坏原有 层序 对岩层厚度的改造 岩层水平缩短,垂向加 厚,垂直劈理测量的视 厚度极大地增大,相似 的岩性组合多次重复
• 1)问题的提出 • 压溶作用的机制: • 为什么浅色矿物易溶,而层状硅酸盐和炭 质残留?
泥灰岩间隔劈理中的泥质富集(金石滩)
变质分异作用的机制?
为什么浅色矿物与暗色矿物会分别富集成条 带? 1.包体或团块的变形; 2.局部融熔形成的条带状混合岩; 3.矿物分别集中。
暗色包体在韧性剪切带中变形成暗色条带
三、纵向和横向构造置换
• 1。 纵弯褶皱过程中的面状构造置换 • 共轴递进变形 • Coaxial progressive deformation
纵 向 构 造 置 换 模 式
• 1)在紧闭褶皱翼部,强岩层与λ3夹角大。 岩层一直处于顺层拉伸状态。 • 形成从斜列到平行的香肠构造或透镜体, 逐渐旋转到与轴面劈理平行。 • 2)在褶皱转折端,强岩层与λ3夹角很小, 岩层一直处于顺层挤压状态。形成对称 的M型小褶皱, • 随着变形量的逐渐增加,M型褶皱的波 幅越来越大,褶皱越来越紧闭,新生轴 面面理也越来越发育,并透入全部岩层。 • 强岩层在翼部被拉断,形成对称的无根 褶皱或并列的透镜体。
横向构造置换
伸展构造 近水平分层剪切 缓倾面理带 总体近顺层面理,为顺层 掩卧褶皱的轴面面理 新生成层构造局部使原生 层序多次重复,但原有大 套层序基本不变。 岩层厚度总体减薄,单层 厚度变化可很大,在水平 方向上可局部增大
4。 对顺层面理成因的几种不同的认识
埋深变质作用 大型平卧褶皱的轴面面理 大型缓倾逆冲型韧性剪切带 与伸展构造有关的顺层剪切
• 带状褶劈理Zonal crenulation cleavage • 分隔性褶劈理Discrete crenulation cleavage • 分异条带layering
• S3对S2面理的置换过程:
李伍片岩的多期片理
S2和石英脉褶皱的轴面片理S3
片内褶皱与轴面片理
S0 S1S2和S3的关系
5。 面理置换的识别 标志层的分布 透镜体的分布 无根勾状褶皱 转折端的层理与面理的关系
旬阳泥盆系大理岩中的构造置换
旬阳泥盆系大理岩中的构造置换
旬阳泥盆系大理岩中的构造置换
条带状斜长角闪岩和长英质糜棱岩(桐柏山)
黄、绿色条带状板岩的构造置换(金寨)
(黄 金、 寨绿 )色 条 带 状 板 岩 的 构 造 置 换
恒山片麻岩中的角闪岩透镜体和条带
2)剪溶作用的基本假设
剪切作用引起矿物的晶格位 错密度增加,应变能的积 累,导致质点活动能量增 加,使其扩散速率增加, 而易发生迁移; 易发生滑移的矿物经滑移而 保持稳定, 解释了不同矿物的溶解行为
浅色矿物(石英、方解 石)在递进剪切带被 溶出,在递进伸缩变 形域富集,是变斑晶 的主要生长区; 层状硅酸盐和炭质在剪 切作用下是稳定的, 在剪切带相对富集, 形成深浅相间的条带。
换黄 (、 金绿 寨色 )条 勾带 状状 片板 内岩 无的 根构 褶造 皱置
四、构造置换的物理化学过程
• 1。变形分解作用 • Deformation partitioning and porphyroblast rotation in metamorphic rocks:a radical reinterpretation(Bell ,1985) • 岩石在递进变形过程中,由于地质体结构 的不均一性(原生的或次生的)导致应变 的不均一性,因此岩石的变形可分解成递 进剪切变形和递进伸缩变形。
• 不论总体是纯剪或单剪(共轴还是非共 轴),一个不均一的地质体的变形总可 以分解为四种变形: • 1)无变形 • 2)以递进伸缩变形为主,形成裂隙,有 利于同构造结晶沉淀 • 3)递进伸缩加递进剪切 • 4) 递进剪切为主,使不稳定矿物被溶解 带出
• 共轴递进变形下总体为非均匀压扁作用 的变形分解模型
3)变薄的褶皱翼的硬岩层明 显香肠化。新生面理逐渐 透入整个褶皱岩层。寄生 褶皱向片内无根褶皱过渡。 原生岩层已丧失连续完整 性 4)片内褶皱被进一步压扁, 或成平行片理的压扁透镜 体。 S0完全被S1所置换。 强岩层的残余透镜体与基 质的岩性界面(假S0 )与 新生面理S1平行。
二 种 类 型 的 岩 性 界 面
高级构造地质学 第七章
构造置换 Structural transposition (主要参考:傅昭仁,蔡学林。 1996 , 变质岩区构造地质学)
一、引言
1。定义:构造置换是岩石的一种构造在经 过递进变形过程后,被另一种构造所代 替的现象。最常见的是面状构造的置换。 不仅可将原有的平行层理构造转换到 与褶皱轴面或韧性剪切带相平行的位置; 而且可将原来块状的岩石经变形分解作 用成为具有新生面理的层状岩石。 2。研究意义:对构造置换作用的认识在变 质岩区构造研究的重要性。变形面的性 质:S0、S1、S2…
4.关于褶劈理的成因
Crenulation cleavage 1) 褶劈理的构造意义: 两种解释 应变滑劈理或滑劈理, ∥剪切面。 褶皱的轴面劈理,∥压 扁面(AB)
褶劈理类型
带状褶劈理 分隔褶劈理
2)选择性压溶在褶劈理形成中的作用。 变质条带的成因
七、多期面理置换的一般特征
• S2对S1面理的一般置换过程: • S1面理透入性的连续劈理:板理或片理 • S2面理:褶劈理
S0 S1和S2的关系
云母石英片岩中S2和S3的关系
褶劈(片)理S3与S2
小结
• 构造置换作用的认识在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的重要性。 • 变形面的性质:S0、S1、S2… • 构造置换作用的识别标志 • 构造置换作用的机制
劈理面的形态和错开
2)压溶作用说
• 劈理分布型式与有限应变型式的一致性, 劈理面∥XY面;
劈理面上没有滑动痕迹; 劈理两边标志物不相对应; 劈理中富集难溶矿物。
压溶与剪切的不同结果
3.关于板劈理的成因
• 1) 矿物的定向排列是 由塑性流动所形成的 (流劈理) • 2)流劈理形成的 March模式:机械旋 转 • 3)重结晶作用 • 4) 域构造的成因, 压溶作用的构造意义
共 轭 脆 性 剪 切 带 模 式
共 轭 韧 性 剪 切 带 模 式
花 岗 岩 中 的 韧 性 剪 切 带
Shear zones in an alpinised Hercynian granite
(Ramsay and Allison,1979)
• 非共轴递进变形下引 起的变形分解模型
剪切带的末端的应变型式
剪切带的扩展与联合
北京西山下寒武统豹皮灰岩中的变形分解, 变形成纹带白云质灰岩(碳酸盐糜棱岩)中 残留透镜状原岩
条 带 状 、 纹 带 状 碳 酸 盐 糜 棱 岩
中条山 辉长岩变为片麻状斜长角闪岩
辉长岩变形分解为绿片岩(中条山)
2. 剪溶作用 shear Controlled dissolution
五、劈理的成因机制
1 劈理的域构造: 劈理域(薄膜域)由层状 硅酸盐或不溶残余富集 成的平行或交织状的薄 带或薄膜。矿物具定向 组构。 微劈石域(透镜域)夹于 劈理域间的透镜状或平 板状岩片,原岩的矿物 成分和组构基(破劈 理) 标志纹层被错开 错开方向的规律性 层间劈理的剪切模式 存在问题:
板岩的构造置换(威尔士)
板岩中的构造置换
北 京 置西 换山 无鲕 根状 勾灰 状岩 褶中 皱的 构 造
大理岩中片理对层理的置换,中条山
中条山透辉石大理岩中的构造置换
二、面状构造的置换
• Turner和Weiss(1963,变质构造岩的构造分 析)的经典模式
层理被面理的置换
1)层理(S0)发生相似褶 皱,小褶皱的包络面代 表层理的总方位 2)褶皱的不对称性加强, 陡翼变薄,弱岩层轴面 劈理化,新生面理(S1) 局部置换原生面理。
• 3)在褶皱翼部向转折端过渡区段。岩层先 被压缩,强岩层形成不对称的S或Z型的小 褶皱,弱岩层发育劈理。 • 随着递进的缩短,岩层总体被动旋转,使 褶皱的包络面与λ3夹角增大,岩层总体受 到顺层的伸展,褶皱被去褶皱或香肠化, 形成不对称的无根勾状褶皱或片内褶皱。 强岩层透镜体化可形成斜列的透镜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