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盖设计
题号7:某多层民用建筑,平面尺寸为31.2m×18.9m,采用砖 混结构,楼盖要求采用单向板肋梁楼盖,墙厚240mm,壁柱截 面尺寸为500mm×500mm,中柱为钢筋混凝土柱,截面尺寸为 400mm×400mm。 可变荷载标准值Qk=7 kN/m2,=1.3。 材料选用:C30混凝土;主、次梁内纵向受力钢筋采用 HRB400级热轧钢筋,其余钢筋采用HPB235级热轧钢筋。
3. 内力计算
次梁弯矩按下表3所示计算。 表3 次梁弯矩计算表 边跨中 B 支座 弯 矩 系 数 α 中间跨跨中
1/11
-1/11
1/16
1/11×30.63 -1/11×30.63* 1/16×30.63×75.942=67.55 2 2 ×6.09 =103.27 6.09 =-103.27
次梁剪力计算如表4所示。 表4 A支座 剪 力 系 数 β 次梁剪主梁跨中截面正弯矩作用下按T形截面计算,翼缘计算宽度按 /3=6300/3=2100mm,和
+ n=300+5940=6240mm中较小值确定,取
=2100mm, h0=700-35=665mm. 该值大于内力计算的所有值,故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主梁支座截面及在负弯矩作用下的跨中截面按矩形截面来计算。 h0=700-70=630mm. 主梁正截面及斜截面配筋计算分别如表6、表7所示 表6 主梁正载面配筋计算表 边跨中 B支座
边跨:l0=ln+h/2=2100-100-120+50=1930mm 中间跨:l0=ln1=1900mm 边跨与中跨相差:(1.93-1.9)/1.9=0.011<0.1 故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
由此得板的计算简图如下图(图3): 图3 板的计算简图
边跨中 弯 矩 系 数 α
B支座
1/11
-1/11
1. 荷载计算
板传来的恒载标准值: 次梁自重标准值: 次梁梁侧抹灰标准值: 0.272kN/m 恒载标准值: 3.49×2.1=7.329kN/m 25×0.2×(0.5-0.1)=2.00kN/m 0.02×17×2×(0.5-0.1)= gk=7.329+2.00+0.272=9.601 kN/m
1. 荷载计算
板自重: 楼面面层: 天棚抹灰: 恒载标准值: 恒载设计值: 活载标准值: 活载设计值: 设计总荷载: 0.1×25=2.5kN/m2 0.02×20+0.01×25=0.65kN/m2 0.02×17=0.34kN/m2 gk=2.5+0.65+0.34=3.49 kN/m2 g=1.2g =4.188 kN/m2
217.12
____
____ 0.200 150.26 ____ ____ 185.82
____
____ -0.311 -233.65 -375.38 ____
____ ____ 346.64
图10
内力包络图
由《指导书》附表5.2课查得各工况下的值,主梁剪力计 算如表8所示。 表8 主梁剪力计算表 项 次 荷载简图 0.733 61.76 0.866 103.27
一.结构平面布置
由查表得:
ƒc=14.3N/mm2, ƒt= 1.43N/mm2 ƒtk=2.01N/mm2, Ec=3×104N/mm2 由查表得: HRB400级钢筋:ƒy=360N/mm2, Es=2.1×105N/mm2 HRB235级钢筋:ƒy=ƒ’y = 210N/mm2, Es=2.1×105N/mm2
恒载设计值: 活载标准值: 活载设计值: 设计总荷载:
g=1.2gk=11.52kN/m qk=7 ×2.1=14.7kN/m q=1.3qk=19.11kN/m g+q=30.63 kN/m =1.3<3
2. 计算简图
主梁截面尺寸:300mm×700mm 中间跨计算跨度:l0=ln=5940mm 边跨计算跨度:l0=ln1+a/2=(6240-120-150)+120= 6090mm≤1.025ln=6119.25mm 中间跨与边跨跨度差 (6.09-5.94)/5.94=0.025<0.1 按等跨连续梁计算。 次梁的计算简图如下图(图6)所示 图6. 次梁的计算简图 故可
Mu大于以上计算说得的各弯矩值,故截面类型为第一类T型梁;支
座处与跨中截面均按一排钢筋考虑,取h0=465mm。 次梁的正截面和斜截面配筋计算分别如表2、表3所示。
截面
次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中间跨跨 边跨中 B 支座 中间支座 中 103.27 -103.27 0.167 67.55 0.011 -77.20 0.125
V(kN)
(mm2) —— —— 350 51.79 —— 250 51.79 —— 250
实际箍筋间距(mm)
5.
主梁吊筋计算
由次梁传给主梁的集中荷载设计值 则
吊筋选用2Ф22(760)。
主梁配筋示意图如下图(图11)所示。 (a)主梁配筋
图11
主梁配筋示意图
6. 主梁的抵抗弯矩图
(1)实配钢筋所能承受的极限弯矩,见表8
按照塑性法设计板、次梁,按照弹性法设计主梁。 主梁沿横向布置,次梁沿纵向布置。主梁的跨度为6.3m,次梁的 跨度为6.24m,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板的短跨为2.1m, 6240/2100=2.97,因此可以近似按单向板设计。结构布置平面图如图1 所示。 图1 楼盖结构平面布置图
二.板的设计
取板厚为100mm。
左
-1.267 -106.76 -1.134 -135.23 -1.311 -156.34 -263.09 -241.99
右
1.00 84.26
① ② ③
组合值 组合值
0
1.222 145.72 84.26 229.98
0.689 82.16 143.93 165.03
A B A B G Q B A A B A A B B Q
----(kN.m) 417.16
39.46 437.86
----239.04
(2)抵抗弯矩图,如图12所示。 图12 主梁的抵抗弯矩图
1.板的裂缝宽度验算 gk=3.49kN/m2
qk=7.0kN/m2
(1)有荷载标准值计算板的内力,如下表(表8)。
表8 控制截面 边跨中 B支座
荷载标准值作用下板的内力计算表 组合值
选 配 钢 筋
4 4 22+2 18 18 s=20282 s=10162
18 s=2028
,满足要求。 表7
主梁斜截面配筋计算表
表10 主梁斜截面配筋计算 截 面 A支座 165.03 713.2>V 199.7>V 箍筋肢数、直径 2Ф8 101 弯起筋 每道弯起筋面积 —— 18 —— 254.3 18 254.3 支座左 263.09 675.7>V 189.2<V 2Ф8 101 1 B支座右 229.98 675.7>V 189.2<V 2Ф8 101 1
k
qk=7 kN/m2 q=1.3 qk=9.1 kN/m2 g+q=13.288 kN/m2 =1.4<3
2. 设计简图
(1)次梁截面高按(l/18-l/12)初估,取h=500mm,次梁截面宽
度按(h/3-h/2)初估,取b=200mm,板的几何尺寸如图2所示。
图2
板的剖面图(单位:mm)
(2)取1m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各跨的计算跨度为
0.45
0.60
0.45×30.63×5.97=82.29 0.60×30.63×5.97=109.72 0.55×30.
4. 截面配筋计算:
次梁跨中截面按T型截面进行承载力计算,其翼缘宽度 =min{l0/3=5.94/3=1.98m, 1.98m h0=500-35=465mm =14.3*1980*100*(465-50)=1175.031 b+S0=0.2+1.9=2.1m}=
2. 计算简图
由于主梁刚度较柱的刚度大得多,故主梁中间支座按铰接支承考 虑。主梁支承在砖墙上,支承长度为370mm。计算跨度分别为:
(1)中间各跨:
l0=6.3m
(2)边跨:
6.33m
l0=1.025ln1+b/2=1.025×5.98+0.4/2=
取l0=6.3m,计算简图如下图(图9)所示
图9
钢筋
φ8@180 φ8@180 φ8@200 As=279 As=251
φ8@200 AS=251
φ8@200 AS=251
实配 钢 As=279 2 筋/mm 最小 配筋 率
板的配筋示意图如下图(图4)所示。
图4
单向板的配筋图
三.次梁的设计
主梁截面高按(l/16-l/12),取为h=700mm,主梁截面宽度按 (h/3-h/4),取b=300mm,于是次梁的几何尺寸与支承情况如图5所 示。 图5 次梁的几何尺寸与支承情况
计 算 截 面
中间跨中
M (kN·m ) 或
346.64 346.64 0.0291 0.0295<ξb =0.55
-375.38 -334.678 0.197 0.222<ξb=0.55 1667
185.82 185.82 0.014 0.0141<ξb= 0.55 782
或
1551
4 22+2
表2
支座处 跨中
0.0169
0.017 支座处 跨中 622 3 选配钢筋 18 实配钢 筋/mm2 最小配筋 率
0.184 680 3 20
0.011 403 2
0.134 495 2 20+1
18 18
s=763
s=942
s=509
s=882
截面
表3 次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A B左 B右 82.29 93.093>V 109.72 93.093<V Ф8 100.07 93.093<V Ф8 332.475>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