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元杂剧体例:通常分为四折一楔子,合为一本。
元杂剧分类:1、爱情婚姻剧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大胆的女子与畏怯的男子大团圆的结局:现实的穷愁潦倒、遭世人鄙薄与白日梦的慰藉2、公案剧关汉卿《窦娥冤》《鲁斋郎》、无名氏《陈州粜米》、李潜夫《灰栏记》、孟汉卿《魔合罗》。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双线交错(1:一老夫人为一方,代表秩序礼教,压抑人性,张生莺莺红娘为一方,讲求婚恋自由,反抗礼教;2:红娘、莺莺、张生之间的矛盾,由种种顾忌、矛盾、猜疑以及莺莺作为小姐特有的性格造成的矛盾)冲突迭起,情节起伏跌宕不落窠臼。
在作品中出现了多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在人物思想感情的刻画方面比较细腻深入。
《西厢记》杂剧的语言往往既符合人物性格,又适合舞台演出,在戏剧性和性格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西厢记》杂剧的语言构成,以当时的民间口语为主体,适量而自然地熔化前人诗词文赋中的语句,形成通晓流畅与秀丽华美相统一的艺术风格。
西厢记的人物形象:明代话本小说: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
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宋代的讲史话本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
这些话本以正史为主要依据,但也采入一些传说、异闻等,同时也不免虚构,以增强吸引力。
它们的情节往往较曲折,篇幅较长。
元明清的历史小说正是由此演变而成的。
鲁迅认为:“说话之事,虽在说话人各运匠心,随时生发,而仍有底本以作凭依,是为‘话本’。
”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叙》:“按:南宋供奉局有说话人,如今说书之流。
其文必通俗,其作者莫可考。
泥马倦勤,以太上享天下之养,仁寿清暇,喜阅话本。
命内珰日进一帙,当意,则以金钱厚酬。
于是内珰辈广求先代奇迹及闾里新闻,倩人敷演进御,以怡天颜。
然一览辄置,卒多浮沉内庭,其传布民间者,什不一二耳。
”图书市场上刊刻的话本增多晁瑮编《宝文堂书目》著录了几十种单刊话本嘉靖年间洪楩编刊《清平山堂话本》(又称《六十家小说》)熊龙峰刊印了一批话本小说三言二拍“三言”冯梦龙编著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
《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但《古今小说》实为“三言”的通称。
“二拍”凌濛初创作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临川派:临川派,明代传奇文学流派。
万历年间﹐临川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等传奇﹐着重刻划人物﹐讲究词藻﹐影响颇大。
戏曲史上把明清两代仿效他风格的戏曲作家称为"临川派"或"玉茗堂派"。
玉茗堂为汤显祖书斋的名称。
该流派派曲家还有来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邹兑金、阮大铖、吴炳、孟称舜、凌濛初等。
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
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盘等。
临川派和吴江派之争:1、思想观念上的分歧。
临川派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论,而吴江派则重视封建伦理的宣扬,所谓“命意皆主风世”。
2、对曲律的看法不同。
吴江派是强调“合律依腔”,主张格律至上,说:“宁协律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
而临川派主张内容重于曲律。
3、重文采还是重本色的不同。
吴江派主张本色,反对过于重文藻骈俪,临川派注重文采。
《牡丹亭》人物形象: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
作者成功地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反抗性格的成长过程。
杜丽娘生于名门宦族之家,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
她曾经安于父亲替她安排下的道路,稳重,矜持,温顺,这突出表现在“闺塾”一场。
但是,由于生活上的束缚、单调,也造成了她情绪上的苦闷,引起了她对现状的不满和怀疑。
《诗经》中的爱情是唤起了她青春的觉醒,她埋怨父亲在婚姻问题上太讲究门第,以致耽误了自己美好的青春。
春天的明媚风光也刺激了她要求身心解放的强烈感情。
终于,她在梦中接受了柳梦梅的爱情。
梦中获得的爱情,更加深了她对幸福生活的要求,她要把梦境变成现实,“寻梦”正式她反抗性格的进一步的发展。
在现实里,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成功地表现了理想与昆曲中的杜丽娘现实的矛盾,幻梦中的美景,现实里难寻。
正因梦境不可得,理想不能遂,杜丽娘牺牲了。
但是作者并没有以杜丽娘的死来结束他的剧本,她有独特的艺术构思,又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杜丽娘在阴间向判官询问她梦中的情人姓柳还是姓梅,她的游魂还和柳梦梅相会,继续着以前梦中的美满生活。
这时,杜丽娘已经完全摆脱了满足一游魂来和情人一起生活,她要求柳梦梅掘她的坟墓,让她复生。
为情人而死去,也为情人而再生;为理想而牺牲,也为理想而复活。
她到底又回到了现实世界,到底和柳梦梅成就了婚姻。
这番过程充分说明了杜丽娘在追求爱情上的大胆而坚定,缠绵而执着。
明人王思任在《牡丹亭序》中说:“杜丽娘隽(同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冥,獠牙判罚可狎而处;而'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
"他这话时抓住了杜丽娘性格上的特点的。
由唯唯喏喏的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发展到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女郎,这是杜丽娘性格的第一度发展。
一度发展是如此的迅捷,升华得如此强烈,梦醒之后与现实的距离和反差又是如此之巨大,以致杜丽娘不得不付出燃尽生命全部能量的代价,病死于寻梦觅爱的徒然渴望之中。
但杜丽娘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能为情而死,还表现在死后面对阎罗王据理力争,表现在身为鬼魂而对情人柳梦梅一往情深,以身相慰,最终历尽艰阻为情而复生,与柳梦梅在十分简陋的仪式下称意成婚。
这是杜丽娘性格的第二度发展与升华,所谓“一灵咬住”,决不放松,“生生死死为情多”。
杜丽娘性格的第三度发展表现在对历经劫难、终得团圆之胜利成果的保护与捍卫。
面对亲爹爹再三弹压他那状元夫君的淫威,回应老父亲在金銮殿上指着嫡亲女儿“愿吾皇向金阶一打,立见妖魔”的狠心,杜丽娘在朝堂之上时而情深一叙,时而慷慨陈词,把一部为情而死生的追求史演述得那般动人,就连皇上也为之感动,甚至亲自主婚,“敕赐团圆”。
这正是社会对生死之恋与浪漫婚姻的承认与礼赞。
柳梦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较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
他在爱情上确是始终如一的。
他一看到杜丽娘的画像和题诗,就被吸引住了。
他为她敢于冒开棺处死的危险;在烽火连天、刀兵遍地的日子里,不畏艰险到淮阳替她探望父母。
在得悉自己中了状元还被吊打的情况下,第一个念头就是叫人赶紧送信给杜丽娘,让她高兴。
这些描写也是生动的、同时他不畏强暴、刚强的反抗性格也是突出的。
他敢于在金銮殿上揭露和嘲笑权高势重的岳父。
他始终相信自己和杜丽娘的行为是正确的,理直气壮,义正词严。
这种性格于杜丽娘交相辉映,使他们的爱情发出了更大的光彩。
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丫鬟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
闹学的主角是她,而后台则是杜丽娘。
尽管杜丽娘还是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格言去教训春香,但她本人又何尝不想与丫环一块去玩耍呢?发现后花园的是春香,而在后花园中演出一幕男欢女爱、惊神泣鬼的梦中喜剧的正是小姐本人。
春香的导引与陪衬,使得杜丽娘更为仪态万方、内涵丰富。
这一对少女珠连壁合般的联袂登场,与后来舞台本中花神圣母般的形象交相辉映,将女性美的群体阵容渲染得靓丽如画陈最良——作者笔下的陈最良一一个十足的迂腐、庸俗、虚伪、自私的道学先生,他严格遵守封建教义,言谈行动充满着酸溜溜的味道。
有名的“闺塾”出描写这个人物的道学气最传神。
在这个人物身上暴露了封建社会一般知识分子的很多弱点,结合明代嘉靖以后文人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实际情况来看,陈最良这个形象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
对这个形象的批判,也正好体现了作者反封建礼教的民主精神。
陈最良形象不仅在当时有现实意义,对后世文学作品中塑造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也有影响杜宝——是封建杜丽娘与柳梦梅家长制度的代表,是坚决的正统主义者,他用严格的封建教育来教养女儿,为了使女儿他日嫁到人家“知书识礼,父母光辉”。
在婚姻问题上,他坚持门第观念,以致耽搁了女儿的青春、甚至在知悉女儿生病的真正原因后,还故作镇定,以致断送了女儿的生命。
他认为女儿私招柳梦梅玷辱了他的门第,女儿婚姻不由父母做主,更是败坏了杜氏家风。
这些地方都表现了他的冷酷面目。
但另一面他又以封建社会“忠心耿耿”的大臣面目而出现,他勤政爱民,公而忘私,为国忘家。
正因如此,他必然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封建制度重大支柱之一的封建礼教。
为了维护封建制度,他在政治上清廉正直;也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他在家庭中断送了女儿的青春和幸福。
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道德体系的不合理。
《牡丹亭》的主题:至情论至情论表现:受王学左派影响,汤显祖大胆提出一个“情”字,以与宋明之“理”对抗。
他的“至情”论主要内容有三:第一,从宏观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他认为“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万物之情,各有其志”(《董解元西厢记题词》)。
第二,从程度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
汤显祖在该剧《题词》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种生死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第三,从途径看,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
《临川四梦》的前两戏,是标举真情、至情的可歌可泣;后两戏是揭露矫情、无情的可鄙可憎,他的创作都围绕一个“情”字。
背诵内容:《牡丹亭》节选《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倦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清代王士禛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cī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神韵派:清代诗歌流派。
清初诗论家和诗人王士禛创立。
主张诗歌创作要朦胧含蓄,吞吐不尽,好象有言外余情,深意寄托,却又难以捉摸,无法指实;语言力求华美,尽量选用明隽圆润的辞藻,打磨得流畅清秀;风格讲究清远冲淡,自然入妙。
性灵派:“性灵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诗歌评论中的一种艺术创作主张。
性灵派主要活跃于清中叶,以乾嘉时期大诗人袁枚、赵翼、张问陶等为代表,在文学创作上主张直报“性情”,反对复古模拟风气,强调要直接抒发人的性灵,表现真实情感,在近代和现代文学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