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确的临帖方法

正确的临帖方法

正确的临帖方法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要继承和发扬这一古老的东方艺术,使其长盛不衰,后继有人,就必须培养出大批的接班人。

书法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有其它艺术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五、六年级学生能使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临帖是练习书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

通过临帖,可以体会前人的书写法则,汉字笔画,学习他们的运笔方法、结构规律,从中可以体会到中华五千年古老文化的优良传统。

临帖作为小学书法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书法水平的提高。

临帖的成败与否,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自信。

学会正确的临帖方法,对学生的书法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

笔者在长期书法教学中发现,大家在临帖时存在下列典型问题:
一、临帖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笔画写不到位,涂描结合。

临帖是为了写字像帖,合乎规范。

但小学生一开始临帖时,常常笔画写不到位而后又加以描补,时间一长就会形成靠涂描将笔画写到位的坏习惯。

2.动手不动脑,似临实抄。

学生在临帖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拿出字帖,一眼带过,提笔就写。

看似不错,实则不然,他根本没有看清字帖中范字的点画特征,动手却不动脑,这样看似临帖,实际上是在抄帖。

3.看一笔写一笔,光临不背。

学生开始临帖时,由于对字帖中的字不熟悉,常常是看一笔写一笔,写出的字往往结构松散,笔画孤立,缺乏笔画间的呼应和气韵的上下贯通。

二、原因及对策。

1.要教会学生边临帖边体会,第一个字哪里写得不像,哪个部位临得不准,第二遍加以改进。

在写字的过程中。

要不断加以分析、改进,力求字如法帖。

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就能一笔到位,不再涂描。

2.抄帖并没有把字帖上字的笔画、结构学到手。

要克服这个毛病,也并非难
事。

只要让学生先将字帖中要写的字仔细地看一看,并记住笔画和结构的主要特征,做到“形在心中,意在笔先”,下笔临写时,才能心中有数,做到心手合一,达到理想的临写效果,也就是背临。

每写一遍。

都要与字帖对照,找出笔画、结构好的方面和差距,下一遍临写时注意缩小差距。

长此以往,进步会更大,抄帖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3.小学生多习楷书,楷书笔画虽各自独立,但笔画之间,还是有联系的。

比如,一笔写完再写下一笔时,笔在空中有个走动的线路,同时形成下一笔逆势,这个逆势就是下一笔的藏锋动作,也叫借势落笔,可省藏锋动作,能使笔画自然协调。

因此对字帖中较熟悉的字,可先看两笔或三笔,连续写两笔或三笔,直到过渡到一次就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字来。

4.不妨教给学生六种临摹方法。

摹帖笔随影走,古人怎样写,我们就怎样写,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方圆、斜正等都必须按帖字的要求去写,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

要教学生读帖。

所谓读帖,这是书法的专门用语,即书法家在临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间隙,翻阅碑帖和泛览墨迹,也就是仔细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气势及韵味,边看边记,时常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画起来,心追手摹,激动不已。

(1)实临法。

这是最常用的临帖法。

此法就是将范本放于眼前,用毛笔(硬笔)对照着写,通过观察与理解法帖来摹拟范字。

开始时可看一笔写一笔,看一字写一字;待临熟了,便可看几字或几行而写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临。

待对范本中每一个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记忆与理解。

便可凭印象将全帖写出来,这就是背临。

临帖要临到背临的程度。

(2)指临法。

这种方法可用于不具备纸、笔的情况。

如在休息时.在路途中,便可运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体上,凭对范字的记忆进行“临习”或“创作”。

就在这种独特的书法学习中,往往能加深对执笔手感与运笔疾缓的理解与把握。

这种方法不仅在当代被人采纳;晋人王羲之有磨破衣服的佳话,就是在清朝时,便有郑板桥睡觉时用妻体习字的趣史为例,广为传颂。

(3)心临法。

在脑海里设一张纸、一支笔来临习范字,也是一种有趣而有效的方法。

其实这种方法被每一位学书者于无形中运用。

当临习法帖时,先观范字,加深理解,而临习落笔之时便在脑海里有对范字“演习”或“放影”的过程,即便是瞬息即逝。

这与“意在笔先”的书论不谋而合。

其实,在众多的休息、闲暇之余,我们若能有效利用“心临”之法-进步往往会在下一次实临中显露出来。

(4)意临法。

这是临习法帖气韵、意境的方法.被众多书家广为运用。

临习法
书时不求一字一画肖合形毕,但求整体气韵生动自然。

这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临习方法,不适于初习者运用,等学生有一定临写基本功后可试用。

(5)创作临习法。

有的书本称之为“集古字”。

选取法帖中的字进行“移植创作”,或对联,或条幅,或扇面.能“箭”临帖与创作之“双雕”。

王羲之行书名帖《圣教序》便是由僧怀仁集王字而成。

这种临习法能有效消除临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对碑帖的兴趣与感知能力.是一种于习书者深为喜爱的方法。

(6)临摹互补法。

传统的“临摹互补法”为用毛笔(硬笔)先摹后临的方法。

现在还有一种新的“临摹互补法”——先用硬笔勾摹出范字的“骨架”。

然后再用毛笔在“骨架”上“加肉”。

说明:未经本站许可,请勿转载肖像图片,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何练好钢笔字?原文地址:/34.ht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