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答案。重点。思考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答案。重点。思考题。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一、名词解释:1.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充当主角的国际政治行为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和态势。

2.雅尔塔体制:指美、苏、英3 大国首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3.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多级化趋势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

4.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

它由两部分构成,即物质的、可见的、可计量的力量和精神的、不可见的、难以计量的力量。

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1)战后初期的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 3 大国首脑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时称“雅尔塔体制” ,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20 世纪50 年代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美国的攻势,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两大阵营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3)两极格局的演变20 世纪50 年代中期至80 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4)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 年12 月25 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

26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终结。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2、战后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是什么?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具有哪些重大影响?原因:两极格局的终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实力消长的变化。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称霸世界,大搞军备竞赛和到处扩张,严重地影响了本国的经济发展,结果拖垮了苏联、也削弱了美国。

相反地,日本、西欧等国家的实力有了很大发展,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力量进一步壮大,由此推动整个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影响:两极格局解体后,使世界政治格局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这次格局转换的特点是:第一,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而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

第二,新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演进过程。

因为,现在美国虽然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单级世界,但他没有足够的力量一统天下,其他主要大国和国家集团都在争取世界或地区的主导权,期望建立一个多极世界,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足够的实力,可单独与美国抗衡。

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多极化与“单极世界”之间存在斗争,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斗争。

世界各种力量必然要经过长期的消长、分化、组合的过程,才能重新形成稳定的格局。

第三,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过程。

各主要大国和国家集团都在力争形成对自己有利的世界新格局,为争夺对世界新格局的主导权展开斗争。

斗争的结果将取决于历史的“合力” ,在和平时期这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

3、为什么说冷战后世界的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其发展是不会一帆风顺的。

多极世界的形成将是一个曲折的、长期的过程。

这是因为:第一,美国构建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是多极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第二,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是阻碍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因素。

冷战结束后,国际旧秩序依然没有根本改变。

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造成南北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而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还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因此,世界主要力量共同推进世界多极化的进程还是艰巨的曲折的。

第三,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长期过程。

第四,多极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力量的对比还将发生变化。

第五,世界上冷战思维的继续,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也会对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

因此,世界多极化进程将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曲折过程。

4、怎样认识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冷战时期,政治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冷战结束后, 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发展对外关系的主导因素,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日益加大的原因在于: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直接导致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升降,从而影响到世界政治的发展;经济因素对国内政治的作用的不断增大,使各国都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因为这一目标的实现结果往往会造成国力的削弱、导致社会的动荡甚至政府的更迭,从而对世界政治发展产生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联系更为密切,相互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使世界政治发展更趋复杂;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当今世界各国的外交,首先是经济外交,即为经济服务的外交,经济成为外交的主要内容。

冷战结束以后,国家的经济利益往往成为国家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制约着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抗,使它们的关系一般不致于脱离和平、发展、合作这一时代主流。

第三章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一、名词解释:1、时代主题——时代主题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世界范围内最重要、最突出的基本矛盾和基本问题,是国际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也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任务和正在解决的主要课题。

2、时代特征——时代特征是指与时代相适应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状态以及由世界的基本矛盾所决定和反映的基本特征。

3、国际格局——国际格局主要反映国际社会各种力量的对比以及权势分配结构的客观状况,国际格局是国际秩序的基础,它决定了国际秩序的性质和面貌,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会对现存的国际秩序形成强烈的冲击,并导致现存国际秩序的重大变化乃至重建。

4、国际秩序——国际秩序是指以一定世界格局为基础所形成的各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原则及相应的保障机制的总和。

国际秩序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二、思考题:1、试论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依据和重大意义。

确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依据和意义: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1)是依据国际形势和世界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而作出的科学判断。

1)战后世界矛盾的发展变化。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和全球部署没有完成,制约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4)科学技术已取代战争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

5)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性的问题(2)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第二、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论为我国制定正确的内外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为什么建立国际新秩序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第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要求。

第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是由多极化趋势和世界多样化发展所决定的。

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正确处理国家关系的最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第四,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际新秩序是完全切实可行的。

3、为什么说当代国际秩序对战后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国际秩序是指以一定世界格局为基础所形成的各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原则及相应的保障机制的总和。

国际秩序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分为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

从某种意义上讲,国际秩序属国际法的范畴,但又有区别,因为它受国际力量对比的制约,特别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和制约。

国际秩序建立迄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

从近代到二战前,世界已建立三次国际秩序。

第一次是威斯特伐利亚秩序。

第二次是维也纳秩序。

第三次是凡尔赛——华盛顿秩序。

二战后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确立的是第四次国际秩序。

二战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

二战期间,代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美、苏、英三大国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就如何结算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等问题,秘密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这些协议主要是为了维护美、苏两大国的利益,如何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并建立和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等。

雅尔塔体制的建立,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也为战后美苏争霸开了先河。

自 17 世纪以来,人类先后建立了四次国际秩序,但从本质上讲都体现了西方主导性和不平等性这两个明显的特征,都属于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秩序。

因而,我们都称之为国际旧秩序。

冷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两大基本趋势的发展,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斗争,一些过时的规则、制度已被淘汰,但国际旧秩序仍然存在,基本的框架和机制仍在运作,继续妨碍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乃至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国际秩序的稳定发展年。

因此改革国际旧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已经越来越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迫切要求。

第一章主要概念: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指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总和。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不断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知识经济“知识经济” 这个概念是联合国研究机构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别于 1990 年和 1996 年提出来的。

知识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

这种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在产业结构中高科技产业将成为第一产业支柱;在消费中以高科技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

马歇尔计划 1947 年 6 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其内容是:美国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而欧洲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美国的控制:拆除关税壁垒、放松外汇管制、保障美国私人投资、排挤左翼势力。

区域集团化,即地区经济一体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