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节 古文字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古文字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汉字的産生及其发展简况●汉字的産生●汉字结构方式的发展●汉字的形体演变幻灯片5仓颉造字的传说●《吕氏春秋》:仓颉作书;●《韩非子·五蠧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幻灯片6文字的起源●文字産生以前的记事方法:●结绳●契刻●图画幻灯片7实物记事之——结绳●《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云:“古者无文字。

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幻灯片8中国古代结绳记事幻灯片9●秘鲁印第安人就曾经有过结绳的历史,如单结表示数量十,双结表示百,还有用以表示人口、土地界域、甚至于刑法及部族兵卒等的内容。

●我国云南的独龙族人外出时也曾以在绳子上打结来计算日子,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也曾长期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

幻灯片10古秘鲁结绳记事幻灯片11契刻●所谓契刻,就是用尖硬工具在陶器、竹木等物上刻画记号,用以计数或记事。

●云南红河哈尼族过去使用契约木刻:●以“·”代表一元,以“︱”代表十元,“×”代表五十元幻灯片12若合符契●《墨子·公孟篇》:“是数人之齿,而以为富。

”●俞樾《诸子平议》说:“齿者,契之齿也。

古者刻竹木以记数,其刻处如齿,故谓之齿。

《易林》所谓符左契右,相与合齿是也。

”●《战国策·齐策四》:“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幻灯片13陶器刻符●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文化遗址幻灯片14●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陶器、陶片上共有刻画符号65个,其他地方发现的也不少,这些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刻符是否可看作文字,学术界尚有争议。

幻灯片15文字产生的一般过程●刻画符号→图画、图腾→文字图画(文字的萌芽)→图画文字(原始文字)→文字→文字体系。

●汉字起源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汉字大都起源于图画,刻符等可能是个别字的起源。

幻灯片16图画文字●丽江纳西族经典《古事记》的原始形意文字(东巴文),即爲图画文字:●抛卵在湖中,卷起黑白风,狂浪冲圣卵,卵击高山峰,一道金光发,天路自此通。

幻灯片17●左边表示拿蛋,左上符号表示“解开”,与“白”是同音词,假借为“白”;●“·”是“黑”的表意字;●三条曲线是“风”;●圆形是“蛋”;●浪花是“湖”;●四条曲线表示蛋破发光;●右下角的符号是形声字“山崖”,山形是意符,鸡头是声符,纳西语里“鸡头”和“山崖”是同音词。

●从我国早期的甲骨文、金文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图画表意手法的痕迹,有些字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字形。

●如“登祭”的登,一般写作:●象两手捧着“豆”,但如果登祭所用的食品是鬯(chànɡ,一种香酒),“豆”就换成“鬯”。

幻灯片21逐、牢、牧●逐:“豕”可以替换成“犬”、“鹿”等;●牢:“牛”可以换成“羊”;●牧:人所牧可以是“牛”,也可是“羊”。

●这些都可说明我国古汉字也曾经历了文字和图画混在一起使用的原始文字阶段。

●“当某个图形和记号被比较固定地用作语言里某个词的符号的时候,它就初步具有了文字的性质。

”●——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幻灯片24●汉字的发生,●当是在经历了结绳、契刻、图画等这些记事方式、表达方式之后,●又经过了漫长的原始文字阶段,●才可能渐渐地形成能够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

幻灯片25确定文字的条件● A 有固定的音、义,可以记录语言中的词。

——音、义● B 线条化、符号化。

——形● C 约定成俗、社会公认,有一定的袭传性。

——社会性幻灯片28汉字结构方式的发展●汉字是一种以象形字为基本构字部件的表意体系文字。

●汉字的结构方式,经历了三个阶段:●表形●表意●音义结合幻灯片291、表形阶段●表形阶段的汉字,主要是直观描拟外物的具体形象的象形字,它们有的是直接从记事图画脱胎而来的。

象形字数量不多,大约只有几百个。

如:幻灯片30●这一阶段的汉字还包括能表示一些抽象概念的指事字,如:幻灯片312、表意阶段●较抽象、复杂的概念,用象形、指事难以造字,就用两个或几个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在一起表示,形成了会意字,汉字进入了表意阶段。

如:●会意字的数量比象形字多些,历代积累的会意字总数约近一千个。

幻灯片323、音义结合阶段●表形和表意的字,只能用形象或抽象的图形符号来表示语词的含义,而不能表示语词的读音。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人们就以已经造好了的表形、表意字为基础,创造了音义结合的造字方法,汉字进入了音义结合的阶段。

●音义结合阶段的汉字,是指由表义的形旁与表音的声旁组合而形成的形声字。

幻灯片33●形旁所表的“义”,并不是形声字本身的含义,而仅仅是形声字含义所属的意义范畴,亦即其所属的“义类”;●声旁所表的“音”,是形声字初创之时的读音。

如“江”、“河”、“湖”、“泊”、“旗”、“帜”、“蛇”、“燃”等。

幻灯片34音义结合——最能産的造字方式幻灯片35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古文字←隶变→今文字幻灯片36鸟字的形体演变幻灯片37古文字、今文字的特点●古文字特点:圆形和弧线较多,“点横撇捺”等笔划不够分明,图画意味较重。

●今文字特点:字形方正,笔划分明,横平竖直,图画意味不易体会。

幻灯片38几种主要字体的比较幻灯片39甲骨●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用金属刀具刻画在晒干了的乌龟腹甲和牛羊鹿肩胛骨上的文字。

又叫“卜辞”或“殷墟卜辞”,也叫“契文”。

●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才被发现。

1928年以后,经过多次发掘,先后出土十余万片。

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约4000个,其中已被人们认识的约三分之一。

●甲骨文是一种相当发达的文字,它的结构,包含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

但甲骨文中多数字的结构部位和书写笔划还没有定型(如“人”字就有六七十种写法)。

●最近几十年,在陕西扶风、岐山一带的周原地区,也发现了一些西周时代的甲骨文。

甲骨文的特点●1、字的构造: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划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

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十几个——几十个写法●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划较细,方笔居多。

幻灯片47金文●又叫“钟鼎文”,是殷周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青铜器一般是商周王室或贵族用来祭祀、宴饮的器皿,称作“彝器”或“礼器”。

●商代在青铜器上铸刻的铭文,字数较少,字体与甲骨文相近。

周代的铭文,字数渐多,最长的近500字,内容多为记载典祀、宣扬征伐、赏赐功臣、订立盟约、训诰百官等;●金文字形笔划比甲骨文宽、粗,多为“肥笔”,弯笔多,团块多,显得浑厚古朴。

幻灯片52宰甫卣铭文●王来□(兽)自豆彔(麓),才(在)□□(□次),王乡酉(飨酒),王□(光)宰甫贝五朋,用乍(作)宝□(□)。

●大意是:殷王自豆麓狩猎归来宴飨时,赏给宰甫五串贝,宰甫因作此器以志其事。

幻灯片53大盂鼎●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291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

幻灯片54大盂鼎铭文●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幻灯片55甲骨文与金文的比较●楷书步日丁父天大●金文●甲骨文幻灯片56●攻吴王夫差鉴幻灯片57四祀弋其卣幻灯片58大篆●据说周宣王(前827—前782年在位)时,太史籀作了一部字书《史籀篇》,周宣王时代的文字即“籀文”。

●大篆本来是指时代早于小篆而风格跟小篆相近的籀文,它是相对于小篆而言的。

●现代文字学界使用大篆这个名称的情况比较混乱:●有人用大篆概括早于小篆的所有古文字;●有人把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称爲大篆;(王国维)●还有人把春秋时期到战国初期的文字称爲大篆。

(唐兰)幻灯片59篆——准●小篆本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使用的文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推行“书同文”即统一文字的政策,以小篆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形,废弃了通行于其他地区的文字(如六国古文等)。

●小篆笔划圆匀,粗细一致。

●学界公认,秦国文字对西周晚期文字所作的改变最小,因此,小篆与西周晚期流传下来的大篆(籀文,《史籀篇》)相合之处较多。

幻灯片60隶书●隶书起源于秦代而通行于汉代。

●《说文解字·叙》:“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

”●《汉书·艺文志》:“秦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徒隶也。

”●晋·卫恒《四体书势》:“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这里的“徒隶、隶人”是指官府衙门里面专司缮写抄录的官吏,是一种职位低微的吏役。

幻灯片61●隶书在形体上与小篆的结构、笔势大不相同:●小篆圆匀宛转的线条→→平直方折的笔划;●小篆一些复杂的笔划→→简化;●打破小篆字形结构:一篆变量形、数篆变一形;●使小篆丧失了原先的形象性。

幻灯片62●由于隶书字形简单,书写方便,大大便捷了人们的掌握使用,因此,到了汉代,它就取代了小篆的地位,成为全国通行的主流字形。

●从小篆到隶书,是汉字形体上的一次重要改革,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幻灯片63隶书对小篆的改造●1、解散篆体,改曲爲直●→日→女●2、省并、省略●→大→无→雷幻灯片64●3、偏旁变形●小篆:用作偏旁和独立成字无区别;●隶书:独立成字和作偏旁的写法不同,如:人、水、犬、邑、艹等。

●同一个偏旁在不同的文字里可以分化成很多不同写法,如:幻灯片65●4、偏旁混同●敦、淳、醇、鹑——●从亯(xiǎng)从羊,读若纯。

●郭、崞——●又如:幻灯片66●舂:擣粟也,从廾持杵临臼上,午,杵省也。

●奉:承也,从手从廾,丰声。

●泰:滑也,从廾从水,大声。

●春:推也,从艹从日,艹春时生也,屯声。

幻灯片67草书●作爲一种特定字体的草书形成于汉代。

大约从东晋开始,爲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称汉代的草书爲章草,新体草书相对称爲今草。

●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

由于草书字形太简单,彼此容易混淆,因此没能像隶书取代篆文那样取代隶书而成爲主要的字体。

幻灯片68●怀素●草书●千字文幻灯片69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幻灯片70幻灯片71行书●行书出现于东汉晚期,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