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2018年全国卷I高考历史试卷的几点分析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2018年全国卷I高考历史试卷的几点分析

2019高考历史复习:2018年全国卷I文综高考历史试题的几点分析一、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历史学科本身的知识、素养、能力和方法的特质要求,使试卷试题保持了历史学科一贯坚持的严谨稳定,2018年高考的历史试题的突出特点是政治性、思想性和导向性。

立意明确,选材典型,设问得当,遵循新的评价体系要求,注重主干知识、必备知识的考查,历史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

试卷新鲜,但着实难度比之往年,降了不少。

1. 紧扣热点。

第33题考察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与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热点相关;41题考察中国古代地方自治,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基层民主自治等热点相关。

2. 避免偏题、难题、怪题。

试卷考察整体较为容易,主要考查主干知识,避免偏题、难题、怪题,如第26题和第27题分别考查宋代手工业发展和明代的中外贸易,第32题考查人文主义起源,第34题考查工业革命等知识。

3. 考查历史核心素养及史观。

第30题考查建国初期我党的外交状况,第35题考查1945-1970年,考查20世纪60、70年代不结盟运动。

这些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但也出现了时间考察的明显位移,如第33题的1847年,则考查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前一年。

第42题虽为开放型题目,考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中早期殖民扩张,延续考察近代化史观。

二、试卷结构(必做题)必做题部分分值共85分。

1、通史角度:中国史:57分左右(上升),世界史:28分左右;世界史的比重略有减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基本保持“三分天下”的格局;2、模块角度: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必修3比例大幅度下降,必修1比例激增,三个模块比例失衡。

42题按政治、经济、文化各占4分计算。

3、:试卷整体结构比较平衡,选择题继续保持着以往不变的时空排列顺序。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比例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稳健”是高考命题的一贯风格,高考不讲求覆盖,突出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考查方向始终如一。

如:诸子百家、古代手工业、藩镇割据、郑和下西洋、甲午战争、中共成立、中共外交、村民自治、一五计划、雅典民主、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三世界崛起等。

试题涵盖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如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甲午战争、人文精神、第三世界、农村基层民主。

4、创新之处:第34题增加了对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

第41题以乡约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宋代至今天乡村治理的特点,试题设问也由去年的两问变为三问。

第42题的选材上以历史学科少有的文学作品入题,而且设问要求考生提取小说的故事情节并加以历史分析,命题出人意料。

三、命题原则和趋势1.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第24题的《墨子》“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第30题的解放前夕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第31题的1953年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第33题正义者同盟改名共产主义者同盟说明该组织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第46题选做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二战性质认识的比较分析。

以上试题精心选取素材,构建试题情境,引导考生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利于引导今后学生加大对人民智慧、马克思主义史、中共党史的学习与思考。

2.激励考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中学落实党和国家对历史教育的要求29(2018全国Ⅰ卷).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该题以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论争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考查了考生对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

3、以问题为导向,对知识与能力,理论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分层、综合、有效的考查,引导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28(2018全国Ⅰ卷)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此题以甲午战争期间各方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到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掌握主动权,快速反应、沉着应对。

高考41题能力立意向度明晰,设问立意趋高,融入核心素养要素,呈现强调..唯物史观导向的命题.........特点,以我国或世界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现实主题为切入点,以历史视角拓展或深化对该主题的理解认知,形成热点问题冷思考的思维加工,体现了古今贯通(纵向)或中外关联(横向)的形式,设问类型分为“概括类”、“比较类”和“说明类”等类型。

2018年命题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的背景下设计命题的,实现了古代、近代、现代三段历史中关于乡村治理的历史节点贯通与关联,蕴含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现代文明进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三大热点。

4、以材料形式的多样性考查思辨的灵活性。

继续充分利用非纯文字材料的多样性命题,以考查学生是否拥有面对多种类型材料的观察、发现、分析、思辨能力。

25题对表格分类材料的角度分析;27题对历史图像的解读;30题对历史漫画的理解;35题对四个饼状图的探究。

41题以小说分析隆重登场。

5、重视学术,关注研究前沿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B.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以安史之乱以后藩镇的类别告诉学生一个与教材完全不一样的“藩镇割据”:一方面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了社会的动荡、政局的不稳,是唐朝后期日益衰败的重要原因,最终使唐朝走向灭亡。

但各藩镇的存在却又能有效地防止边疆民族的骚乱和各地农民的暴动,同时它们之间的相互牵制又有力地避免了藩镇的骄横和对中央政权的威胁,这都有利于维护和延续唐朝的统治。

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30题英、法、美的外交“试探”也告诉学生并非一开始西方列强就想孤立、封锁、包围新中国,中国的“一边倒”政策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的,这有助于改变学生的惯性思维。

34题也告诉学生,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对英国工业革命发源地的原因分析,也逐渐地从经济技术因素,延伸到政治因素和自然条件等,这说明研究历史应该多视角、宽领域、全方位。

这些知识几乎巅覆了学生的认知!这是史学研究的成果,也是对历史事件逆向思维的必然结果。

这是史学发展的要求、知识更新的需要、教材滞后的必然趋势。

这些做法都体现了学术研究融入高考试题的意识和努力。

6、意料之外的选择题角度的变化选择题的问题角度变的匾乏和失衡了一些。

往年12道选择题是由原因、结果、本真、变化四分天下,而今年在原因分析方面的试题明显偏少,变化有所减少,而关于历史本真的理解上偏多。

学习考试说明,解密高考试题,培养学科素养——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高考试题解读(一)(一)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1.(2017·全国卷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A[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受封对象与周王之间的关系来分析.A.从材料可知,分封出去的都是皇室宗亲,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西周分封制刚开始实行的是军事据点制度,也就是说派遣一部分周王室的政治力量到地方上去封邦建国,然后逐渐与当地人民进行融合,取得对地方的统治权,巩固西周对地方的统治,这必然就加强了周部落与周边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巩固了西周对地方的控制.B.分封制主要是地方官制,不可能加强君主专制的权力,另外,西周时期,没有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权力在当时不是非常突出,西周主要强调以德治国.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分封制地方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西周王朝就是不能够直接操控地方,所以实行分封,选项表述是错误的.D.材料主要体现的,西周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侧重周王室内部的权力传承关系,材料也没有直接涉及到贵族世袭特权的存在.真正从根本上保证贵族世袭特权的制度是宗法制,而不是分封制.故选A.]2.(2014·全国卷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C[“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选C项。

](二)立足史料实证——创新情境灵活考3.(2018·全国卷Ⅱ·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了夏桀,创立了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的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的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A[商汤见人所设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乃去其三面”,显示了他的仁德之心,他从而得到诸侯拥护,并最终取得天下。

《史记》中的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故A项正确。

农业生产是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而非生态保护,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统治者治国理念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故D项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