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民工住房现状及发展对策

农民工住房现状及发展对策

第30卷第6期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V ol.30 No.6 2009年11月 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Nov. 2009农民工住房现状及发展对策黄艳辉,汤腊梅(湖南城市学院经济管理系,湖南益阳 413000)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由于农民工自身人力资本弱,住房保障制度不完善,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国家政策、法律的缺失,使农民工的住房条件和住房需求均得不到满足,阻碍了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加大政府在农民工住房问题上的主体责任,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并提高农民工的住房消费能力,是改善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户籍制度中图分类号:F 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1942(2009)06 0070 04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 542万人,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已成为支撑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社科院人口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指出,改革开放30年,劳动力流动对GDP贡献率达25%。

[1]农民工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继2005年建设部将研究农民工住房问题列入当年工作重点之后,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一直是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一、农民工的住房现状及问题农民工是指这样的人群:具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不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在非农产业就业,依靠工资维持生活的人员。

他们在农村拥有土地,但又离开了农村和土地,在城市务工,但又没有城市户口的群体;是农村进入城镇从事非农职业,但户籍身份依然是农民的劳动者。

这个人群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农民工的生活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民工群体的规模呈加速增长态势。

1978年到2003年,农民工人数从不足200万扩张到9 900万,2007年农民工达到2.26亿人,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有2.25亿。

农民工的人数众多,但其生活状况令人担忧:1.劳动强度大,但收入水平低。

据调查,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内的仅占13.70%,在8~9小时之间的比例达40.30%,在9~10小时之间和10小时以上时段的分别占23.48%和2.50%。

农民工休息时间短。

调查显示,一个月休息8天以上的为6.9%,休息5~7天的是5.4%,休息3~4天为11.5%,休息1或2天的占12.4%,没有休息的为63.8%。

且其收入水平并不乐观。

国务院政研室2006年4月中旬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称:农民工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元~500元的占29.26%,500元~800元的占39.26%,800元以上的占27.90%,800元以下占到72.1%。

2004年,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为780元,国家统计局2006年10月份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966元,一半以上农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其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19.67%。

农民工不仅工资低、且难以按时发放。

能按时领取工资的比例仅35.68%。

在被拖欠的工资、医疗费的追回中,能全部追回的仅有16.91%,能追回小部分和大部分的分别只占24.81%和25.06%,无法追回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30.25%[2]。

2.农民工的消费层次较低。

生活节俭、居住环境差是农民工群体的显著特征。

在衣着方面,由于其主要从事各种粗、重、脏的职业,衣着一般都极简朴粗陋。

在饮食方面,为尽可能地节约在城市中的开支、农民工的饮食非常简单。

他们是农贸市场和街边食摊的主要顾客,而且吃的基本上都是白菜加馒头,卫生得不到保障。

在被调查者中,每月的人平消费支出在200~300元的最多,比例占到42.2%;在200元以下和300~400元的比例相对较少,分别占到25.26%和25.93%,400元以上的最少,仅占6.79%。

在居住方面,农民工一般都合租在城乡结合部,人均居住面积很小,有的不足2m2。

在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则大多住在工棚内,或住在自己用各种建筑材料搭建的栩屋内,采光和通风条件非常差,往往成为城市卫生中的死角。

在收稿日期:2009-10-03作者简介:黄艳辉(1988-),女,湖南宁乡人,工商管理专业2005级学生;汤腊梅(1965-),女,湖南益阳人,教授,主要从事房地产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研究。

黄艳辉等:农民工住房现状及发展对策第30卷71被调查者中,居住消费占收入的比重10%以下的农民工占52.47%,10%~20%的也只占35.80%,20%以上的更少,仅占11.1%。

(二)农民工的住房现状农民工的居住分布十分复杂,居住类型也多种多样,有的散居在宾馆旅店或市民家中,有的由企业统一安置于单位内部(宿舍、闲置房)或施工现场,而随着农民工“常住化”的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租赁房屋居住,形成以房屋租赁方式为主导、以城郊结合部为区位选择的居住模式。

总体上的居住“生态”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居住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主要零星分布在一些市区尚待改造的“城中村”或郊区临时搭建的危简、违章“棚户区”,这些地方环境条件欠佳,但地价相对便宜,农民工集居于此成本较低,且靠近工作地,生活相对比较方便;二是居住形式以“租赁房屋”和寄住“宿舍、工棚”为主。

以上海为例,其中以“租赁房屋”和寄居“宿舍、工棚”居住的农民工,分别占73.5%和18.7%,二者合计达92.2%。

(三) 农民工的住房问题1. 住房面积很小、设施简陋、环境较差。

我国城市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增长迅速:1978年为3.6m2,2002年达到20.4m2。

[3]但是农民工的住房仍然维持在很低的水准。

只有2.05%的家庭承租较大面积的住房,24.15%的家庭住房和营业用房合在一起而难以计算居住面积,其余73.8%的家庭住房面积仅在5~35m2之间。

[4]而且房屋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通风采光条件不理想、户型设计落后,违章建筑多,居住区域配套设施少,绿化面积小,公共卫生状况令人担优,有的住房还存在消防隐患。

且其周围环境很差,脏、乱、噪音污染严重,无物业管理,室内卫生设备缺乏,共用水龙头、厕所、淋浴等。

2. 住房需求得不到满足。

我国农民工达2亿,其中约有75%,也就是有1.5亿的人口进入城镇,如果按照每人至少2m2的居住面积,则我国城镇每年应增加3亿m2的住房提供给他们,其住房需求巨大,但是城市商品房农民工买不起;城市廉租屋排斥农民工居住;农民工住房来源的主要渠道是租赁房屋,但目前很多城市的租赁市场处于不规范以及无政府状态,其租房信息来源有限,再加上中介机构的非规范操作,加大农民工租房成本,也制约了租赁市场的发展。

因此,随着农民工人数的增加,其住房供需矛盾严重,农民工住房需求得不到满足。

3. 缺乏统一的住房保障制度。

国外住房保障制度基本涵盖了整个社会低收入阶层,而我国大部分城市政府所制订的住房保障制度仅限于城市户籍人口,这也形成了农民工与城市户籍人口之间的极大反差。

虽然也有部分农民工可以享受所在企业或单位的住房保障,但这一般都与其工作的岗位有关,不是长久和稳定的,并且他们这些人所享受的住房保障与城市户籍人口比,其水平较低。

[5]农民工的住房保障制度只能说是刚刚起步,许多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有些做法也只是摸索阶段。

二、农民工住房问题存在的原因(一)农民工自身人力资本水平低农民工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较低。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4年流动就业的农民工文化程度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及以上各自所占的比例分别2%、16.4%、65.5%、11.5%,他们中只有28.2%接受过培训。

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相对较低决定了他们只能从事流动性强的建筑、制造和低端服务等行业,一般居住在用人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或简易工棚之中,工作长期不稳定,也导致其居住场所不稳定。

而且由于农民工相对较低的劳动报酬,这也从客观上决定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只能维持生计,没有能力解决其自身的居住问题。

(二)不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1. 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保障对象的限制。

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经济适用房的销售对象为具有当地常住户口的中低收入家庭,廉租房分配对象主要是具有城市户口的双困家庭,农民工由于没有当地户口而被排斥在住房保障制度之外。

虽然2005年10月公安部提出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界限,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作为落户的基本条件,逐步放宽大中城市户口迁移限制,但是农民工没有经济能力通过商品房满足“合法固定住所”的条件,因此也不能迁移户口,也很难享受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的优惠。

[6]2.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局限性。

2006年3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规定有条件的地方,用人单位和个人可缴存住房公积金,用于农民工购买或租赁自住住房,但是只局限于有条件的地方和城镇单位,而且农民工工作的高流动性加大了实施的难度,最重要的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并没有经济能力支付购房的首期,按期偿还公积金贷款风险较高。

(三)基于现有利益格局的户籍制度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最为直接的约束,而户籍制度背后则是城市政府、城市现有居民的利益格局。

城市政府基于自身利益,把大部分公共财政用于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城市政府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居住问题动力不足,农民工住房问题没有公共财政保障。

我国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民工不能与城市户籍的公民一样享有在就业、教育、医疗以及住房等方面的保障。

(四)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缺失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明确农民工居住权利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一部专门涉及农民工住房保障的法令。

现行的《劳动法》主要是以保护城市劳动者为目的,农民工被排除在《劳动法》之外,用人单位与农民工之间根本就没有正规的程序保障,没有劳动合同,他们不会顾及到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况且又没有相关部门的督促检查。

[7]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2009年第6期72三、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建议(一)加大政府在农民工住房问题上的主体责任1. 弱化户籍制度,消除区域性制度障碍。

农民工要达到与城市的实质性融合,必须消除诸多制度性障碍,尤其是户籍制度的障碍。

对于政府而言,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取消户籍的附加功能,使与户籍挂钩的就业、住房和城市建设配套等有关政策规定废止,实行社会待遇与户籍脱钩的政策。

同时改革现行的户口登记办法,实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对稳定职业或合法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只要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相对固定的住所,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任何公民都有权利进行户口登记,纳入城市人口管理范围之内,在政策上对社会保障实行不分所有制、不分企业隶属关系、不分职工的职业和岗位,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险项目、统一的缴费标准、统一的待遇标准,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国民待遇实现平等,彻底打破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身份限制,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籍制度,消解区域性制度障碍[8]。

相关主题