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 名词解释总结 第九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01. nerve impulse(神经冲动) 沿神经纤维传导的一个个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02. axoplastic transport(轴浆运输) 轴突内的轴浆经常流动,进行性物质的运输和交换,称为轴浆运输。 第二节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03. synapse(突触) 神经元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根据媒介物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04.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05.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06. after discharge(后放) 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发放神经冲动的现象。 07. non-directed synaptic transmission(非定向突触传递) 神经递质从轴突末梢的曲张体释出后通过弥散作用到达效应细胞,与其相应的膜受体结合而传递信息。 第三节 神经递质与受体
08. neurotransmitter(神经递质) 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膜释放,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09. 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递质共存)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可以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内的现象称为递质共存。 第四节 神经反射
10. nonconditioned reflex(非条件反射) 指在出生后无需训练先天就具有的反射,包括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11. conditioned reflex(条件反射) 指在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在后天形成的反射,它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12. reflex center(反射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内对某一特定生理功能起共同调节作用的神经细胞群称为反射中枢。 13. recurrent inhibition(回返性抑制) 指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通过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其它神经元的现象。
14. 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传入侧支性抑制) 指传入神经除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外,同时发出侧支兴奋某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经它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的过程。
15. presynaptic inhibition(突触前抑制) 指传入神经受到与它构成轴突—轴突突触的另一末梢作用而使膜部分去极化,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从而使与其构成轴突—胞体突触的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不容易产生动作电位的抑制作用。
16. presynaptic facilitation(突触前异化) 指传入神经受到与它构成轴突—轴突突触的另一末梢作用而使动作电位时程延长,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增多,最终使感觉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增大,容易产生动作电位的易化作用。
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17. 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特异性投射系统) 经典的感觉传导路(除嗅觉外)上行至丘脑,在丘脑的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换元后,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18. 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经典感觉传导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的上行纤维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枝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经过多次换元,到达丘脑的髓板内核群,最后弥散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19. nociception(伤害性感受) 中枢神经系统对伤害性信息的反应和加工,可以发生在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 20. referred pain(牵涉痛) 某些内脏器官病变时,常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现象。 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1. motor unit(运动单位) 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 22. stretch reflex(牵张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被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肌肉的收缩,称为牵张反射。 23. tendon reflex(腱反射) 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24. muscle tonus(肌紧张)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25. spinal shock(脊休克) 突然横断脊髓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一切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26. decerebrate rigidity(去大脑僵直) 在中脑的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的去大脑动物立即出现全身肌紧张明显加强,表现为四肢伸直、脊柱挺硬、头尾昂起,称为去大脑僵直。
27. attitudinal reflex(状态反射) 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张性。 第七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功能的调节
28. biorhythm(生物节律) 机体各种生命活动按一定时间顺序发生变化的节律性即生物节律。 29. autonomic nerve system(自主神经系统) 一般仅指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第八节 脑的高级整合功能
30. learning(学习) 人或动物依据经验来改变自身行为以适应外界环境的神经活动过程。 31. memory(记忆) 人或动物对以往经验的储存和回忆,是学习到的信息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 32. α block(α阻断) 正常成人安静、清醒、闭眼时出现的α波,在睁眼或接受其它刺激时立即消失而呈现β波,称为α阻断。 33. desynchronization(去同步化) 脑电波由高幅慢波转化为低幅快波的现象,表示兴奋过程增强。 34. synchronization(同步化) 脑电波由低幅快波转化为高幅慢波的现象,表示抑制过程的发展。 35. after discharge(后发放) 为主、次反应之后的一系列正相周期性电位波动。 36. slow wave sleep(慢波睡眠) 指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时的睡眠时相。 37. paradoxical sleep(异相睡眠) 指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时的睡眠时相,由于常可出现眼球快速运动,因而也称快速眼球运动睡眠。 38. reinforcement(强化) 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和反复应用。 39. vanish/extinction(消退) 条件反射建立后,若多次给予条件刺激而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消失。 40. generalization(泛化) 在条件反射建立的初期,除条件刺激外,与条件刺激相近的刺激也具有一定的条件刺激效应。 41. differentiation(分化) 泛化出现后,如果只强化条件刺激,反复多次后,动物只对条件刺激发生反应,而对与条件刺激相近的刺激出现阴性效应。
42. first signal system(第一信号系统) 对现实具体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 43. second signal system(第二信号系统) 对抽象概括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 44. laterality cerebral dominance(一侧优势) 人脑的高级功能向一侧半球集中的现象,左侧半球大脑皮层在语词活动功能上占优势,右侧半球大脑皮层在非语词性认知功能上占优势。
第十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一节 概述 01. adaption(适应) 以恒定强度的刺激连续作用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持续作用,但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并且机体的主观感觉减弱或消失的现象。
第二节 视觉器官的功能
02. pupillary light reflex(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的直径在强光下缩小,在弱光下散大的现象。 03. visual acuity(视力/视敏度) 眼能分辨物体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04. visual field(视野) 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不动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第三节 听觉器官的功能
05. hearing threshold(听阈) 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能引起听觉的最小震动强度,称为听阈。 06. air conduction(气传导) 声波经外耳道空气传导使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传入耳蜗,推动淋巴液使基底膜发生振动,这条声波传导途径称为气传导。
07. cochlear microphonic potential(耳蜗微音器电位) 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可记录到一种与声刺激频率一致的电位变化,称微音器电位。 第四节 前庭器官的功能
08. nystagmus(眼震颤) 机体旋转运动时,由于半规管受刺激而引起眼球不随意的往返运动。 第五节 其它感觉器官的功能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