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灾害应急论文

地震灾害应急论文

《地震灾害应急》(2014-2015学年第1学期)结课论文题目:地震防治与现代生活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建筑学131学号:***********名:**2015年 6月 14 日地震防治与现代生活身为一名建筑学学生,防震减灾一直是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为地震灾害学中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时刻警醒着我“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

一个设计合理、质量好的防震减灾工程,不仅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弱地震等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而且可能挽救一个人,甚至一群人的生命。

因此了解地震知其原理,懂其防治是我做好建筑的重要也是必须的一课。

地震有着巨大的破坏力,它能够在瞬间将一栋美丽的建筑化为碎石残渣,能将一个繁华的城市变为人间地狱。

它极其突然,使人无法预知,像一个古老的诅咒时刻盘旋在人们的头顶,也时时都有可能降临在我们身边。

近年来,地震由于破坏性大又难以及时预报,成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当前世界各国把建筑物防震研究作为一项重大课题。

地震造成建筑物的倒塌破坏大致可分为三类情况。

第一类是由于建筑物自身的能力不足以抵抗地震造成的剧烈振动,进而导致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

第二类是由于强烈地震引起的水坝坍塌、海啸、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造成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

第三类是由于地震产生的断层错动、山崖崩塌、河岸或山体滑坡、地层陷落等地面严重变形造成的建筑物破坏或倒塌。

现有建筑物的防震技术主要是在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上做研究,这种硬性抗震或被动抗震建筑结构成本高且抗震性能有限。

据了解,目前国内建筑物的抗震方法主要有3种:一种是通过加粗柱子、多加钢筋的传统方法来硬抗震,比较常见;另一种是把建筑物某些非承重部分设计成效能杆件或通过装设效能装置来减震;此外比较新颖的是通过在地基与柱子之间加钢板橡胶垫的方法来隔震。

随着建筑物智能抗震装置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应用与发展,建筑物自身大大增强了抗震性能,达到大震变小、小震变了的目的。

这改变了人们对建筑物抗震研发设计的传统思路,使人们形成对建筑物智能减震柔性抗震的新思路,增强人们对建筑物智能防震新技术的理解意识。

河南某科技公司根据建筑物自身惯性特征与地震运动的自然规律,参照了人体骨骼结构平衡原理,研发并制造出了第一代建筑物智能抗震节能防护装置。

地震发生时,该装置使地基基础在建筑体的下光滑表面主动滑动,主动受到地震运动能量的切割;避免了建筑体的被动切割、切割破坏呈放大趋势的被动抗震局面。

完成了对地震运动能量初级截流吸收与阻尼消耗的第一步,再通过一系列深层次能量阻尼消耗与中和缓冲,以及建筑物重心的智能配重与智能控制,确保了建筑物自身在大地震运动中的独立平衡效果,避免了建筑物的损坏与倒塌。

在抗震性能相对提高的同时,也解决了抗震原材料不必要的浪费问题,节约了大量的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

解决了现有抗震技术既浪费资源且抗震性能得不到有效提高的现实问题,避免了地震灾害造成人民群众的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对我国有限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实际作用,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与防震减灾及节能环保事业的同步发展。

2008年5月12日下午,近大半个中国都为之一动,一场突如其来的七点八级汶川大地震,震撼了全国,在大灾难过后如何救援就显得非常重要。

地震后道路破坏,交通堵塞,会导致救援人员进不去。

我们因此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高效的统一指挥部,制定统一的救援预案。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会很快组成救援队伍开赴灾区,许多志愿者也会自发的去灾区,如果组织不好,反而会造成有限的交通更加堵塞,影响救援有效展开。

另外,医疗救援队应当编配训练有素、具有急救经验的医生,以便能够迅速在现场组织抢救伤员。

以往重大灾害救援的经验证明,如果参加救援的人员缺乏应有的训练,有可能进一步加重伤员的伤情甚至导致伤员死亡。

在地震受伤人员救治中,有两个问题要特别引起注意:其一是在救援和搬运脊柱骨折伤者时,因方式不当,极易引起脊髓损伤。

其二是挤压伤未能得到及时识别和适当处理,导致挤压综合征的发生。

对于脊柱骨折的伤者,在搬动过程中切忌采用横抱、“一人抬胳膊一人抬脚”等方式,因为这可导致骨折的脊柱对脊髓造成损伤。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使用硬质担架或木板搬运,疑有颈椎骨折时应立即用颈托固定。

若情况不允许也尽量将伤者“背朝上抬出来”或一人托腰部以避免腰部突然弯曲。

挤压伤的识别并不难,其特点就是疼痛与体表伤口不符,即伤者肢体体表伤口较轻甚至没有伤口,但其疼痛严重,特别是运动时疼痛更重。

对于这些伤者,如不及时行筋膜切开减压,就可能发生挤压综合征。

对这类手术要越快越好,不要等送后方医院再做。

地震后最主要的是如何将埋压在倒塌建筑废墟下的伤员尽快抢救出来。

抢救过程中,各医疗队一定要搞好组织分工,以使抢救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地实施。

很多获救的伤员,由于脱水,几天未进食物,长时间被压挤、多处创伤或精神紧张往往未能获得休息,从废墟内获救后,可能会有循环紊乱,必须及时处理。

胸部和腹部受到过重物冲击或压迫时应及时检查和处理,注意有无内脏实质性器官或消化道破裂,同时特别注意肾功能衰竭表现。

房屋倒塌时如伤者正在床上睡眠,可能引起骨盆骨折(邢台和唐山地震时很多见),严重的骨盆骨折,可发生大量腹膜后出血,须及时治疗。

在灾害救援转运伤员时,有几个要点必须掌握。

用担架转运时,要注意让伤员头向前,以利于后方担架员观察伤员病情变化。

采取汽车转运时,伤员最好横放,可减少汽车加减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如果竖放,汽车加减速应缓慢,因加速可使头部缺血,减速可使头部充血。

采取船舶转运时,因船会左右摇摆,伤员固定很重要;同时要注意暈船的问题,可预防给晕车药。

在所有转运方式中,直升机是最有效的,采取直升机转运时,伤员应横放,并使用良好固定以防坠落伤。

2013年4月20日早上8点02分,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灾区很多人被夺去生命,这让我们不禁又要提起那个普通但却重要的问题,地震来了,我们该怎么办?城市中的建筑物一般可以抵御六级的地震,一次六级以上的地震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分钟,最初的十二秒钟为上下的纵向震动,然后是破坏力极大的横向左右震动,建筑物的倒塌损毁都发生在这一时段。

所以说,地震发生只有头十二秒钟。

地震发生时,当人们从恐惧中清醒过来,再作出如何逃生的决定大概也就剩下几秒钟的时间了,尤其是居住在层建筑物中的居民,要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跑出楼外是不可能的,况且最初的上下震动常使房门变形很难打开,底层的居民即使有时间逃出楼外也容易被倒塌的坠落物砸伤;而打开窗户跳楼无异于自杀;此时最佳的自救方法是克服恐惧、就地隐敝。

比如小孩可蹲伏在写字台下、课桌下或趴伏在床下以躲避坠落物的砸伤;大人钻桌子、钻床比较困难,可蹲在沙发背后、冰箱旁边等高大坚固的家具旁,在较大较空旷的房间内无处躲藏时,可躲在墙角处。

因为这些地方在房屋倒塌时会形成倒塌物砸不到的死角,人躲在这里或卫生间内,快速关闭电源和煤气管道的阀门,然后躲在墙角。

因为厨房和卫生间的房顶跨度较其他房间小,且有上下水管道和暖气管道穿行其间增加了抗震性,故不易倒塌伤人。

注意在屋内躲避时不要选择房屋的中央或靠近窗户的地方,以防砸伤。

在寻求躲避时不要顾及任何财产。

灾害面前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如果随手拿起一瓶水和食物再行躲避,一旦被倒塌物掩埋拥有水和食物也就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

地震发生时,如果是在户外,应迅速远离高大的建筑物、立交桥、电线干、树木和狭窄的街道,跑到空旷的地方,以防被倒塌的坠落物砸伤。

如果是在车里,要立即停车、熄火,汽车周围如无较大的建筑物则可停留在车中。

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居民地震发生时要远离海边,因地震可同时引发海啸;居住在山区的居民地震时要远离山坡边的小路,以防山体滑坡造成的伤害。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遥感技术在地震救援中异军突起,成为搜寻被埋人员的重要力量。

作为一种新型的对地观测技术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

它利用空中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传感器收集地面上的数据信息,不断监测灾害的进程和态势,及时的把信息传输到各级抗灾指挥机关,从而能迅速准确的为抗震救灾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为一名建筑人关于建筑结构对房屋抗震性能的影响问题就不得不说一下个人的看法。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认为框架结构的房屋比混合结构的房屋(这里的混合结构是指板、梁、柱必须是现浇的)抗震,事实究竟如何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国家有关部门综合各方面信息与历史记录以及区域经济水平等相关技术理论制定出来的。

除非建设单位提出更高要求,设计师都应该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设计。

也就是说,不管是框架结构的房屋还是混合结构的房屋,在同一地区,它们的抗震级别是一样的。

如果都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它们的抗震性能没有区别。

而且,在地震后前往重灾区的专家还发现了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在地震后幸存下来的还能继续使用的房屋中,框架结构的房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墙面裂痕,而有些混合结构的房屋竟未发现裂痕。

同样的现象在地震影响区成都还比比皆是,很多框架结构的房屋在震后墙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而混合结构的房屋几乎没有发现任何裂痕。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和房屋的结构类型有关的。

框架房屋的墙体是后砌墙,在墙体与梁、柱之间从结构上是分离的;而混合结构的房屋刚好相反,其墙体与梁、柱是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受力。

这就好比一个人,框架结构的房屋的“骨”和“肉”是分开的,而混合结构的房屋的“骨”和“肉”是紧密连接的。

所以,如果我们要谈论框架结构的房屋和混合结构的房屋哪个更好,那就见仁见智了。

关于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在地震中受到的不同影响问题。

地震的影响范围之所以很广,是因为地震产生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扩散。

有人把地震波分为横波、纵波和面波。

其实面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所以,地震波的传播形式其实就只是横波和纵波。

纵波是推进波,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是剪切波,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在地震发生后,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受到的纵波的影响是大致相同的,区别在于它们受到的横波的影响不同。

高层建筑重心高,在地震时,受横波的影响,其摆幅较大,也就是说晃动范围较大,越高的楼层越明显。

关于这点,在这次地震中也能反映出来:不少高楼层的住户,家里的家具、电器在地震时被摔倒、破坏,也就是这个原因。

地震在这些年越来越频繁,这与我们人类改造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唯有加强对地震灾害的预测防治的投资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地震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面向美好未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