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001]

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001]

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8而。
三、复习“以”
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典型例题
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自以寿不得长
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宫之奇其族行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农民以鬻子者
11、
无以,则王乎!
不赂者以赂者丧
10
12
“此
二、复习“而”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4
、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6
、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
、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
、诸君而有臥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薨。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5.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
、复习“之”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辍耕之陇上。
秦人视之亦不不甚惜。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余之力尚足以入。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0、顷之,持一象笏至
1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1
13
、蚓无爪牙之利。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15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
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24
25、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6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27、
28、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木欣欣以向荣
29
、作《师说》以贻之
30、
32、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31
、背晋以归梁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四、复习“何” 典型例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
15、
17、
19、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请其矢,盛以锦囊 余船以次进
20
14
16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21、
高祖以圣武定鼎
22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以相国守代
23、
以资政殿学士行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2何以哉?(《曹刿论战》)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解释“何”在文中的意义。
耶?开颅取异物即愈,且俗医⑥何能及我也? ”曹操仰天笑曰:“其间闻⑦何人诳语』自比扁鹊之功,我命 在天,⑧何如托命于汝? ”操呼左右,命斩。华佗泣曰:“⑨奈何不信?曹公⑩何乃太区区!”(11)无何,曹操
24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既而儿醒,大啼
规律总结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诸君2而有意,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
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