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第一章认知心理学导言一、广义的“认知” :认识和知识,它既包含了一种动态性的加工过程(认识),也包含了一种静态性的内容结构(知识)。

狭义的“认知” :指那些能使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能力。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泛指一切以认知过程为对象的心理学研究;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以及儿童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的一门心理科学。

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假设:存在着心理加工;人类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心理加工可通过外部行为的测量来推知。

三、认知模型:建立的目的:建立模型的目的是提供关于观察对象的一个容易理解的表征,同时用于发展各种假设和帮助进行预测。

这些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建立在序列事件的基础上。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基于信息加工观点,认为许多认知过程是以系列(serially)和序列(sequentially)的方式进行的。

又称“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实际上是把人的认知活动看作为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即可以按照符号结构和符号过程的表征来加工各种信息。

Newell和Simon是首先对符号操作系统作出完整论述的认知心理学家。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六种功能:输入符号、存储符号、建立符号结构、条件性迁移、复制符号、输出符号。

人类认知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符号运算系统;人类认知是一个多阶段、多层次的信息传递系统;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有限性;人是一个具有习得与发展有效认知策略的系统;人是一个新旧图式整合、建构、重构而获得知识的系统;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监控认知系统。

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把认知描绘成是简单而大量的加工单元的联结网络,在此网络中的每一个单元的激活水平与来自于环境和其他与之相连接的单元有关。

知识贮存在单元之间的联结中,学习就是建立新的联结或改变联结间的激活强度。

该模型把信息看成是分布在各个神经元及神经元的连结中的,信息的加工是并行的,因此被称作“并行分布系统”(parallel distributed system)。

在计算机和工程领域,人们又把它称作“人工神经网络”。

2、联结主义平行分布加工(PDP):所谓“平(并)行”指的是人可通过对多种处理单位的共同作用对信息进行加工。

“分布”则指知识是以处理单位之间相互连接的分布方式储存在系统中的。

这些连接单位可以被激活, 彼此可相互作用。

Bechtel (1991)曾归纳了联结主义的三个基本特征:1.信息是通过基本单元来处理的;2.处理单元间是平行联系的,所有的单元可同时、互相作用地完成它们的任务;3.单元间的连接具有权重。

联结主义模型的组成部分:1. 一组单元。

亦称为“节点”、“认知单元”或“处理单元”。

主要是呈现某种水平的激活状态。

可以分为三种单元“输入单元、输出单元和隐单元。

2. 激活状态。

节点被激活以致产生某些变化,每一单元会产生某种激活状态。

3. 联结模式。

兴奋性联结,抑制性联结。

决定一个单元通过输入,对其他单元所产生的影响。

4. 节点激活规则。

具体说明一个节点如何被输入,又如何与现在的状态相吻合。

5. 节点输出功能。

一个节点的输出与某种激活相联系。

6. 学习规则。

重要是使联结发生变化。

联结主义模型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自适应性。

★第二章认知神经科学:加拿大心理学家Hebb用了20年时间与Penfield和Lashley等人合作,终于在1949年出版了《行为的组织》(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一书,为现代认知科学奠定了基础。

1949,Hebb率先使用connectionism (联结主义)这一术语对人的大脑模型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著名的算法规则又称Hebb规则(定律)。

赫布定律基于以下基本假设:共同激活的神经元成为联合;联合能发生在相邻的或疏远的神经元间,即整个皮层是联合存储;如果神经元成为联合,它们将发展成为功能体或细胞集合。

他的《行为的组织》一书中有一个后来被广泛引用的段落:“当细胞 A 的一个轴突和细胞 B 很近,足以对它产生影响,并且持久地、不断地参与了对细胞 B 的兴奋,那么在这两个细胞或其中之一会发生某种生长过程或新陈代谢变化,以致于 A 作为能使 B 兴奋的细胞之一,它的影响加强了。

”这个机制以及某些类似规则,现在称为赫布定律,又称突触学习学说。

神经科学常用探测技术:多导细胞电活动记录;脑成像技术的发展;时间分辨率(temporal resolution)和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1、单细胞记录(single—unit recording)2、脑电图(EEG Measurement/3、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4、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5、磁共振成像(MRI和fMRI)6、脑磁图(MEG)认知心理学经典研究方法简介:1、减法反应时(subtractive method):用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在研究快速信息加工过程如识别、短时记忆应用这种方法。

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2、相加因素法(S. Sternberg, 1969):相加因素法实验的基本思路为:如果可以确定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有某一独立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可以看到信息加工总时间的显著变化,如果该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加工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加工总时间不会发生显著化变化。

使用相应因数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经典实验(Sternberg):短时记忆提取实验表明,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经过四个阶段: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决策阶段;反应组织阶段。

开窗实验(了解):通过特定的技术将被试各信息加工阶段所用时间直接进行测量。

“开窗”实验的目的是采用“开窗”技术,将大脑进行信息加工过程及其所使用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

使用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

★第三章:知觉与注意:1、知觉: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感受的刺激物的意义的过程。

或者说,知觉是解释刺激信息,从而产生模式和意义的过程。

视像存储:当作用于视觉器官的图像刺激迅速移去后,图像随即在视觉通道内被登记,并保持一瞬间,这叫作视像记忆或视觉登记或视像存储。

过去的实验,总是要求被试将他看到的东西全部报告出来,以此计算回忆的成绩,可称为全部报告法。

部分报告法:美国心理学家G.Sperling在1960年首先提供了感觉记忆存在的证据。

他在做记忆实验时发现,许多被试虽只能报告出4、5个字母,却声称他们所看到的比所能报告的要多。

为了查明被试究竟是没有看清这些字母还是看到后又忘了,他创造了部分报告法。

整体报告法–回忆不超过4个字母(33%)部分报告法–回忆4个字母中的3个(75%)如果声音延迟太长,回忆迅速下降•说明:进入的信息比知觉的多2、注意:心理能量在感觉事件或心理事件上的集中。

“The concentration of mental effort on sensory or mental events”。

注意的功能:分配(divided attention );警醒与信号检测(vigilance and signal detection);搜索(search);选择(selective attention)。

3、选择性注意的理论模型:1)、注意的过滤器模型(Filter Model)Broadbent(1958)提出过滤器理论(filter model )观点:同一时间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超过限度,注意过滤器就将选择让一些信息通过,并将另一些信息排斥在注意之外。

2)、注意的衰减器模型(Attenuation Model)该模型是Treisman(1964)根据追随实验中对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可以得到加工的实验结果,对过滤器模型加以改进而得出的。

主要观点:过滤器的作用是减弱信息的信号,受到衰减的信息仍可以进行高级加工。

已经贮存的信息在高级分析水平仍有不同的兴奋阈限,衰减的信息也有可能激活一些兴奋阈限很低的信息。

衰减器理论:Treisman(1960) 的attenuation model认为,接收的信息要经历三种分析或检验:分析刺激的物理属性;确定刺激是否语言,如果是,就将它们分为音节和单词;识别单词并赋予意义。

三个阶段并非全部需要。

两个模型的共同之处:都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都假定过滤器的位置在知觉分析之前;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

不同之处:全或无————衰减;单通道————双通道或多通道。

4、自动化过程的特征:可在无意中进行Occurs without intention在意识的范围之外Concealed from consciousness很少或根本不需要消耗意识资源Consumes few conscious resources★第四章模式识别模式识别:当人能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就是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是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梁宁建)一、知觉理论1、直接知觉理论(Direct perception )强调环境信息以Gibson为代表,认为环境可提供的信息足以产生知觉,知觉并不需要内部过程和表征的参与。

刺激眼睛的光线模式是一个结构性的光学分布;这种分布能提供空间中目标分布特征的明确或恒定信息;知觉在很少或没有信息加工参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共振直接从光学分布中提取各种丰富信息。

2、建构性知觉理论(Constructive perception)强调人主观能动性知觉是一个积极的和建构的过程。

知觉并不是由刺激输入直接引起的,而是所呈现刺激与内部假设、期望、知识以及动机和情绪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知觉有时可受到不正确的假设和期望影响,因而也会发生错误。

二、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1、自下而上(bottom-up)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又称之为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2、自上而下(top-down)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形成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又称之为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Driven Processing)三、1、模板匹配模板匹配的基本思想:模式的识别需要刺激与模板相匹配,而这种匹配要求两者有最大程度的重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