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论文《商务统计学》结课论文(2013-2014学年度第1学期)关于中国各省市消费水平变化状况分析统计研究报告2013年12月3日目录一、不同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分析及分组二、有关相对指标的计算三、有关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四、有关增长量和速度指标的计算(一)增长量的计算(二)速度指标的计算五、关于中国各省市消费水平变化状况回归分析六、有关离散程度即趋势分析1998-2008年各省市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有关标志变异指标及其趋势分析摘要: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反映消费水平的消费结构指标和平均消费量的价值指标。
居民的消费水平能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更能反映出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本文以1998-2008年统计数据运用统计学基本知识对我国城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关键词:居民收入国家经济发展消费水平居民生活水平一、不同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分析及分组本文采用经济地带的不同,来对各省市区进行分组,将各省市区分为东部远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西部边远地区,分组状况如下表所示:表一各省市区域分布概括地区地名数量西部沿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重庆13中部内陆地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西部边远地区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9总计31 经济地带分布直方图如下图所示我们再采用世界银行的通用做法,用各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相对于整个经济域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对量来分类,即按各城市十余年来居民消费水平与十余年来整个经济域的平均居民消费水平的百分比,将各省市区群分为A 、B 、C 、D 四类区域: A 类区域平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整个经济区平均居民消费水平的70%,属居民生活水平偏低地区;B 类区域平均居民消费水平在整个经济域平均居民消费水平的70%至100%之间,属居民生活水平较低地区;C 类区域平均居民消费水平在整个经济域平均居民消费水平的100%至150%之间,属居民生活水平为中等地区;D 类区域平均居民消费水平在整个经济域平均居民消费水平的150%以上,属居民生活水平较高的地区。
根据附表3中第(14)列的计算结果, 各省市区的区域划分如下表所示:表二 各省市区区域类型划分2 4 6 8 10 12 14东部沿海地区 中部内陆地区 西部边远地区系列1区域 类型 比值 各省市区数量A 类<70%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贵州10B 类 70%-100% 四川、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海南、重庆市、宁夏、广西、新疆、河北 12C 类 100%-150% 辽宁、江苏、福建、山东4 D 类 >150%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浙江、广东5根据上述表格,可得各省市区域类型划分直方图,如下所示:从上图可以看出,全国各省市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处于偏低和较低水平的省市偏多二、有关相对指标的计算2 4 6 810 12 A 类 B 类 C 类 D 类各省市区域类型划分A 类B 类C 类D 类结构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为:结构相对指标=根据此公式可以算出2008年全国各省市人口在全国的结构相对指标,计算结果如下图所示:总量指标;居民消费总额2008年 2008年 所占比例 单位 万元 亿元北京市 26513370 2651.337 0.032435 天津市 11356300 1135.63 0.013893 河北省 34110610 3411.061 0.041729 山西省 16345125 1634.513 0.019996 内蒙古自治区 13902600 1390.26 0.017008 辽宁省 29593759 2959.376 0.036203 吉林省 15548330 1554.833 0.019021 黑龙江省 19654043 1965.404 0.024044 上海市 38013360 3801.336 0.046503 江苏省 62680100 6268.01 0.076679 浙江省 55581780 5558.178 0.067995 安徽省 27134510 2713.451 0.033195 福建省 27844908 2784.491 0.034064 江西省 18106647 1810.665 0.022151 山东省 65395725 6539.573 0.080001 河南省435037444350.3740.05322总体各组(部分)数值总体总数值湖北省31499369 3149.937 0.038534湖南省34868316 3486.832 0.042656广东省 1.01E+08 10100 0.123557广西20433270 2043.327 0.024997海南省3959296 395.9296 0.004844重庆市15210936 1521.094 0.018608四川省36768669 3676.867 0.044981贵州省13145743 1314.574 0.016082云南省18268225 1826.823 0.022348 西藏自治区819115 81.9115 0.001002 陕西省14835420 1483.542 0.018149甘肃省7322860 732.286 0.008958青海省2317492 231.7492 0.002835宁夏回族自治区3077424 307.7424 0.003765维吾尔族自治区8622300 862.23 0.010548 全国81743.33 1由上表可知,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江苏省的居民总消费额较高、其中广东省的最高;西藏、青海省、宁夏的居民总消费额偏低。
其中西藏的最低,三、有关序时平均数的计算(一)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计算1、1998—2008年期间各年各省市区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计算计算公式为:某年某城市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某年某城市居民消费总额某年某城市人口数计算结果如附表3所示第(1)—(12)列所示。
2、1998-2008年各省市区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计算。
计算公式为:1998-2008年居民消费平均水平计算属于序时平均数的计算,且为一般序时平均数的计算,由于1998-2008年各省的居民消费水平为时期数列,其序时平均数计算公式为: 。
1998-2008年各省市人口数为时点数列,属于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的序时平均数计算,其序时平均数计算公式为:计算结果如附表3的第(12)列所示。
2、1998-2008年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计算。
计算公式为:整个经济区人均GDP=1998-2008年全国居民消费总额的序时平均数 1998-2009年全国人口总数的序时平均数由于1998-2008年全国居民消费总额为时期数列,其序时平均数计算公式,1998-2008年全国人口总数为时点数列,属于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的序1998-2008年某城市 居民平均消费水平 = 1998-2008年某城市 居民消费的序时平均数1998-2008年某城市人口的序时平均数a =012.......1122na a a a n ++++时平均数计算,其序时平均数计算公式为:,计算结果如附表3的(14)列所示。
计算结果表明: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的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普遍偏高。
其中上海市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最高;西藏、陕西省、贵州省的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偏低,居民生活水平不高。
四、有关增长量和速度指标的计算(一)增长量的计算。
计算公式为: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某一固定基期水平计算结果如附表4的2、3行所示。
(二)速度指标的计算。
计算公式为: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1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每增长1%的绝对值=基期水平×1%计算结果如附表4第4、5、6、7、8行所示。
五、各省市消费水平变化状况回归分析变量 1 变量 2平均26368817.61 5108.95833方差 4.72413E+14 200128930观测值31 32df 30 31F 2360543.015P(F<=f) 单尾 2.92921E-91F 单尾临界 1.828344754回归统计Multiple R 1R Square 1Adjusted R Square 1标准误差209.7661184观测值31①由回归统计中的R=1看出,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一般,综合其相关系数值可知此二者关系不太符合所建立的线性模型,说明二者间没有密切的线性相关关系。
②由回归统计中的R=1看出,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很好方差分析df SS MS回归分析 1 1.4172E+16 1.41724E+16 残差29 1276052.91 44001.82442 总计30 1.4172E+16Coefficients 标准误差t StatIntercept -170.4698037 59.8182614 -2.849795357 X Variable 1 817437813.1 1440.35167 567526.5478由上表中â和βˆ的p值分别是-2.849795357和567526.5478,显然â的p的值小于显著性水平,不能拒绝原假设α=0,而βˆ的p值远小于显著性水平,拒绝原假设β=0,说明各省市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
六、有关离散程度即趋势分析1.1998-2008年各省市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有关标志变异指标及其趋势分析。
各省市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程度,结果如下表所示:年份最大值最小值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全距标准差全距率变异系数1998年7282(上海)1312(西藏)59701390.2375.5503050.5255131999年8229(上海)1417(西藏)67561581.7015.5865580.5450932000年8896(上海)1551(西藏)73451718.0745.7356540.5689722001年9683(上海)1819(甘肃)78641859.0225.3232550.5814542002年10922(上海)1947(甘肃)89752022.0425.6096560.5815912003年11807(上海)2099(甘肃)97082162.5965.62506 0.5848272004年13137(上海)2301(甘肃)108362470.8195.7092570.6057752005年14247(上海) 2502(贵州)117452715.779 5.694245 0.601542006年16470(上海) 2723(贵州)13747 3107.581 6.048476 0.6061022007年18396(上海) 3019(西藏)15377 3442.988 6.093408 0.5938892008年20944(上海) 2810(甘肃)18134 3969.9917.4533810.61269各省市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标准差变化趋势下图所示各省市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全距变化如下图所示各省市居民消费水平标准差变化趋势500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1998年 2000年 2002年 2004年 2006年 2008年系列1各省市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全距率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从绝对差异来看: 全距和标准差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变化幅度逐渐增大,处于缓冲期,二者的最大值都出现在2008年;从相对差异来看:全距率的变化幅度较小,而变异系数变化幅度较大,波动多,而且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全距率在2000年为最低,2008年最大,其后除了仅在2001年出现波谷之外,后截曲线呈缓慢上升的趋势;而变异系数曲线在2001年---2004年变化小,发展平稳,其余若干年波动较大,2004年之后一年该系数迅速上升,2005年 ---2008年 变化较大,时而下降,时而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