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分析及建设探究

新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分析及建设探究

新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分析及建设探究

新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分析及建设探究 ——以辽宁师范大学为例 张丽杰 (辽宁师范大学 人事处 辽宁 大连 116029) 摘要:新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关系学校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和专业结构的合理布局,本文试图通过对辽宁师范大学新专业师资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师资结构的分析,找出我校新专业师资队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步伐随之加快,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新专业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辽宁师范大学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充分挖掘自身的办学潜力,提高办学效益,积极地增设了一批新专业,通过引进或培训等多种手段,不断充实新专业师资队伍,有力促进了新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为学校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保证科研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以辽宁师范大学为例对新专业的师资队伍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和改善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有益地探索。

一、新专业及其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一)新专业设置及师资概况 辽宁师范大学自2002年至今,先后开设新专业15门,分别依托各学院的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遍布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各大学科。在学校51个本科专业中,新增专业数量占全部专业数量的29.41%。现有新专业师资总数157人,其中,2003~2008年新引进教师88人,占新专业师资总数56.1%。新专业师资队伍的不断充实,保证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较好实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新专业师资队伍状况及问题分析 1.新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学校高度重视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年龄结构,目前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新专业师资队伍。在学历方面,以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整体素质为重点,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职称方面,积极扶持新专业师资队伍的发展,保证新专业教师的高级职称比例,不断优化职称结构。为使新专业又快又好地发展,学校在不断优外新专业师资结构的同时,特别加强了新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做法是:依托学校现有博士、硕士学位点、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的教师;积极地引进校外高层次人才,充实新专业师资队伍;吸收大量学历层次高的毕业生,补充为新专业师资队伍的骨干教师。积极有效的做法,使学校在新专业的建设中取得了较大进展,新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数量逐渐充实、实力逐步雄厚,有利地保障了新专业的发展建设。学校现有新专业师资157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83人,占新专业师资的52.9%,研究生学历教师82人,占新专业师资的52.2%。

2.新专业师资队伍问题分析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以及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学校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也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师资队伍结构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15个新专业中,有四个专业没有正高级职称教师;个别专业高级职称比例低于50%;音乐表演和艺术设计专业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分别占本专业教师的84%和87.5%,学历层次低,结构不合理。

第二,缺少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整体建设有待于加强。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是师资建设的前提,梯队建设不完整、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第三,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任重道远。近年来本校引进的硕士数量较大,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力量发展迅猛,这虽然有利于保证新专业的发展后劲,但青年教师过早走上讲台,没经过多少严格培训、精心培养就担负起培养新一代大学生的重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限制了新专业的发展。

二、加强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做法 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学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切实加强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一)营造良好环境,满足教师多方需求 学校应该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高等教育工作的“两个为本”,即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师为主体就是要创造必要条件,培育大师成长的土壤,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要尊重教师,关心教师,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尽可能为教师创造教学、科研和进修学习的好条件;要在重视教师物质需要的同时,更重视教师的精神需要,激发和培养教师的高层次精神需要,焕发教师的工作激情,使教师成为大学发展的精神领袖。切实做到“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二)引进高层次人才,促进专业协调发展 学校要根据专业发展需要,积极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师资人才,尽可能在短期内使新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地快速发展。要加大引进力度,制定各种优惠条件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补充新专业师资的不足,特别是要积极引进新专业建设急需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主干课程的骨干教师,使新专业的核心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引进人才方面要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师资结构等情况,制定长远规划和短期目标,科学地引进。数量上要结合实际,避免造成人才闲置和资源浪费,在引进方式上灵活机动,可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聘请校外教师承担新专业课程。以减轻学校的负担,省去了引进人才带来的诸如家属安置等现实问题。

(三)培养在职师资,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学校一方面要努力引进新专业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原有在职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采取两条腿走路方针,避免一方面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又浪费原有在职人才资源,甚至在职人才向外流失。

由于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需要,部分师资从别的专业被调整到新专业队伍中,专业变化、研究领域的调整以及新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更新,对这部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到国内外大学攻读学位,或者到研究机构培训进修,除院系、专业之间交流外,要大力支持教师参加高校间的交流;参加高校与政府、企事业间的交流;参加国际交流等。使教师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适应新的专业领域的需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自我,逐步成为新专科领域中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中坚力量。

(四)重视青年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新专业因开设时间较短,学校专门从事相关研究的师资人数很少,多数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分配的大学生,他们一毕业,就充实到了高校的新专业师资队伍当中。这些青年教师学历高,专业对口,是学校新专业的未来。但是从课堂直接到讲台,身份的转变和教学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其无法迅速地适应新专业的工作环境。学校要重视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有针对性地对青年教师制定培养方案、配备导师,实施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全过程培养。要充分发挥老教师在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工作中的传、帮、带作用,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在教研室和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老教师在培养、考核和选拔青年教师工作中的作用。在加强师德教育的同时,增强青年教师的基础知识学习和教学能力。抓好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教育理论培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验收等工作,积极组织开展青年教师系列讲座与培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促进教师专业化培养。青年教师只有掌握和及时更新知识,才能在新的专业领域中站稳脚,提高整体素质,为学校新专业的整体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

(五)整合梯队结构,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梯队建设是新专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学校在申报新专业时,为使申报成功,一般都是集合所有能涉及到的优势教师资源进行申报,批准成立后往往又是由某个教学单位来承办,在师资的使用上存在不协调因素,较难形成有效的合力。另外,由于师资不齐备,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较容易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因此合理建设、大力完善教师梯队是新专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学校要重视和培养新专业师资队伍整体建设,合理建设教师梯队,帮助新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促进其良性循环,保障专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六)完善用人机制,规范队伍整体建设 为了稳定和吸引新专业的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建设一支高水准的师资队伍,学校要有一套完整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机制以加强教师管理,特别是强化激励竞争机制与考核机制,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入激励竞争机制和考核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首先,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岗位意识,科学设岗、因岗择人,形成合理的职务结构。其次,在定岗定编的前提下,实行平等竞争,竞聘上岗,合同管理。推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度,逐步形成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机制。再次,加强对教师的聘后管理和履职考核,进一步探索并制定有效可行的教师考核办法和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保证教师考核的制度化、规范化。很多学校实施的诸如:岗位责任制、科学定编制度、职务聘任制度、目标考核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竞争激励机制、教师培养机制、教师使用机制、教师流动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等,以制度促发展,以制度促建设,用制度保障新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

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作,我们应该把建立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人员稳定的教师队伍,作为搞好新专业建设的关键。在新专业建设工作中,要开拓工作思路,采取得力措施,进一步加大专业及学科领军人物的引进工作。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新专业师资状况,制定各种优惠条件吸引相关专业的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充实师资队伍。同时,注重年龄结构、学历学位结构、职称结构等梯队的合理补充和完善,注重学缘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和倾斜政策,稳定师资队伍,形成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的新专业师资队伍,为学校新专业发展,乃至各大专业学科的共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