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办公楼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xxxxxxxxx目录一、针对条文 (3)二、工程概况 (3)三、设计依据 (4)3.1本工程所遵循的国家及地方规范、规程和标准 (4)3.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4)四、结构设计主要技术指标 (5)4.1结构设计标准 (5)4.2抗震设防有关参数 (5)五、主要荷载(作用)取值 (6)5.1活荷载标准值 (6)5.2风荷载 (6)5.3雪荷载 (6)六、结构设计采用的计算软件 (7)七、计算分析 (7)7.1左右塔楼(1-1~1-3轴,1-8~1-10轴) (7)7.2中部塔楼(1/1-3轴~1/1-7轴) (12)八、得分判定 (17)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一、针对条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第7.2.1条:“择优选择建筑形体,评价总分值为9分。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的建筑形体规则性评分,建筑形体不规则,得三分;建筑形体规则,得9分。
”二、工程概况建设单位:xxx建设地点:xxx项目名称:xxx总建筑面积:xxx建筑基底面积:xxx建筑层数:xxx主体结构形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高度:xx建筑功能:办公+商业三、设计依据3.1本工程所遵循的国家及地方规范、规程和标准⑴《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⑵《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⑶《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⑷《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⑸《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015版))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⑻《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⑼《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⑽《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⑾《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⑿《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⒀《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⒂《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JGJ339-2015)⒃《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⒄《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0)其他国家及地方规范、设计条例、规定3.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xx公司提供的《xx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
四、结构设计主要技术指标4.1结构设计标准4.1.1设计基准期为50年,设计使用年限50年。
4.1.2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0。
4.1.3地基基础(或建筑桩基)设计等级为乙级。
4.2抗震设防有关参数4.2.1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4.2.2场地类别为II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设计特征周期0.35s,结构阻尼比0.05。
4.2.3本场地地基土层地震液化程度判定:本工程不存在可液化土层,场区地震稳定性良好,属抗震有利地段。
4.2.4结构的计算嵌固部位为地下一层顶板。
4.2.5结构抗震等级见下表,施工单位按构造措施对应的抗震等级进行施工。
五、主要荷载(作用)取值5.1活荷载标准值注:1.屋顶花园活荷载不包括花圃土石等材料自重;屋面有可能积水时,按积水的可能深度确定屋面活荷载;卫生间活荷载不包括蹲式卫生间垫高部分的荷载。
2.屋面板、钢筋混凝土挑檐、悬挑雨篷和预制小梁,施工或检修集中荷载取1.0kN;楼梯、走道、阳台和上人屋面等的栏杆顶部水平荷载为1.0kN/m。
3.楼面及屋面施工荷载不应超过2kN/m²,否则应加设支撑或采取其他措施保证结构安全。
未注明的楼面活荷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取值,设备、电气等有特殊要求的房间由相关专业提供荷载数据,并应在结构施工前由生产厂家(承包商)复核确认,任何调整情况须及时通知设计院。
4.考虑隔墙位置可灵活自由布置时,楼面活荷载附加值为 1.0 kN/m²。
5.2风荷载基本风压取值见下表。
地面粗糙度列别为B类。
5.3雪荷载基本雪压为0.5KN/m²(按重现期为50年采用)。
地面粗糙度列别为B类。
六、结构设计采用的计算软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工程部编制的PKPM系列软件。
七、计算分析结构计算根据抗震缝分2个部分分别计算,分别是左右塔楼(1-1~1-3轴,1-8~1-10轴)、中部塔楼(1/1-3轴~1/1-7轴)。
各部分具体计算过程参见结构计算书。
将各部分计算结果统计如下。
7.1左右塔楼(1-1~1-3轴,1-8~1-10轴)7.1.1位移验算结果=== 工况 1 === X 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1548.(第 17层第 1塔)=== 工况 2 === X+ 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1370.(第 17层第 1塔)=== 工况 3 === X- 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1634.(第 25层第 2塔)=== 工况 4 === Y 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1390.(第 12层第 1塔)=== 工况 5 === Y+ 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1414.(第 12层第 1塔)=== 工况 6 === Y- 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1366.(第 12层第 1塔)=== 工况 7 === X 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 911.(第 25层第 1塔)X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10(第 1层第 1塔)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10(第 25层第 2塔)=== 工况 8 === Y 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2650.(第 11层第 1塔)Y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03(第 24层第 1塔)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08(第 23层第 1塔) === 工况 9 === 竖向恒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Floor Tower Jmax Max-(Z)26 1 7560 -1.6425 1 7522 -2.692 7482 -8.9524 1 7441 -7.5523 1 7153 -7.5522 1 6868 -15.8721 1 6560 -17.2120 1 6246 -18.1519 1 5937 -18.9418 1 5629 -18.5317 1 5314 -19.0716 1 5000 -19.1615 1 4691 -19.6514 1 4383 -19.7713 1 4075 -19.7312 1 3761 -19.1111 1 3452 -18.7510 1 3151 -18.079 1 2843 -17.888 1 2529 -17.367 1 2220 -16.466 1 1912 -15.755 1 1603 -15.994 1 1287 -14.153 1 973 -13.271 1 349 -11.12=== 工况 10 === 竖向活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Floor Tower Jmax Max-(Z)26 1 7557 -7.0125 1 7503 -7.022 7482 -11.9524 1 7343 -9.2423 1 7219 -7.3822 1 6921 -7.2421 1 6613 -7.1420 1 6300 -6.9919 1 5991 -6.7918 1 5682 -6.5617 1 5374 -6.2916 1 5061 -5.9915 1 4752 -5.7414 1 4443 -5.4713 1 4135 -5.1812 1 3822 -4.8411 1 3513 -4.4910 1 3246 -4.239 1 2938 -4.038 1 2625 -3.867 1 2316 -3.596 1 2007 -3.405 1 1698 -3.164 1 1383 -2.972 1 755 -2.541 1 444 -2.39=== 工况 11 === X 方向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X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10(第 1层第 1塔) 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10(第 1层第 1塔) === 工况 12 === X+偶然偏心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X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20(第 1层第 1塔) 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20(第 1层第 1塔) === 工况 13 === X-偶然偏心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X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10(第 26层第 1塔) 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16(第 26层第 1塔) === 工况 14 === Y 方向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Y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03(第 26层第 1塔)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07(第 26层第 1塔) === 工况 15 === Y+偶然偏心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Y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01(第 26层第 1塔)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05(第 26层第 1塔) === 工况 16 === Y-偶然偏心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Y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04(第 24层第 1塔)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09(第 26层第 1塔)7.1.2结构整体稳定验算结果X向刚重比 EJd/GH**2= 3.38Y向刚重比 EJd/GH**2= 2.83该结构刚重比EJd/GH**2大于1.4,能够通过高规(5.4.4)的整体稳定验算该结构刚重比EJd/GH**2大于2.7,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7.1.3楼层侧向刚度比X方向最小刚度比: 1.0000(第 25层第 2塔)Y方向最小刚度比: 0.9797(第 25层第 1塔)7.1.4楼层抗剪承载力、及承载力比值层号塔号 X向承载力 Y向承载力 Ratio_Bu:X,Y26 1 0.2817E+04 0.2493E+04 1.00 1.0025 1 0.2583E+04 0.2363E+04 0.92 0.9525 2 0.2517E+04 0.2071E+04 1.00 1.0024 1 0.2254E+05 0.2130E+05 4.42 4.8023 1 0.2016E+05 0.1855E+05 0.89 0.8722 1 0.2083E+05 0.1965E+05 1.03 1.0621 1 0.2210E+05 0.2110E+05 1.06 1.0720 1 0.2312E+05 0.2212E+05 1.05 1.0519 1 0.2414E+05 0.2307E+05 1.04 1.0418 1 0.2714E+05 0.2600E+05 1.12 1.1317 1 0.2808E+05 0.2679E+05 1.03 1.0316 1 0.3168E+05 0.3071E+05 1.13 1.1515 1 0.3267E+05 0.3163E+05 1.03 1.0314 1 0.3379E+05 0.3262E+05 1.03 1.0313 1 0.3460E+05 0.3341E+05 1.02 1.0212 1 0.3708E+05 0.3539E+05 1.07 1.0611 1 0.3775E+05 0.3636E+05 1.02 1.0310 1 0.4322E+05 0.4162E+05 1.14 1.149 1 0.4445E+05 0.4248E+05 1.03 1.028 1 0.4517E+05 0.4331E+05 1.02 1.027 1 0.4708E+05 0.4515E+05 1.04 1.046 1 0.4799E+05 0.4599E+05 1.02 1.025 1 0.5575E+05 0.5406E+05 1.16 1.184 1 0.5664E+05 0.5514E+05 1.02 1.023 1 0.5742E+05 0.5590E+05 1.01 1.012 1 0.5798E+05 0.5694E+05 1.01 1.021 1 0.4738E+05 0.4726E+05 0.82 0.83X方向最小楼层抗剪承载力之比: 0.82 层号: 1 塔号: 1Y方向最小楼层抗剪承载力之比: 0.83 层号: 1 塔号: 1 7.2中部塔楼(1/1-3轴~1/1-7轴)7.2.1位移验算结果=== 工况 1 === X 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1570.(第 8层第 1塔)=== 工况 2 === X+ 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1542.(第 8层第 1塔)=== 工况 3 === X- 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1598.(第 8层第 1塔)=== 工况 4 === Y 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1839.(第 12层第 1塔)=== 工况 5 === Y+ 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1670.(第 12层第 1塔)=== 工况 6 === Y- 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1675.(第 10层第 1塔)=== 工况 7 === X 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2197.(第 8层第 1塔)X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02(第 1层第 1塔) 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02(第 1层第 1塔) === 工况 8 === Y 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1242.(第 9层第 1塔)Y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00(第 9层第 1塔)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00(第 23层第 1塔) === 工况 9 === 竖向恒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Floor Tower Jmax Max-(Z)23 1 2958 -3.6222 1 2914 -8.0721 1 2843 -11.7620 1 2710 -13.8319 1 2577 -15.5618 1 2444 -16.8217 1 2311 -17.7116 1 2178 -18.3615 1 2045 -18.7214 1 1912 -19.0413 1 1779 -18.9912 1 1646 -18.4111 1 1513 -17.9310 1 1380 -17.369 1 1247 -16.848 1 1114 -16.017 1 981 -14.876 1 848 -13.605 1 715 -12.154 1 582 -10.713 1 449 -9.212 1 313 -7.481 1 174 -5.72=== 工况 10 === 竖向活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Floor Tower Jmax Max-(Z)23 1 2959 -6.7322 1 2914 -7.2621 1 2843 -7.3820 1 2710 -7.2619 1 2577 -7.1018 1 2444 -6.8917 1 2311 -6.6416 1 2178 -6.3815 1 2045 -6.0914 1 1912 -5.8213 1 1779 -5.5112 1 1646 -5.1311 1 1513 -4.8010 1 1380 -4.459 1 1247 -4.168 1 1114 -3.827 1 981 -3.456 1 848 -3.075 1 715 -2.694 1 582 -2.303 1 449 -1.942 1 313 -1.551 1 174 -1.18=== 工况 11 === X 方向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X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03(第 1层第 1塔) 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03(第 1层第 1塔) === 工况 12 === X+偶然偏心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X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05(第 2层第 1塔) 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05(第 2层第 1塔) === 工况 13 === X-偶然偏心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X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01(第 23层第 1塔) 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04(第 23层第 1塔) === 工况 14 === Y 方向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Y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00(第 16层第 1塔)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00(第 22层第 1塔) === 工况 15 === Y+偶然偏心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Y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10(第 23层第 1塔)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13(第 22层第 1塔) === 工况 16 === Y-偶然偏心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Y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10(第 23层第 1塔)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13(第 22层第 1塔)7.2.2结构整体稳定验算结果X向刚重比 EJd/GH**2= 3.11Y向刚重比 EJd/GH**2= 3.49该结构刚重比EJd/GH**2大于1.4,能够通过高规(5.4.4)的整体稳定验算该结构刚重比EJd/GH**2大于2.7,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7.2.3楼层侧向刚度比X方向最小刚度比: 1.0000(第 23层第 1塔)Y方向最小刚度比: 1.0000(第 23层第 1塔)7.2.4楼层抗剪承载力、及承载力比值层号塔号 X向承载力 Y向承载力 Ratio_Bu:X,Y23 1 0.2174E+04 0.2416E+04 1.00 1.0022 1 0.3950E+04 0.3982E+04 1.82 1.6521 1 0.9112E+04 0.1111E+05 2.31 2.7920 1 0.9783E+04 0.1182E+05 1.07 1.0619 1 0.1028E+05 0.1240E+05 1.05 1.0518 1 0.1174E+05 0.1416E+05 1.14 1.14 17 1 0.1216E+05 0.1467E+05 1.04 1.04 16 1 0.1484E+05 0.1739E+05 1.22 1.19 15 1 0.1543E+05 0.1802E+05 1.04 1.04 14 1 0.1597E+05 0.1859E+05 1.03 1.03 13 1 0.1657E+05 0.1939E+05 1.04 1.04 12 1 0.1761E+05 0.2071E+05 1.06 1.07 11 1 0.2072E+05 0.2332E+05 1.18 1.13 10 1 0.2126E+05 0.2389E+05 1.03 1.02 9 1 0.2176E+05 0.2450E+05 1.02 1.03 8 1 0.2231E+05 0.2530E+05 1.03 1.03 7 1 0.2318E+05 0.2626E+05 1.04 1.04 6 1 0.2388E+05 0.2755E+05 1.03 1.05 5 1 0.2755E+05 0.3283E+05 1.15 1.19 4 1 0.2798E+05 0.3333E+05 1.02 1.02 3 1 0.2869E+05 0.3412E+05 1.03 1.02 2 1 0.2995E+05 0.3600E+05 1.04 1.06 1 1 0.2426E+05 0.3024E+05 0.81 0.84 X方向最小楼层抗剪承载力之比: 0.81 层号: 1 塔号: 1 Y方向最小楼层抗剪承载力之比: 0.84 层号: 1 塔号: 1八、得分判定a)由上述计算过程可知,由抗震缝分成的三个结构计算体均属于形体扭转规则,且平面凹凸尺寸未超过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