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各个时期的流派及风格特点

语文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各个时期的流派及风格特点

语文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各个时期的流派及风格特点诗先秦诗歌先秦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诗人创作的漫长过程。

原始歌谣中国古典诗歌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

《吴越春秋》中记载了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指鸟兽之类猎物)。

"这可能是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

这是诗、乐、舞的结合。

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诗经》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标志是公元前6世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诗经》,先秦称为“诗”“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汇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土风、民歌,包括了“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的篇章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

楚辞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极具楚文化特色的新诗体——楚辞。

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开创的这种诗体,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黄伯思《东观余论.翼骚序》)屈原是楚辞的代表诗人,创作了《离骚》(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篇章。

楚辞句式长短参差,富变化,多用“兮”字。

楚辞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追求诗情的内在美和语言外在美的统一。

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

西汉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辞体诗歌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楚辞》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和《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座标,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汉魏诗歌汉乐府民歌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生活气息,句式以五言和杂言为主。

《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代表汉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

《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现存最长的一首叙事诗,被誉为“长诗之圣”,与北朝乐府民歌并称“乐府双壁”。

文人五言诗在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得名)。

这是一组由非一时一人创作的抒情五言短诗,言短情长,情调感伤,质朴精炼,委婉含蓄,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一字千金”(钟嵘《诗品》)。

建安诗歌建安年间,“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刘勰《文心雕龙》),文人诗歌却呈现出“五言腾跃”的大发展局面。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的诗作大多反映时代动乱和人民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慷慨以任气”“志深而笔长”,此即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刘勰《文心雕龙》)。

建安诗歌以曹植的成就最高,钟嵘《诗品》赞其诗歌风格“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曹植诗歌代表作有《白马篇》等。

正始诗歌“正始”是三国时魏齐王曹芳的年号(公元240—249),不过习惯上是指包括正始在内的整个曹魏后期(公元240—265)的文学风貌。

当时代表世族大地主利益的司马懿父子为了篡夺政权,对曹魏宗室和进步人士实行残酷屠杀,造成黑暗、恐怖的政治局面。

在这种强权政治的高压下,不少文人罹祸遇难,影响了作家们去直接反映现实矛盾,即使有的作者写及现实问题,其方式也往往比较曲折隐晦。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群体。

其中阮籍、嵇康成就最高。

阮籍的82首《咏怀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规模较大的个人抒情五言组诗,嵇康则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两晋诗歌太康诗歌西晋太康年间,诗坛上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

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陆机、张协、潘岳等人的诗歌追求丽辞缛采,开我国诗歌雕琢堆砌之风。

左思则独树一帜,继承建安文学传统,其《咏史》8首借咏史来抒怀,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有“左思风力”之称。

陶渊明东晋玄言诗泛滥一时,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诗坛才骤添异彩。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田园诗风格自然冲淡。

代表诗作有《归园田居》(5首)等。

钟嵘《诗品》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南北朝诗歌南北朝文人诗歌南朝代表诗人是谢灵运、谢朓、鲍照等。

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以大量山水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统治。

谢脁的山水诗与谢灵运齐名,世称“二谢”;又因谢脁与谢灵运同宗,故又称“大小谢”。

鲍照擅用七言古诗抒发愤世嫉俗之情,风格俊逸豪放,为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代表作是《拟行路难》18首。

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是由南入北的庾信。

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后他奉命出使西魏时梁为西魏所灭,因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

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可以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

庾信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

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创作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他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是南北朝诗歌之集大成者,为唐诗的繁盛做了铺垫。

《拟咏怀》27首是他留仕北朝后的代表作。

南北朝乐府民歌南北朝乐府民歌足与汉乐府前后辉映。

南朝乐府民歌清丽婉转,代表作是《西洲曲》、《子夜歌》、《子夜四时歌》。

北朝乐府民歌粗犷刚健,代表作是《木兰诗》、《敕勒歌》。

隋朝诗歌隋诗是从南北朝诗歌向唐诗过渡的阶段。

当时诗坛上多为齐、周旧臣或从南朝入北的诗人,浮靡诗风仍占主导地位;但当时初步提出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当时少数诗作也具有一点刚健的气息,这自是实现了南北、汉胡之间的融合的反映。

在诗歌声律上,较南北朝末期更趋成熟,进一步格律化,预示着律诗的走向定型和唐诗繁荣兴盛的美好前途。

卢思道、薛道衡和杨素成就较高。

唐朝诗歌唐诗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它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品量多质高,据《全唐诗》存录,诗有4.89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个阶段。

初唐诗歌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诗风绮丽婉媚而空洞,以“上官体”为代表,主要诗人有上官仪、上官婉儿、李世民等。

直到“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

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

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盛唐诗歌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

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包融)以文辞俊秀驰名京都。

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七绝圣手”)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

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

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

“诗仙”李白的名作,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

“诗圣”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被称为“诗史”。

杜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

中唐诗歌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

“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

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

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

此外,戎昱、顾况、戴叔伦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

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

“元白诗派”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

而“韩孟诗派”(“苦吟诗派”)韩愈、孟郊、李贺、贾岛则以奇险峭刻见长。

柳宗元的诗或澹泊雅丽,或哀怨激越;刘禹锡的诗精练含蓄,意境优美,韵律和谐,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

这一时期,诗人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是很突出的。

晚唐诗歌晚唐诗风渐趋纤巧,感伤气氛浓厚。

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

晚唐前期的代表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以无题诗见长,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七言绝句也很有功力。

杜牧以七绝见长,其诗声情流美,伤时忧国,哀怨深沉。

与李商隐齐名的还有温庭筠,才思清绮,词采秾丽,时称“温李”。

黄巢起义前后,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晚唐后期40多年间,唐诗日渐衰落,出现了一些沉湎于歌舞声色或隐遁于山水田园的诗人,如韦庄、司空图。

唐诗成就唐代诗歌体制多样,“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