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部分: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结总汇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部分: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结总汇


背景:世界经济全球化;取代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而成立 中国: 2001 年底加入,对中国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 作用:推动世界自由贸易,促进世界经济全球化;有“经济联合国”之称
二战后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第十八单元: 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浪漫主义
英国:拜伦《唐璜》
世 罗斯福新政
背景: 1929— 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及影响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
界 ( 当今世界政治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北约、华约组织的成立为标志 多极化趋势发展:欧共体形成;日本高速发展;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
新航 路的 开辟
殖民 扩张
工业 革命
第七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背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奥斯曼帝国切断旧商路 过程: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达伽马——印度;麦哲伦——环球 后果:打破各大洲孤立状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殖民掠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荷兰:海上马车夫 英国:打败荷兰、法国,占领印度、北美等地,成为最大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 结论:殖民扩张、殖民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落后 第一次:英国开始;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时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美国和德国(发源地和中心);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气时代;垄断资本主义 后果:增强欧美国家的力量,列强瓜分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影响:美国罗斯福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摸式;德国日本法西斯
背景: 1929 — 1933 经济危机;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束手无策;罗斯福当选总统
罗斯福 内容:整顿财政金融;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调整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
新政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影响:恢复经济;摆脱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威胁;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摸式

当前局势特点:新旧格局转换过程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第十七单元: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 林
体系
建立: 1944 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签订《布雷顿森林协定》 内容:黄金←美元←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影响: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继而维护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
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资本扩张;机遇和挑战并存
现代科技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成果;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第五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 民主
罗马法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础 . 民众法庭 克利斯提尼改革:实行“陶片放逐法”,打击反民主势力。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第八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代议制特点:议会、宪法、政党政治 1689 年《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保障议会权力,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 《 1787 年宪法》: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三权分立;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共和制;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科学社会主义 1848 年《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理论和实践
1871 年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经典力学体系:牛顿的机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近代世界 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冲击“神创说”
科学技术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世界经济 区域集团

欧洲联盟: 1993 年成立,政治经济一体化;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世界多极化 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 年由美、加、墨组成;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 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89 年成立,最大区域组织,中国 1991 年加入, 2001 年上海会议
世界贸易 组织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9 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完善
世 欧美代议Βιβλιοθήκη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 年宪法:联邦、共和、总统制;第一部成文宪法
界 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制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军国主义
影响
近代自然科学形成标志 冲击“神创说” 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原子弹理论基础 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 学的两大支柱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第十四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新经济 政策
斯大林 模式
苏联改革
背景
外国武装干涉 国内叛乱 政治经济危机 经济困难 政治危机 1921 年实施
文坛三杰 : 达芬奇 (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 米开朗琪罗 ( 《大卫》《摩西》 ), 拉斐尔 ( 《西斯廷圣母》 )
英 国: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 意义: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内容:德国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得救”(“因信称义”)《九十五条论纲》
第六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西方人文 精神起源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自然哲学泰勒斯 ; 希腊智者学派、普罗塔哥拉: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人是万 物的尺度” . 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 . 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认识你自己” 亚里士多德 : 吾爱我师 , 吾尤爱真理 . 倡导:人文主义,即注重人性,强调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 代表: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
经典力学 进化论


牛顿力学体系: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达尔文《物种起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相对论 爱因斯坦
量子论 普朗克 5
蒸汽机 电气技术 信息技术
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理论基础)
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美国人爱迪生创建第一个发电站 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成果
西方人文 宗教改革:马丁 ?路德;因信称义;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精神发展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开辟新航路: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
世界市场 荷兰、英国殖民扩张:建立海外商品市场;世界市场形成主要途径;日不落帝国
近 逐步形成 工业革命:增强欧美国家的力量,列强瓜分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影响: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人文主义 倡导:理性主义(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等级制度,追求民主平等自由) 代表:法国伏尔泰(自由平等)
法国孟德斯鸠(三权分立)《论法的精神》 法国卢梭(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天赋人权) 德国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非工具。思想自由,尊重别人的感受。 意义: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是欧洲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准 备了思想条件
折中发展
中国振兴: 1978 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第三世界的形成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两极格局瓦解 1991 年苏联解体标志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和美苏两极格局瓦解,标志冷战结束
多极化趋势加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国、俄罗斯、欧盟、中国、日本等
格局的演变
1917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1991 年苏联解体为标志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 当今世界经济 今 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国于
2001 年底加入

影响
集中力量战胜敌人 损害劳动者积极性 造成政治经济困难 实质:市场商品货币 意义: 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道路 赢得战争,恢复经济 体制僵化阻碍社会发展 是苏联改革和解体根源 有一定成效, 但没有突破斯 大林摸式弊端 导致苏联解体
经济 危机
第十五单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特点:从美国开始,破坏大,范围广,时间长
文学成就
批判现实
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百科全书”)
主义
俄国: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美术作品
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
印象派
法国:莫奈《日出·印象》 荷兰:凡·高《向日葵》
现代派 (立体派)
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
德国:贝多芬的代表作是九部交响乐
电影正式诞生: 1895 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
电视的发明: 1929 年,英国人贝尔德
标志: 1936 年 苏联新宪法
斯大林摸式弊 端日益显露
内容
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 商业和分配:取消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 农业: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 商业和分配:自由贸易;按劳分配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政治:高度集权 经济: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行政手段 赫鲁晓夫:农业、工业管理体制 勃列日涅夫:重点在工业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根本性改革
二战后 新变化
国家干预经济→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福利国家
第十六单元: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