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史考点汇总

古代文学史考点汇总

文学史考点汇总(非标准答案)1.谈谈你对元代文学审美情趣的理解?“自然”与显畅:王国维评元曲之佳处在于“自然”,所谓“自然”,是真实地摹写作者的所见所想,让观众真切地看到“时代之情状”,从而体悟到流注在故事中的旨趣。

除“自然”外,元代文学审美情趣还表现出淋漓尽致,饱满酣畅的风格。

“显而畅”是指元剧题旨是显露的,能让观众看得明白,而总体风格则呈现出酣畅之美,让观众有痛快淋漓的感受。

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的吻合:在元代抒情性文学,如散曲和诗词的创作中,自然酣畅之美,同样是最为鲜明而且备受推崇的。

大异于温柔敦厚:传统观念认为作品要使人回甘无穷,而元代作品则让人痛快酣畅,如饮烈酒,表现出特殊的艺术魅力。

2.窦娥的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3.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1)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

他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及时“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引起观众的兴趣。

(2)关汉卿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冷热调剂,张弛交替。

使剧情的推进显得跌宕多姿,产生深深吸引观众的情节张力。

(3)善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注重剧场性的另一个特点。

他解决悬念的方式往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语言艺术:本色当行)4.《西厢记》对莺莺故事的创新:王实甫对董解元所改编的莺莺的故事重新调整,最重要的,是对故事题旨作了新的改造。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把唐传奇《会真记》改写为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大胆地和封建家长展开斗争的作品。

他把莺莺对张生的爱,与“报德”连在一起。

董解元尽管歌颂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求,但又竭力表明他们的越轨行为有其合理的一面。

他所塑造的莺莺是深受封建思想束缚,而又羞羞答答地追求爱情的大家闺秀。

在王实甫笔下,张生莺莺固然是才子佳人,但才与貌并非他们结合的唯一纽带。

王实甫强调,这对青年一见钟情,“情”一发难收,受到封建家长的阻碍,便做出冲破礼教的举动。

王实甫认为,真挚的爱情是纯洁无瑕的,不必涂上“合礼”“报恩”之类的保护色。

在王实甫之前,谁也没有像他那样明确提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他希望所有恋人都能够如愿以偿,不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眼里,这是对封建礼教及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

5.《西厢记》人物塑造的特点莺莺:主动追求爱情;热情而冷静,聪明而涉狡狯。

莺莺的形象具有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急切切,又是忐忐忑忑。

张生:志诚种,对爱情执着诚挚的追求;才华出众风流潇洒,一旦坠入情网,便痴得可爱,迂得可爱。

红娘:泼辣而又机智6.曲状元:马致远7.钟嗣成《录鬼簿》将元杂剧作家分为三类:“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及“已死才人不相知者”;“方今才人相知者”及“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

8.元剧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9.郑光祖:南方戏剧圈的巨擘,今存《倩女离魂》,《周公摄政》、《王粲登楼》、《伊尹扶汤》《㑇梅香》(四大家有争议的是郑光祖和王实甫)10.《琵琶记》: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11.南戏形式上的特点:(1)南戏没有楔子,但开头有“家门”,又叫“副末开场”,副末介绍剧情或说明创作意图,不是剧情的有机组成部分。

(2)结构上不分“折”而分“出”,不受出数限制,“出”以“人物上场下场为界限”,实际上等于“场”,每本出数不定,一般都有几十出。

(3)演唱形式灵活多样。

不限一人主唱,可以互唱,合唱,独唱,对唱,伴奏以管乐为主。

(4)在演唱方面,一出中不受同一宫调曲子的限制,可以“集曲”。

唱词也不要求一韵到底,可以换韵。

(5)演员由南方音演唱,以南方乐曲为主。

(6)重要人物出场有定场白,每出戏完时有下场诗。

12.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13.散曲的特点:(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14.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叶儿),套数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15.“曲中李杜”:张可久,乔吉16.《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历史演义: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上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备。

这种形式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

17.水浒传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1)水浒传作为一部英雄传奇体小说的典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超伦绝群而又神态各异的英雄形象,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它能将性格相近的一类人物写得各各不同。

(2)之所以能将众多英雄写得性格鲜明,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多层次地刻画人物性格。

这样就在“同而不同”中显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

(3)小说在写某些人物时,能展示其性格在环境制约下有所发展和变化,人物性格具有流动性其中最明显的是林冲。

(4)在用浓墨重彩描绘高度夸张,惊心动魄的故事时,也注意在细节真实上精雕细刻,逼近生活;这样就使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18.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19.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徐祯卿、边贡、康海、王廷相,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他们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自觉肩负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以复古求革新,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借助复古手段达到变革的目的,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

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

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成员还有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以汉魏、盛唐的诗文创作为楷模,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并且对于法度格调的讲究比前七子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但是他们太强调效法古人,对于创作的法则又规定得太具体细密,必然会对个性、情感的自由表现和艺术创新造成束缚。

得失:(1)从前后七子文学活动的积极意义上看,首先它们在复古的旗帜下,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

李梦阳等前七子在文坛高举复古大旗,与他们重视文学的独立地位、积极探索文学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联系。

(2)其次,在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前后七子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

对文学自身价值的一种新的理解,以及敢于同传统文学观念发生离异的勇气,赋予了文学复古活动以深刻性和挑战性。

(3)他们在复古过程中寻求消除文学旧误区的办法,却又陷入了文学新的误区——在拟古的圈子中徘徊,一个显而易见的特征便是他们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着距离,求真写实的观念并未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为数不少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模拟之作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水准。

20.《太和正音谱》: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

21.徐渭《四声猿》:《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22.“传奇”: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曾将元杂剧称为“传奇”。

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得以规范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由南戏所升格的传奇便渐渐称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作品的总称。

23.梁辰鱼的《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曲调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是具有开拓意义的昆腔大戏。

24.吕天成《曲品》:继《南词叙录》之后第二部著录和评论明代传奇的专书。

“倘能守词隐先生之矩矱(yue),而运以清远道人之才情,岂非合之双美者乎?”词隐先生:沈璟;清远道人:汤显祖。

25.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26.有人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富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你认同吗?为什么?(1)理性框架:“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2)超越框架:在具体描写中,心学与长期流传过程中积淀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相结合,使《西游记》实际上所表现的精神明显地突破、超越了理论预设,并向着肯定自我价值和追求人性完美倾斜,通过孙悟空这个形象,呼唤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

(3)作家往往随机将一些小故事像珍珠似的镶嵌在整个体系中,让它们各自独立地散发出折射现实的光芒。

这样,通过“整体-局部”的理论框架,“以幻入实”的诸种说法皆可囊括于其中。

27.《金瓶梅》: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为什么叫“金瓶梅”:(1)由小说中的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个人的名字合成。

也有人认为,实际上有更深一层涵义,即“金”代表金钱,“瓶”代表酒,“梅”代表女色。

(2)自然界的梅花尚不能长久,“金瓶”中的“梅花”则更是短暂,以此象征荣华富贵都是云烟。

28.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嘉靖年间洪楩(pian)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29.“三言二拍”: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作者为明代冯梦龙。

它“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

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二拍: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作者凌蒙初。

在“三言”的影响下产生。

“二拍”与“三言”不同,基本上都是个人创作,“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它已经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

30.(1)竟陵派:明代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因其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为湖北竟陵人,故得名。

其文学主张与公安派基本相同,要求抒写灵性,反对模拟,认为诗歌创作要抒发内心的真实感情,读古人作品,也要体察古人的真情实感。

针对公安派的俚俗与浮浅之弊,希求通过幽深孤峭来加以矫正,以致出现艰涩之弊。

(2)公安派:明代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因其是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①他们认为文学是发展的;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③推崇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④反对模拟古人。

用。

属于此派的戏曲家有吕天成、王骥德等。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但他们的诗文多为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创作题材不够宽广,因而创作实践未能达到其文学主张的理论高度。

(3)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

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

他们先后起来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思潮,纠正复古派只学秦汉文的偏颇,提倡唐宋古文,尤极力推崇欧阳修和曾巩。

其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倡唐宋文风,强调文以明道主张文章要直抒胸臆,文从字顺,平易流畅,被称为唐宋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