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困境 概念辨析尹树强(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内容提要] 安全困境 是国际安全领域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巴特菲尔德和赫兹共同提出了这一概念。
善良的意图、无法决断的不肯定性、自我挫败或矛盾的政策以及 悲剧 含义是判定一种情势是否为 安全困境 的参照标准。
国际政治中存在着 体系引导型 和 国家引导型 两类安全困境,二者的运行过程是相同的,但在缓解和逃逸问题上存在着重要区别。
[关键词]安全困境 缓解和逃逸 体系引导型 国家引导型安全困境 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用以解释国际紧张、对立乃至冲突形成机理的一个基本概念。
在世界政治的所有困境中,安全困境是非常重要的。
它直指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践的核心。
近年来国内有学者在相关研究中对 安全困境 这一概念也有所述及,但迄今仍缺乏对其全面而又详细的分析。
笔者不揣冒昧,试在此方面作一尝试以求教于学界。
一、 安全困境 的界定安全困境 所描述的情形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有文献记载的公元前五世纪。
其时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其名著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中写道,正是 雅典力量的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斯巴达的恐惧使得战争无法避免 。
按照学术界的共识,首先对 安全困境 这一概念进行阐释的则是英国历史学家赫伯特 巴特菲尔德(Herbert B utterfiled)和美国政治学家约翰 赫兹(John Herz)。
巴特菲尔德称之为 霍布斯主义的恐惧 (Hobbesian fear),赫兹则是学术界用 安全困境 这一术语概括此类情势的第一人。
两位学者一致认定 安全困境 这一概念的本质是一个 悲剧 (tragedy)。
巴特菲尔德在 历史与人类关系 中认为: 即使没有任何一个蓄意出来危害世界的大恶人的干涉,历史上最大的战争也可能爆发。
它最有可能在两个急于避免任何冲突的两个大国之间爆发。
由于安全困境的存在,均无意伤害对方的两方最终却走向战争,巴特菲尔德将此描述为 现代国际冲突中的悲剧因素 。
同样,赫兹也认为, 正是安全困境的一种悲剧含义使得原本可能从未存在的相互恐惧最终可能产生最可怕的结果 。
在巴特菲尔德和赫兹提出这一概念后,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以及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在理论界的主导地位, 安全困境 在国际关系中日益发挥显赫的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在这一领域涌现出诸如罗伯特 杰维斯(Robert Jervis)、杰克 史奈德(Jack Sny der)、阿兰 柯林斯(Alan Collins)等一批著名的学者,并出版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但人们为 安全困境 所下的定义也越来越多,并由此产生了一个如何界定 安全困境 的问题。
根据英国学者阿兰 柯林斯对以往学者对 安全困境 所下定义的总结, 常见的以下这段论述请参阅Alan Colli ns,The Se curity Dile mma and the End o f the Cold W ar,Edinburgh:Keele Uni versity Press,1997,pp.11-14,注 均转引自该书,不再注明。
Paul R oe, M i spercepti on and Ethnic Conflict:Trans ylrania s so cietal security drlemma ,Re vie w o f Internat ional Studie s,28/1(2002),p.58.John Herz,Inte rnational Politics in the Atomic Age(Chicago,IL: Chicago Unirersity Pres s,1966),p.241.Herbert Butterfield,History and Human Re lations,pp.9-36.Herbert Butterfield,History and Human Relations,pp.19-20, quoted from Paul Roe, Misperceprion and Ethnic Conflict:Trans yl rania s societal security dilemma ,Revie 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28/1(2002),p.59.以下注 、 转引同处。
See Herbert Butterfield,History and Human Re lations(London: Collins,1951);John Herz,Political Realism and Political Ide alism(Chica go,IL:Chicago Universi ty Press,1951).Robert Lieber,No Commone Powe r: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re lations,Ne w York:Harper Collins,1991,p.6.Nicholas Wheeler and Ken Booth, The Securi ty dilemma ,in John Baylis and N.S.Rengger(eds.),Dilemmas o f W orld Politics:inte rnational issue s in a c hanging worl d(O xford:1992),p.29,quoted fro m Alan Collins, The Sec urity Dilemma and the End o f the Cold War,Edinburgh:Keele Uni ver si ty Press,1997,p.9.大致有以下四种:(1)对别国安全的损害。
这类定义关注因安全困境的运行所产生的结果,强调一国如何因其所采取的行动而无意间损害了邻国的安全。
罗伯特 杰维斯、查尔斯 格拉泽(Chales Glaser)和巴里 布赞(Barry Buzan)就是此类定义的代表。
例如,杰维斯认为当一国寻求增加自身安全而采取的大多数手段具有不经意间损害他国安全的效果时,安全困境就会发生。
布赞也同样认为, 当国家为自己寻求权力与安全时,很容易威胁到其他国家对权力与安全的追求 。
(2)所有各方安全的减损。
这类定义主要关注 安全困境 的 自我挫败 (self-defeating)特性。
罗伯特 莱伯(Robert Lieber)认为,通过增加它们的权力,国家 并不必然增加它们自身的安全,因为它们的邻国和对手也会诉诸同样的手段。
实际上这种加强军备的行为倾向于使得所有国家更不安全,因为它提高了所有各方面临的潜在威胁的水平 。
巴里 波森(Barry Posen)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他把安全困境定义为一种情形,在这种情形里 一国为加强自身安全所做的一切招致反应,最终使得该国与以前相比而不安全 。
(3)意图的不确定性。
此类定义主要侧重于解释 安全困境 这种现象的起源,关注于国家间的互动。
赫伯特 巴特菲尔德在阐释 安全困境 的机理时写道, 你知道你自己无意加害于他,除了寻求对自身安全的保障外,你对他一无所求;你绝无可能完全认识或记得这么一点,即他无法透视你的心灵,因而他对你的意图就决不可能像你对这意图一样放心 。
尼古拉斯 惠勒和凯恩 布思(Nicholas Wheeler and Ken B ooth)则认为, 当一国的军备行为在另一国的思想中造成关于它们是用于防御目的(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加强自身的安全)还是用于进攻目的(改变现状以使其对己有利)而无法决断的不肯定时,安全困境就会存在 。
惠勒和布思还把这种无法决断的不肯定性(unresolvable uncertainty)视为界定安全困境的首要特性。
(4)缺乏合适的政策。
这种定义强调国家所处的绝望的境地,无论采取哪种选择,一个令人无法满意的解决方法是唯一的结果。
理查德 斯莫克(Ric hard Smoke)在述及此点时写道, 在本质上, 安全困境 的观念认为,如果一国在保卫自己安全上无所作为,它不会感到安全,但是任何保卫自己安全的努力必然威胁到他国或多国的安全,结果该国面临着一个困境:如果它不采取行动,它将不会感到安全,而假如它那样去做仍然感到不安全 。
很显然,上述学者均是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来诠释 安全困境 ,这难免有顾此失彼之憾。
不可否认,这些定义都涉及到 安全困境 的不同侧面,但它们各自均无法充分地界定 安全困境 。
只有将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才能理解安全困境的动力学, 即任何一方均无意于侵略,它们行为的目的是加强防御,然而,它们不知道其他国家也仅仅是出于防御的目的而作出应对,结果它们的行为只是使事情更为恶化了。
由此可以发现传统安全困境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善良的意图(benign intention);无法决断的不肯定性(unresolvable uncertainty);自我挫败或矛盾的政策(self-defeating/paradoxical policies)。
这三个特征再加上安全困境的本质 悲剧 ,是判定一种情势是否为 安全困境 的参照标准。
安全困境 概念的进一步演变和应用也只有在忠实于其原来这些基本价值时才有意义。
二、两种类型上文所述的、由巴特菲尔德和赫兹共同提出的 安全困境 ,人们一般称之为 经典安全困境 或 传统安全困境 。
它的发生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是与国际体系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国际体系是Ibid.,pp.23-24.Alan Collins,The Securit y Dile mma and the End o f the Cold War, p.15.Richard Smoke, A Theory of Mutual Security ,in Rober Smoke and Andrei Kortunov(eds.),Mutual Sec urity:a ne w a pproach to Soviet-America re lations(London:1991),p.76.Wheeler and Booth, The Securi ty Di lemma ,p.30.Herbert Butterfield,History and Human Re lations,p.21.Barry Posen, The Securi ty Dile mma and Ethnic Conflic t ,Sur vival,35/1(1993),p.28.Robert Lieber,No Common Po wer:understanding inte rnational re lations(Ne w York:1991),pp.5-6.Barry Buzan,Peo ple,State s and Fear:an agenda f o r inte rnational se curity studie s in the post-Cold War e ra(Hemel Hempstead:Harves ter Wheatsheaf,2nd ed.,1991),p.295.Robert Jervis, Realis m,Game theory,and Cooperation ,W orld Politics,40/3(1988),p.317.一个无政府的自助体系,缺乏一个超越各主权国家之上的最高权威,国家间互信不足,一国在寻求安全时必须依靠自己,遵循 理性自私 的原则行事,结果正如巴里 波森所写的那样, 往往...(决策者)不会设身处地为他们的邻国着想;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的行为可能看上去很有威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