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础
摘要:大学是探索真理,培养诚信才的摇篮。
大学生多数能做到诚实守信,但也有急功近利,
不讲诚信者。
高校应加强诚信教育,做到德、智并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加强德
育考核管理,建立诚信教育档案,教育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诚信
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
在中国漫长的以儒学为主
要指导思想的传统社会中,诚信曾发挥过积极有效的作用。
现代社会,传统诚信道德得到了
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诚信不再只是一种道德义务,而是已经成为伦理、经济、法律等社会
义务的综合规范,成为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之一,是现代社会文明和社会秩序
的必要条件。
继承传统美德,规范道德行为,文明懂礼,诚实守信,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具
备的基本道德素质。
但是,面对社会上的造假和腐败等一些不良风气,被视为一方净土的大
学校园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问题。
因此,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探索加强大学生诚信
教育的途径,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1 当前大学校园诚信现状评估
应该说,大学是探求真理,培养诚信人才的摇篮,是人们寄予厚望的一块净土。
大学校园是
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的社会主流的缩影。
多数学生能做到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廉洁奉公,先公后私,这是基本现状,反映了大学生的主流。
但是诚信缺失的现象确实存在,有的还很严重,必须引起重视,加强教育引导。
大学生
中违背诚实守信原则,急功近利者并不鲜见。
表现在抄作业、抄论文,考试作弊。
在实习、
求职中出假证书,改成绩单,虚构教育背景。
诚信不足还表现在意识形态上,个别大学生将
入党问题庸俗化、功利化,考虑到入党可以增加自己的附加值,为将来的就业、升职带来好处,把信念的追求等同于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
大学生归还贷款率很低是近几年来社
会关注的问题。
究其原因,真正无力偿还的人并不多,不愿自掏腰包,想占国家便宜的占多数。
大学贫困生贷款是教育部和银行合作助学的一项义举,由于一些学生不诚信、不守诺,
不仅使个人信誉受到损害,还给国家造成损失,因此,缺乏诚信是大学生立身处事的致命伤。
诚信缺失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这与大学生的知识层次极不相称。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外部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如现实社会消极腐败现象,社会信仰危机等方面的原因外,还有大学生个人自身素质的缺陷。
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缺
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意识淡薄,价值取向偏颇,意志薄弱,心理脆弱,以我为
中心,自私自利思想严重等,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刻反思。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都是强调应试教育,而对学生德育的要求并不高,这种重知
识教育、轻道德教育的思想,致使诚信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诚信教育也就相对弱化了。
不少学生奉行“唯有分数高,才能过独木桥”的观念,一味读书,忽视道德素质的提高,
最终导致教育和品德的分离。
而高校的德育长期以来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空洞化、
形式化的弊端,导致德育效果不佳。
2 探索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2.1开展诚信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
由于大学教育长时期的封闭性,诚信教育显得较为抽象。
但是近年来,随着信用贷款进入校园,随着学术腐败的不断发生,广大教师、学生的信用便受到来自银行、用人单位、科研单位、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这种条件下,诚信教育则显得具体而紧迫。
因此,必须
尽快在高校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诚实守信意识,把诚实守信内化为大学生的行
为准则。
要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平等
竞争的意识、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对规则的虔诚态度。
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重点、因地
制宜地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要把“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积
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和优秀的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地、各高校的博物馆、爱国主
义教育基地等,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从而打好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坚实基础。
高
校还应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
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开发健康积极的信息资源,使网络成为高校一个新的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
2.2建立诚信评估机制,为诚信建档
信用本来是道德层面上的规范,但是,一旦道德难以维持信用的时候,就需要把信用建立在
制度之上。
当前社会上之所以存在大量信用缺失现象,是因为守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
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鼓励,而失信者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得到了不应得的收益。
因此,制定和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规则体系,建立信用档案和失信惩罚机制,对有不
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惩治,并对诚实守信者予以奖励,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
环节。
同样,在高校,也要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定期、全面考查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学生诚信行为,促进学生诚信习惯的养成。
这样
有助于在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并且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
从现行的教育机制看,约束机制还不够健全。
因此,高校必须营造信用环境和信用机制,使
它能够约束大学生的各种行为。
要将大学生在校期间遵守纪律、契约等行为进行认真归纳分析,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并在每学年对大学生的信用指数进行评估,将其作为大学生评优、进行信用贷款等行为的主要依据。
2.3狠抓落实,持之以恒
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基本的“诚信”教育,要让其清楚“诚信”的含义,“诚信”对于每个人的
重要性,引导学生潜心学习,诚实应考;对大三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诚信”教育,主要是对学
生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诚信”教育;对大四学生,要着重进行面对社会的“诚信”教育。
这既可
使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前接受扎实的“诚信”教育,又是对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诚信”教育的
继续,要教育大学生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社会对自己“诚信”意识的检验。
2.4加强实践,务求实效
要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和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体会明礼诚信的具
体含义和做法,亲身体验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当今的大学生面对着就业
竞争等种种压力,使他们把分数看得更重。
因此,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已使校园这一片净土一度出现了“诚信”危机。
市场经济竞争的残酷性,使校园里的部分
大学生变得日益“现实”。
功利主义的盛行容易使学生强调眼前的物质利益,强调自我发展,
容易将自我价值的实现极端化,甚至不惜侵害他人利益。
也使少部分人的学习动机、择业动机、入党动机等蒙上功利主义色彩,使人急功近利,有时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当前利益,不
惜以身试法。
因此,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让学生深刻明白当自己作弊、抄袭时,早
已经失去了人最宝贵的东西——“诚信”;同时,要结合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有针对性地进行“明礼诚信”的意识教育,加强实践,务求实效。
2.5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建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
要加强宣传导向,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在全社会倡导和
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最终在社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
价体系。
高校应致力于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建立和谐的
人际关系。
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按章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以身作则,严
谨治学,实事求是,保持良好的师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